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是为了要以各种的摄受方便,逐渐安置众生于佛法当中,乃至令其善根逐渐成熟,最后能够得到究竟解脱,所以会有这许多的不同。或许有人会怀疑:佛菩萨为什么要用逆境来度人呢?其实这是因为,众生处在顺境的时候总是容易放纵自己在声色五欲之中,想要他们修学佛道是很困难的,这种人往往要遭遇到逆境,才能对往昔的行为产生忏悔之心,而生起进修佛道的心愿。所以,我们要了解, admin

2020-02-20

如果布施给畜生,将来会得到百倍之报;布施给一个破戒的人,将会得千倍之报;如果布施给持戒的人,将会得十万倍之报;而布施给初果以上乃至佛陀,则都是无量倍之报。所以,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就不会执著于放生的功德而不肯放舍;也因为人是道器,更有透过修行而进步的空间;所以,与其将所有的资源投注于畜生的身上,不如投注大部分的资源给更有潜力 admin

2020-02-2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是说,觉悟声闻菩提者就成为声闻乘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就成为缘觉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就成为贤位、圣位乃至成究竟佛。然而,这当中有异有同,错综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楚。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的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确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提之异同,对于三乘菩提之共道与不共道,懵无所知,因此,导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 admin

2020-02-20

《大乘起信论》卷1,马鸣菩萨开示说:【或以四摄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缘,以大悲柔软心、广大福智藏,熏所应化一切众生,令其见闻及以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大乘起信论》卷1)菩萨在人间示现时,会如同众生一般地投胎、出胎、受学、成长、病痛等等,完全和一般人一样,然后再应用四摄法或六度波罗蜜,乃至各种菩提行的因缘,以大悲柔软心以及广大的福藏与智藏,来教 admin

2020-02-19

也就是说,我们即使身体没作什么,嘴巴也没有讲什么特别的,可是如果我们的心行,假如是动了许多的这个不好的念头的时候,在菩萨戒里面这些念头是应该要遮止的;所以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一般的这个出家戒,乃至于大部分的优婆塞戒谈到的通常是关于行为方面的规范,可是唯独菩萨戒特别重视心的这个部分。持菩萨戒越到后来越讲究心念的导正,所以正是因为用功都是在心念上面,所以 admin

2020-02-19

那么假如菩萨真的是自己舍戒,意思不就是说他不再想要当菩萨了吗?不应该会有这样的事嘛!因为菩萨是尊贵的,因为好不容易自己心得决定发了菩提心而来受菩萨戒,怎么还会有学佛人愿意开倒车的呢?而自失善利,乃至于说是被人家误导而舍戒的。菩萨为什么会是尊贵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130中,佛就已经这么开示了: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诸有情类,皆令安住独 admin

2020-02-19

既然对佛、佛所说的法,以及依佛所说法而修证的菩萨生起了信心,然后为了求证诸菩萨的大乘般若实相智慧,乃至实证诸佛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就发起菩提心。还有一种发菩提心的情况是,这个人他出生在如来的正法即将灭尽的末法时代,所以他既不曾亲自见闻佛菩萨示现的不可思议事迹,也不曾听闻真善知识讲解经论中的法教,但他自己阅读如来的经教,他心中就生起了这样的念头----只有 admin

2020-02-19

我们也有提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具诸恶行,所以要施设种种戒,才能够治好执著愚痴的病,如果少了一个戒,众生的生死病就无法治好,就不能证得解脱果乃至佛菩提果。上一集我们也提到业是怎么来的呢?以及业是什么呢?我们也介绍了,众生为何会造作种种的罪呢?我们也提到无戒而杀一千只羊,他的罪远比有恶戒而只杀一只羊的罪要来得轻;因为立了恶戒而发誓以后,就常时得罪。这是从 admin

2020-02-19

就跟我们之前举过的一个电视节目,或者小孩子玩的这些RPG,角色扮演游戏里面的那些角色,有杀人、有被杀、有去收集宝藏,可是实际上都只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光影变化!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这个色身在这里被骂,我时时刻刻我老了一秒、两秒、三秒、四秒;没有时常不变的一个意识,因为意识是依如来藏生起,他本身不是常住法、不是不生不灭法;被骂的我如是,骂人的我,乃至他骂出 admin

2020-02-19

但是,如果您还是想要当个在家菩萨,就得要有心理准备:譬如像平实导师弘法二十多年来,努力地讲经说法、着书立说、弘法护教、续佛慧命,为了救护众生远离邪说、邪见,不惜得罪诸方大师,以无比的智慧和勇气矗立正法幢,显示唯一佛乘如来藏正理,不眠不休、无怨无悔;乃至有少数弟子忘恩负义,前后发动三次法难,诽毁平实导师所弘扬的宗门正法,一再地打击,都无法动摇平实导师 admin

