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然后其中一片,他们知道正法在台湾正觉讲堂,已经开始住世利乐众生了,所以他就捨了给我们讲堂,由同一位师兄送来,这件事,时间上就比较早。」尽管只是九分只得其一的一小片,都代表莫大的殊胜法缘,只要正法住世,众生善根不灭,纵使歷经世间风风雨雨,都能以诚意愿心超越凡俗的种种恩怨,由善信的手中恭敬地将歷劫的佛菩萨舍利呈献到正法道场来。歷数今天大典中台北讲堂现在 admin

2018-07-23

”师曰:“吾观佛与众生等。吾一目之,岂分别耶。”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师安得一目我哉。”师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苟能坏空乃坏汝。吾则不生不灭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于余神。讵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r admin

2018-07-23

事实上是:空性与空相、有与无,都在如来藏里面;说祂有两边是为度众生的方便说,结果他们还真的当作有两边。你说那样的佛学研究,会有什么用呢?当你找到如来藏了,你发觉:原来空性、空相,它根本是混合在一起的,不是两边的,都是如来藏。那你就懂得如何隐覆密意而为众生说法。隐覆了密意而说法,是在保护众生,让他们不会在将来谤法;等到众生证悟的时机成熟了才悟入,就会 admin

2018-07-23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 admin

2018-07-23

所以,玄奘菩萨才会说:当知一切众生、一切有情,最多只有八个识。玄奘菩萨如是楷定:真如是第八识的实性、佛性常住,以及有情唯有八识。由此中国佛法义学得到了全面的开展,更因此楷定了唯识增上慧学无可逾越的高度;同时也支持南方禅宗的开悟内容,令当时及后代所有人无法推翻禅宗。玄奘菩萨又著作了令人惊叹的旷世钜作《成唯识论》。以唯识增上慧学为核心,精辟阐释大乘佛法 三摩地

2018-07-23

玄奘菩萨找到了完备的佛法经论之后,便证明了佛法中所说的,众生最多只有八个识,成佛时的无垢识,其实就是每一个众生现在自身的第八识如来藏,玄奘菩萨从此楷定了佛所开示的第一义谛的宗旨,那也就是第八识的宗旨,所以,所谓的亲证真如,就是亲证每位众生都具备的第八识。而在梵文《瑜伽师地论》中,描述证悟者因住于第八识,而转依了第八识的真如体性,其实都是依第八识而生 三摩地

2018-07-23

道成西域,还思东土,群迷陷溺,众生多苦。不受诸请,遂返故都,又历艰难,得见唐主。太宗唐王,欲以为相,师复固辞,志非安邦。但得僧房,翻译经藏,夙愿所在,永续佛光。王为襄助,英才汇集,其中翘楚,弟子窥基。齐谋共商,般若成译,文字高古,更贵精义。陈于太宗,宗为大异,佛之宏深,儒道何及?又兼著述,成唯识论,既资妙理,复依亲证。楷定八识,利益学人,此心王法, 三摩地

2018-07-23

马鸣菩萨说到:大乘法的根本是众生心如来藏,祂含摄了一切世间以及出世间法。这个众生心如来藏有二种门,也就是心真如门以及心生灭门;真如,有真实空以及真实不空两种意涵;而心生灭门呢,即是真妄和合,不生不灭的本觉心如来藏与种子流注不断的六识心等生灭法和合运转,这样而称为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祂既能含摄一切世出世间法,也能生显一切世出世间法。祂又显现出两种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以佛教来说的话,我们说佛是一切种智人、佛是无师智,他不是依于其他众生的教导而成佛的,至少是在他示现成佛的这一世来说。孔子又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是就佛教来说的话,我们说三界有六道轮回:有饿鬼道、有阿修罗、有天道……有种种的。在儒教来说的话,它是完全不会去触及的范围,儒教的部分是如此。以教跟佛教的对比来说,我们如 三摩地

