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一位菩萨他开始在这个世间跟众生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生说他到底要如何从我和我所中,去寻求一个菩提法与世间法的一个平衡?而佛陀就直接说:你对于个人的财物必须要不要贪著,乃至于他人的财物,当然是更加不能够贪著。在这个我所上的追求是众生所难免的,菩萨既然重新投胎到这个三界有之间,你就遇到同样的事情。因为你必须要让自己不虞匮乏,能够在世间安立,才能方便讲经 | admin 2020-02-20 |
![]() |
在末法时代正法弘传非常困难,因为有许多的人把纯粹是解脱道的阿罗汉法,当作究竟佛法在解说、在弘传!有许多人把生灭的意识心当作常住法在弘传,有许多人以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境界当作是常住法在弘传,所以了义正法的弘传经常遇到这些人的抵制,乃至被扭曲为邪魔外道。因此善知识需要藉由广作法义的申论,以及对经典作解释写作成书;通过书籍的流通,让有心想要修学佛法的人,或 | admin 2020-02-20 |
![]() |
虽然当事者可能并不知道过去生他也是在菩萨行的一个行列之中,但是这一生既然已经亲近于佛法,就应该晓得说,我们应该继续来向佛法这个康庄大道迈进,乃至于成就佛果。所以应当相信自己能够摄受这些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如此一件小小的事情,我们就不需要把它扩大。因此当他人评论另外一个人如何如何的时候,如果没有办法离开现场,一个方式是说,就不要去说他所说的是对的、或是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随分,随着自己有多少财物与能力而欢喜布施,因为除了布施之外,没有方法能够得到人间或天上的快乐,乃至佛菩提道无上的解脱快乐。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有智慧的人观察到自己虽然很饿,只剩下一口食物,自己吃了就可以维持生存,但此时还有一个即将饿死的人出现在面前,智者都应将这一口食物布施给对方,让他得以继续活命。这才是菩萨啊!布施救护众生的 | admin 2020-02-20 |
![]() |
相同的如果有多一些人,在修行上能够断我见,证悟实相,那就会使得某地区、某国家,乃至某个世界的众生广有福报;因此如果大家心地清净,世界就会跟着清净,那才是真正建设人间净土的根本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十善业与十不善业中,每一个各别的业它对于器世间都有各别不同之影响增上力存在。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中的开示:【增上果今当说,……若器世间多诸 | admin 2020-02-20 |
![]() |
而在这样攀缘种种六尘境界的情况之下,便容易再引发各种烦恼之现行,乃至于造作诸恶业。尤其是在现今之时代,周遭的环境五光十色,加上世界各国密切频繁的交流,佛子可以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与境界,比古人可以说是多出很多倍;包括在末法时期邪说泛滥,对于初学者来说,因为知见上还不足以作深入的法义抉择,而在心性上也尚未完全调伏,因此要面对这些种种的境界时就要想办法,不 | admin 2020-02-20 |
![]() |
持戒在佛菩提道中,居于非常重要之角色,因此正确的了解自己持戒的类别与位置,对于大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都希望自己所持的是正确的戒法,也能够经由持戒而到彼岸,乃至能够成就佛道。因此今天我们探讨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了解持戒与波罗密的关系。我们先引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非禁戒非波罗蜜。是戒 | admin 2020-02-20 |
![]() |
若修善时,就是等于除了刚刚的欲施、供养三宝、坐禅,还有读经、供养父母其他的善事,都可以把它归类于这里的修善;当然也包括了六度里面布施之外的持戒、忍辱、精进,乃至修学般若。若修善时是修集福德,乃至修除性障。若读经时,当然很清楚的这就是在从我们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深入于佛菩萨所留下来给我们的经论,依之于思惟之后,再如之而修行,就能够如实证得三乘菩提。 | admin 2020-02-20 |
![]() |
那也没关系!可以用一朵花乃至无量花,也可以用一香乃至无量香来供佛;也可以用一首偈乃至无量偈来赞叹佛。譬如弥陀赞:【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又譬如《佛本行集经》卷4赞叹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本 | admin 2020-02-20 |
![]() |
