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们也希望我们自己在面对嗔的时候,嗔习的起行的时候,我们自己要警戒心,为什么要警戒心?因为菩萨应该要以慈愍心来面对众生。如果菩萨对很多事情常常起嗔相的话,他和众生就会结下不好的缘;结下不好的缘,以后要度这个人,就很不好度了。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要和人家结缘的时候,应该先以和颜悦色来跟人家交谈;但是,如果说我们曾经对一个人发过了脾气,接下来,要让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还只是自身领受的恶果而已,而已经让人家十分恐怖了!然而,因为对众生生起嗔恚心的缘故,必然同时会与众生结下恶缘;当然,要达到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就更加遥遥无期了!因为,谁要来听你说法、接受你的度化?因为一看到,就会生出厌恶之心的缘故。《佛遗教经》里面也这么说: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念处经》卷60)那你看看,因为离开嗔恚的缘故,常常和颜悦色,再加上说众生就已经比较容易跟你亲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念更加调柔之后,自己也受用到实质上离开嗔恚的利益,也就会发觉说,自己的慢心越来越减轻;因为不会因嗔恚而跟别人结怨,当然也就不用担心说会受到报复,那就离开了种种的畏惧;慢慢的各种功德也可以具足,这个时候,不但是今世得到了利益,未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有了怨跟恼的阶段的两种情况的众生,他们想要离开嗔恚的烦恼,当然就更不容易了!一般而言,这些都还不是开始学佛的人。现在假设说,你嗔恚的势力也到了恨的阶段,世俗话不是也劝勉我们说:当一个人在盛怒之下,千万不要冒然作出任何决定。所以我们也可以试着去想说:这件事情对我们自己伤害会到什么样程度?是不是还可以接受?也许是不是有可能只是一个误会?然后再加上上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说明嗔恚之法的意涵之前,因为嗔与贪往往是相随而行的,所以就先略说贪的这个法;这是说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这五尘,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的境界,产生了执着贪爱的心念。那嗔是说从自己喜爱相对的境界所生起;也就是说,对于违背自己的贪爱执着的境界,或者是说让自己的贪爱执着的境界没有办法继续现起,所以就产生了恼怒、厌恶等心念。所以嗔有时候是从不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贤位证悟菩萨有过三分之二阿僧祇劫时间,也有过当生,如导师已经如是跨越三贤位而成为地上菩萨,因此要不要降伏烦恼,要不要续行贪染,要不要续行烦恼的现行,都是自己的事情,这要不要,虽然还是抉择觉分,可是真的不随之贪染,就是不能随顺安忍,放纵自己就是道业不进,这些只能修行人自己在悟后,好好地花上一段时日,好好地想通,当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无法想通,所以才会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于不放逸的缘故,所以常常可以为众生作大利益。为众生作利益的事情有大、有小,你盖一个房子送给众生,那是小利益,因为他大不了住个五十年房子也就坏了、色身也就坏了,这种大利益只有一世。若是你度他在大乘法中悟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利益,不但得到声闻初果,而且还证得法界的实相,这个智慧种子在他心里面,未来无量世都得到了受用。即使被度的人不能证得如来藏,但是断我 | admin 2018-07-23 |
![]() |
为诸众生作不思议事。是名诸如来禅。大意是:这是顿教菩萨所修禅定,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为顿。即此顿教菩萨初发心时,顿证自心真如本性,证满法故作佛(分证即佛),得自觉圣三空智,住三种寂灭乐。能化身作佛,广作佛事,成就众生。是名如来清净禅。这四种禅定,依据各自根器深浅不同而修,第一种是小乘禅,后三种是大乘禅。下面从观察义禅、攀缘真如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譬如梦所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一个菩萨真实断我见,那他要给自己创伤疗愈就很容易了!创伤疗愈的关键就是在断我见与断我执!我们是因为有这个我见、我执或我所执,才会有创伤!譬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这个创伤,就是因为担心「我」被伤害!那什么是断我见呢?这个平实导师的书上都说的很清楚!大意就是说确实观行五阴十八界是虚妄无常,因缘和合的,五阴十八界并不是真实的我!只是一个组合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意识是意根与法尘为缘方能出生之法,是有生必灭之法,堕于意识境界中者,即同于众生我;若有差别者,都在意识境界之高下差别而已,都不离意识生灭法境界,故为我见未断之凡夫。