2018-07-23

也会带给他身边的有缘众生很大的帮助和心灵的提升,实现自利利他。喜好打坐的人,必定这一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坐在上,是无形的绳子把他们拴在了这个上。我们学佛人,偶尔坐个半个小时便罢了,可是因为追求一定要练到一念不生的错误见解会让学佛人一生过半的时间都耗在上,怕分心和失去刚才好不容易得到的定境而不愿意去接触和摄受众生。佛都是生生世世利益众生而成就的,从来没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嫉妒心,会推使众生去造作种种的不善恶行,所以必定会招致未来世的苦果,而不断在三界轮转无法出离与解脱。佛陀在《分别善恶报应经》当中也说:嫉妒会让众生得到出生为卑贱种性的恶报;而如果能够远离嫉妒,常常随喜称庆别人应得的名利的话,在未来世就会出生到豪贵家族,享受种种可爱的异熟果报。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样才能放下嫉妒心呢?在佛法的解脱道当中,最根本的解决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他们的恶心所比较弱,他们不知道杀人是对众生不好的,没有人来警醒他们,因为那是他们的文化传统,是由他们这种邪执,这种执取的文化造成。可是如果有一个地方,在文明的社会,你同样杀人,可是你是嗔恨对方,因此你的果报,是不是应当就比刚才那一个文化不昌明的地方,所去杀人来得重呢?那当然是!古时候的人生存,他就自命为别的种族都是跟他敌对的,所以他们为了生存而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当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而法界实相就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唯能令人成阿罗汉之法;单修阿含解脱道之实证,只能使人成阿罗汉,并不能使人成佛 三摩地

2018-07-23

这还只是自身领受的恶果而已,而已经让人家十分恐怖了!然而,因为对众生生起嗔恚心的缘故,必然同时会与众生结下恶缘;当然,要达到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就更加遥遥无期了!因为,谁要来听你说法、接受你的度化?因为一看到,就会生出厌恶之心的缘故。《佛遗教经》里面也这么说: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憙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为色香味触因缘故。从昔无数无量劫来常受苦恼。一一众生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罗山。所饮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命终哭泣所出目泪多四大海。尽地草木为四寸。筹以数父母亦不能尽。无量劫来或在地狱畜生饿鬼所受行苦不可称计。揣此大地犹如枣等。易可穷极。生死难尽。菩萨摩诃萨如是深观一切众生。以是欲因缘故受苦无量 三摩地

2018-07-23

真实义菩萨可以让众生获得安乐。也就是说菩萨为了让众生脱离种种苦难,不辞辛劳说三乘菩提,让众生可以亲证二乘菩提,得以解脱生死;以及让众生可以明心见性,得以圆成大菩提果;乃至见众生在受种种苦,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让众生得以安乐。(一)化作大鱼饱众腹,来世成佛度群蒙在《贤愚经》佛曾开示:自己往昔为了让众生免于饥饿之苦,愿意身为一只大鱼让众生得到安乐。在过去无量无边 三摩地

2018-07-23

大家都知道菩萨发菩提心真的很难得,也很尊贵,因为菩萨所发的愿是尽未来际不断地利益一切众生,要安置一切众生于大涅槃中,教化一切众生都能具足般若波罗蜜;这样广大的心愿是为无上大愿,世间的誓愿以及出世间的誓愿都无法超过它。如经中开示:一切世间所有誓愿,及出世间所有誓愿,无有能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誓愿无胜无上。由于菩萨所发的广大誓愿不是世间人及二乘无学所行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学佛后,想尽量体会佛陀视众生如独子的胸怀与慈悲。如果能像佛陀一样对每位众生都具足了知、看到他的全部,想必就能用慈悲与智慧相待吧。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愿将此作为我每一期生命努力的目标!您呢?(原标题:汤普森夫人) 三摩地

2018-07-23

(一)众生成就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先确认: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的人生态度,被认为消极、避俗。当然!如果是因为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才转而学佛,一心想着要遁入空门,不是为了探讨生命的实相、万法的本源而学佛,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消极了。然而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应该建立远大的目标&md 三摩地

2018-07-23

胜鬘夫人就跟世尊说:众生有种种的烦恼,而且有烦恼来染著这个心;而且这个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著,就是说第八识心就称为自性清净心,因为第八识如来藏,其实就是一个记忆的储存处;祂的本性是清净的,祂就像个容器,因为可以容纳所有的记忆,从无始劫以来都容纳进去,绝对不会有空间不足的问题,可以从现在到未来无量世,乃至成佛之后无量无边的时劫,都可以储存所有的记忆;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