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受持菩萨戒,首要的是要有戒体,要由真实有戒体的善知识来传授,经过师师相授就有了戒体!因为菩萨戒师能够受持清净的戒行,所以能够教导菩萨戒子,来学习清净戒行!而在学习戒行中,主要是要以不损害、不恼乱来饶益有情,例如不贪众生肉,不于众生生起杀念;不贪他人资财,不于他人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这个除了对于资财生起偷盗之念,还有一个层次,就是说有的人知道开悟是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而如果当我们觉得很辛苦或很不顺的时候,也不必气馁!因为世间上还有比我们更辛苦更可怜的人,比我们福报更差的众生,例如非洲或偏远穷困的地带,也有许多难民非常地可怜!还有许多众生在三恶道受苦,所以我们在人间所受的苦就没那么可怜了。另外当我们福报很好的时候一定也要努力积极地行布施和持戒,因为如果不趁早累积福德,也许有一天风水轮流转,换我们受苦了。所以不管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昨天平实导师提到了百福的修行,经文中讲到了这里,《妙法莲华经》卷6〈19法师功德品〉:「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因此平实导师说明了百福应该要怎么修,并且仔细的说明,导师最后提到修百福与我们有切身利害的关系,百福修久了可以让我们改头换面、换骨易髓,一个人修百福久了、习惯后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别人再也不会觉得他不好或不清净,而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应当要报恩的对象,佛陀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5论议品〉中云:父母者,十月怀抱,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诲技艺,随时将养,及其出家修得解脱,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众生(CBETA,T03,no.156,p.141,b25-27)。如果我们长大了,有能力回报父母时,我们应以恭敬心来孝顺父母,这也是种福田,是回报恩德而种的福田。除了父母以外,在世间法及出世间法上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未来世想要长得漂亮就可以供花!我们要常常教导众生供佛,让他们累积福德。平实导师说每天供佛就能够有三乘菩提实证的资粮!因为每天供佛的人,自然听到别人在说佛法就会有欢喜心,这样久了心性转变,实证大乘菩提的资粮就会逐渐!平实导师教导我们说连新衣服都可以供养,新的西装甚至新的洋装都可以供养,因为说不定有冥界的众生需要,佛菩萨为了要度他们也可以给他们使用。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众生起心贪着欲杀时,一念之中具足十二因缘,菩萨起欢喜心要布施时,一念之中也是具足十二因缘及六度的。懂得这个道理,回家以后好好思惟整理,就不必再回溯:我来正觉同修会到现在已经修了多少福。种了多少福田都不必再罣碍了,因为已经了知布施的因果与六度关联了嘛!那你从此以后布施时不但会有福德庄严,还会有智慧的庄严,这就是福慧双修啦!若是没智慧的布施,将会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对此,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说: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这就是说,大乘的表现是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智就是了知众生根性及共相智。共相智就是类智,前面已经说过了。了知众生根性,是比较困难的智慧。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众智就是了知众生根性及共相智。共相智就是类智,前面已经说过了。了知众生根性,是比较困难的智慧。我以前就是不先观察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一心想要把了义而且究竟的妙法传给别人,所以在禅三时统统有奖,也发生了总共三次退转的事件,而且都反咬我一大口,特别是这一次,比以前两次更严重,那真是惨痛的经验。所以我后来就开始观察众生的根性,特别是在禅三小参时,借着你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学佛人的福报问题:现代人求名求利不择手段,虚名确实可以带来现实利益,学佛人往世福德不具者,今世为求佛法,自甘寂寞,自守清净,除了一些不该为的求财机会外,求正财之机会也少有之,在家居士福慧皆具者,才不失为弘法之典范也(易摄受众生),后学知之,无兴趣追逐世间利益,浪费时光,而现实确实需要一定的资财供养眷属基本生活之需,供养三宝护法弘法之用等,如何处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四、生地狱中:地狱众生受苦不断,逃避痛苦都来不及了,哪有闲暇修法。五、无佛教之世:法灭时期,无佛出世,无了义究竟住世,唯存表相佛法于世,虽有佛法之表相及名,却无佛法修证之实,因为大众普皆远离实修实证之正行,因灭故,不能修学佛法。六、生边地懱戾车: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谓之四众;若无实证之四众说法处,谓之边地;若是生在边地,如果还有少数在家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看见有人护持正法时,你就赶快随喜:某某师兄、师姊功德无量啊!你这功德多么伟大!你就赞他护持利益了多少众生,护持正法能使人证得大乘或二乘菩提,加以宣扬之后就获得广大福德与功德了。不可如同某些愚痴人,心中嫉妒就背地里说:哼!他有钱啦!我没有钱嘛!我没办法。有钱!有钱也不必在我面前护持炫耀嘛!这真是愚痴人!不但少了随喜的福德,又增加了自己学法的障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是你们应该建立的第一个知见,你应该去观察你的导师、亲教师还有没有深重的众生习性?如果悟后还在习种性位里面,那就表示说这个人悟后没有进步,但并不是法有错误而使他这样。法有没有错误?引据三乘经典来印证,自己就可以很清楚了。我们要说的是:证悟了也只是发起见地的菩萨,他的般若见地还没有通达,离通达位的初地还远着;解脱果上的证量也还没有到达薄地(二果)、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夫菩提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这里的忍门并不是只有众生忍的忍辱法,而是比较广义的忍,包括“于一切闻所未闻之深妙法,闻已能忍”,所以不是一般所讲的忍辱行。外门六度万行讲的是六住位之前的菩萨们所要修习的,具足六住位的修习之后,就渐渐的会有因缘可以证得真如心,证得第八识真如心之后,从此就开始转入内门来广修六度万行。内门六度万行修习完成了,就满足三贤位的修行而有了道种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非别有因缘:佛说某个世界急着需要你,你要先赶快走,不然总是可以活上七十几岁;如果能活八十几、九十几岁,就可以为众生做更多事。若能活久一点,就能自利也能他利,如果只活三十几岁、四十岁就走了,当你修证即将到达最高峰时就突然走了,连自己都很难得到利益,又如何能使众生得到利益呢?就算悟了再走,也可能只有短短数年时间利益众生,所以就不容易利他,所以自己修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一个人过去世如果跟很多众生结怨,那就可能被这些冤亲债主给遮障;或是有诽谤的话,那这一世学法就容易遭遇不顺,或是怎么学都学不会;这些都是根这个人的种子有关,种子流注出来的是过去谤法、造恶业的种子,这一世学法就会不顺,或被许多事情给遮障。如果累积许多福德,像是护持正法和消除性障,那种子都是清净的,以及有许多善业的可爱异熟果报,那么学时就会比较顺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一个人过去世如果跟很多众生结怨,那就可能被这些冤亲债主给遮障;或是有诽谤正法的话,那这一世学法就容易遭遇不顺,或是怎么学都学不会;这些都是根这个人的种子有关,种子流注出来的是过去谤法、造恶业的种子,这一世学法就会不顺,或被许多事情给遮障。如果累积许多福德,像是护持正法和消除性障,那种子都是清净的,以及有许多善业的可爱异熟果报,那么学正法时就会比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下摘自《优婆塞戒经》:"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