如是我见,自古至今,即难断除;是故古今师、大居士,每多误以为断除我所之贪著,保持觉知心不贪不厌之境界,如是清净安住即是断我见烦恼、即是证涅槃境界者;如是涅槃,同于外道五见涅槃之第一种,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于何种戒的施设是与解脱道有关的,已经能够知其一二,不会再迷于外道的非戒取戒,你才会初步的真正知道什么叫作净戒;也才能够明白说,为什么它可以让众生迈向解脱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就会渐渐远离以前那种受束缚、被约束的状况,而更能够欢喜而轻松的持戒。从此之后,于净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当然,这样一世一世的恶因缘就会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土庄严够了,表示你度化的有缘众生非常多,大家的如来藏共同变现出一个清净佛土来,那就是你成佛的时候到了!】(《金刚经宗通》第二辑第268~272页)【想要具备初回向位的慈悲与勇猛,却必须先具备十行位的清净无漏,就是必须具备转依如来藏的真如性;】(《楞严经讲记》第十一辑第270页)【黄蘖希运禅师这意思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告诉我们不要落入色声香味触法里面,也就是不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例如葛格我此世身体比较瘦弱,比较容易感冒生病,应该是无量世以前的杀业或伤害众生的业遗留下来的结果!依我这一世的习惯是很喜欢法布施,可以推测或许往世也喜欢法布施,但有可能布施饮食或医药作的比较少!因为布施饮食和医药才会使未来世身体健康强壮,所以有可能我往世偏在法布施,常常出家当法师说法,所以此世很爱法布施,因为法布施的功德使得此世财宝还不至于缺乏;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葛格我在正觉讲堂上课已经超过九年半了,明年四月就要满十年!这十年来我认识很多很多的证悟菩萨,应该有三、四百位以上(主要都是北部),当然很多是看过人但忘记名字,因为大家常常都会见到面!三四百位的证悟菩萨中,年轻人很少!当年二十几岁就证悟的那几位,现在超过三十岁以上了!最年轻证悟的就是《我的菩提路》第一辑的林明佳师姐,她大学时就证悟,现在应该也三十三岁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弥勒菩萨穿著金缕衣走在路上,因为他有三十二大人相,紫磨金色身,所以众生都争著来观看他,但没有人来供养饮食。后来有一位穿珠为业的师傅看到众人没有要供养弥勒菩萨,于是跪请弥勒菩萨到家中,亲自供养弥勒菩萨饮食。弥勒菩萨用完斋后,这时穿珠师就铺设了一个小座位坐著,请求弥勒菩萨为他说法。弥勒菩萨有四辩才力,为他说种种妙法,穿珠师听了非常高兴、无有厌足!刚好这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华严经》说:「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菩萨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罗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摄众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障碍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舍诸见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拔一切恶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阿含部《央掘魔罗经》【谓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不可得。】——阿含部《央掘魔罗经》【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成唯识论》卷三【佛告迦叶菩萨言。善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也说明了禅宗参禅是要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悟明真心、眼见佛性,因此也称为佛心宗,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禅宗所要参究彻见的,正是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实相心如来藏。——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18集禅宗是什么?要如何修? (原标题:禅宗“开悟”要悟个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禅宗参禅是要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悟明真心、眼见佛性,因此也称为佛心宗,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禅宗所要参究彻见的,正是众生各个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实相心如来藏。证得如来藏时,就是佛菩提的真见道,就是经中说的觉,就是证菩提、证真如。这时是真见道,算是真的进入内门修学佛法。以后就是相见道位的修学,直到通达了以后才能入地。可是证得真如以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