2020-02-19

如果没有世间智慧的善巧,想要为众生说法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因为有很多的佛法,其实都跟世间法有密切的关联;不但在破参明心乃至眼见佛性上是如此,甚至于出世间法的佛菩提、一切种智等,也都跟世间法息息相关,所以菩萨应该要善知世间事。如果世间法的工巧明不好,想要证得一切种智就很困难;因为工巧明就是世俗智,世俗智好的人,佛道的进展会比较快。如果工巧明好的话,纵使 admin

2020-02-19

可是这个如来藏祂永远不出于定外,祂也永远不住在定中,这个叫作大龙之定;这种定永远没有入、出,这才是大定,这才是真正的宴坐;比二乘圣人的宴坐胜妙太多了!这就是菩萨的出世间乐,比阿罗汉还要具足圆满呢!又譬如:阿罗汉过了中午之后就不能饮食,而维摩诘大士晚上照样大吃大喝,国王、大臣来拜访,筵席大开,照吃不误,菩萨就是这样啊!这正是示现大富长者相:身上佩着璎 admin

2020-02-19

这里面,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每一位众生都已经存在无量世了,在这么长而无法计算的时间以来,理论上,我们也已经修行了非常非常久的时间,可是为什么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成佛?乃至尚未进入七住位、入内门修学?这些都是因为在修学路上进进退退的关系。譬如《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9中的开示:学道之士如鸡抱卵,须是暖气相接方可生成;若中间间隔,暖气不接,便抱十年终不 admin

2020-02-19

首先第一件事情就看到世间人,有得到他的利益好处的时候,不管菩萨对这件事情是不是已经可以心生远离,已经不再缠缚于这世间法的利益,都应该为众生感到欢喜、为他庆贺;而不是心里面生起种种轻蔑,乃至于嫉妒怀恨或是种种不随喜的这种心情。第二个是常乐称赞他人的功德;就是说对于他人如果有在世间的功德处,乃至于出世间的功德法财,能够做出一些事情来,菩萨应当当他的面以 admin

2020-02-19

不管这些心行是多么微细,对于自己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乃至于看到别人名誉遭受到,然后心里面非常的高兴,产生欢愉的心情。如是者就是对于佛法并不了解,因为佛法告诉我们不应当执取利益,不应当见到利益就在那边作缠缚;可是并没有要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缠缚在这些名利之中的时候,要作各种的损害想。如此的菩萨,这样不会和众生心来相应,即使是你想为他说生死的一切痛苦 admin

2020-02-19

所以菩萨的精进就是属于要有个作意,看你是要念佛、念法、念僧都可以,乃至念第一义谛的法,念殊胜的法;就是说要保持这个念,保持这个作意或思惟。最后一个是对于眷属的追求。即使这个人出家,可是他希望的是有许许多多的法眷属;他就希望建立我所,把世间的眷属、亲眷属,把他搬过来变成法眷属,希望人越多越好,都不想自己是不是有这个福德资粮等等。所以这样的心就应该来断 admin

2020-02-19

因为要实证无余涅槃,获得究竟的解脱,那是要把世间一切都舍弃的,而且是连正法也要舍弃;因为如果不舍弃一切法,对于三界里面的种种事相乃至正法的弘传还有所忧心、有所挂虑的话,这样的话,他是没有办法入无余涅槃的;因为,如果说心中还系念着正法是不是可以永续流传,众生是不是能够获得正教,这样子他心中就所罣碍。所以说修声闻、缘觉的人,他如果说具有声闻的种性、缘觉 admin

2020-02-19

世间三宝的这个僧宝,一定要持守他所受的这个戒法,如果他不持守这个戒法,乃至他破坏了三归依戒或是五戒,他一样不成为僧宝。所以说一切的戒,譬如说这个僧宝他要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要受菩萨戒之前,他一定要先去受三归依戒。所以没有一个僧宝,他是不受三归依戒的,所以一切戒是以三归依戒跟五戒作为前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 admin

2020-02-19

乃至于看到这修行人跟自己所喜欢的妃子,然后看似有说有笑,自己如何不生起瞋恚呢?即使现场上这个修行人神色非常的庄严,并没有任何轻慢的意思,自己也是会妒火中烧,产生种种的贪及嫉妒的行为,所以在这种心态底下,你想要说他不瞋恨是很困难的。如果当初释迦牟尼佛在作菩萨的时候,对这个国王求饶,然后要求如何如何,搞不好那时候歌利王就可以、就不会那么瞋恚了!可是他一看到这位忍辱 admin

2020-02-19

乃至六住位要熏习般若智慧。当破参明心的时候,就进入七住位。七住位之后还得要继续修学,锻炼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如果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这就是《大般涅槃经》当中,佛陀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总之,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还是属于习种性的菩萨。习种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这位菩萨还有世间凡夫的习性,因为他的菩萨性,还没有具足圆满,所以异生凡夫的习性还没有完全净除。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