可是后来后悔了,用很少的钱,如一千元、两千元来布施,乃至连一文钱都不想布施,将众生打发回去,那就是欺骗诳惑众生,不是菩萨应有的行为。又譬如菩萨答应布施白米一千斤,里面却参杂了碎米,或者混杂了价格便宜的低劣米,或者偷斤减两等等,这都是不对的,这样的布施,会让众生对菩萨、对佛教,起了负面的看法,不仅对菩萨起了反感,认为那是菩萨藉着行善,而博取名声的伪善 | admin 2020-02-20 |
![]() |
布施的对象可遍及一切众生,大小贵贱乃至畜生皆可,乃至于怨家。布施供养的对象我们称作福田,分成报恩田、功德田、贫穷田三种,报恩田是指父母、师长,以及佛法的归依师、教授师;功德田则是帮助我们实证解脱,乃至佛菩提果的诸佛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贫苦困厄的人。《杂宝藏经》中特别说,有八种福田是不必怀疑,必定要去作布施的对象:有八种人,应决定施,不复生疑:父母 | admin 2020-02-20 |
![]() |
既然都说菩萨由大悲心生,那佛也应该慈悲我们这些曾经互为父母、兄弟、姊妹的这些有情啊!祂为什么要我们这么辛苦的修学佛法,乃至看到我们堕落于三恶道,而没有办法立刻加以拯济呢?因为真正的修行还是必须要自力、他力两种力,佛只能帮助我们指示出来正确的法门、正确的修行方法,只有在我们起心意乐要修行的情况下,才能够帮我们来铺设这一个三乘菩提的道路,可是走还是要靠 | admin 2020-02-20 |
![]() |
又譬如佛在二转的《心经》也开示,这个心是寂静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就是说,菩萨现前观察这个真心,是没有五蕴、六根、六尘、六识,也没有十二 | admin 2020-02-20 |
![]() |
”那众生是在什么因缘下,会发起菩提心呢?释迦牟尼佛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就开示了有四种发菩提心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有的人,他出生在如来住世的年代,或者出生在如来入灭后不久,如来的教法仍然住世,只要禀承如来的教法,就能修学、就能证得声闻果,乃至诸菩萨果位。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出生在正法时,他亲自看见或者听闻他人述说如来或禀承如来教法修学而证果的 | admin 2020-02-20 |
![]() |
而这里所谓的圣弟子,包括了初果向、初果人乃至四果向、四果阿罗汉等四双八辈,都可以称为圣弟子。佛陀说只要能够成为初果向以上,即使还没有实证初果,也都从此不入三恶道了。所以这些圣弟子虽然担心没办法入涅槃,还要继续受生,但是在他们的心中其实是很安稳而坦然的;因为已经得到佛陀的金口保证,只要如佛所说而依教奉行,就永远不会再下堕三恶道,最多只要七次人天往还, | admin 2020-02-20 |
![]() |
《地藏菩萨本愿经》会在世间传诵,因为这故事非常地提醒我们孝顺的重要性;因为如果说你来到人间,可是当父母他们命终以后,我们能够作什么呢?一般的人对于生死之间的事是渺渺茫茫的;乃至儒家说法,这些事情是不可知道的;所以佛陀来说明了这些事情以外,地藏菩萨现身来说明说得更加清晰,因为地藏菩萨祂实际上是佛身,在华严部经典里面就指明说,地藏菩萨早已经成佛了。&nbs | admin 2020-02-20 |
![]() |
但是,这样中国民间传说的这个讲法,虽然已经流传非常非常的久远,可是实质上这样的说法它并不是与法界的事实相吻合;真正的法界事实不会有所谓的三魂七魄而在舍寿以后长时存在,乃至分别在三个地方;当然更不可能会有所谓的一个有情把他分割成三魂,这样有情可以一直分割下去,这其实是违背法界事实----不生不灭的道理。正信的佛弟子应该信受佛所说的正理,因为佛陀所开示的内 | admin 2020-02-20 |
![]() |
因此,也有的说法是说,这个纸钱的由来是由于中国发明了制纸的方法以后的事情,后来就演变成为多样化的纸钱、种种各类各形的不同的纸钱,例如说有的金纸----天公金、寿金、刈金、福金,或者银纸----大银、小银,乃至有所谓的库钱、甲马、更衣(经衣),乃至用往生咒种种的这类纸钱;有的人甚至将日常用品,衣物、梳理用具乃至车子、房子等物品,画在纸上面或者做成一模一样的样子 | admin 2020-02-20 |
![]() |
】(《佛说阿弥陀经》)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到一心不乱,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欲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说这个身会造作三种的恶业,杀盗淫这三种恶业;我们的口会造作绮语、妄语、两舌、恶口这四种的恶业;乃至于我们的意,就是我们这个心,有贪瞋痴的这三种业。念佛可以净化我们身、口、意这三业,为什么这么讲呢?如果修学念佛的人一心想着要往生诸佛国土,一心想着诸佛的功德庄严以及诸佛的清净,当然不可能去造作杀盗淫这些的恶行。乃至于说念佛的人,不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