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思路:根据经论,从器世间的成住坏空(这部分对现状的描述,可以参考十方论坛有过的一个帖子,对照了现代天文物理所观于佛经的描述,非常一致,推断了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须弥山的所指;这里就会涉及到神通的问题,可以进一步辨析佛教对神通的态度;关于器世间的描述和器世间的成住坏空,也可以引申出佛教的世界观,这部分可以参考甘愿做菩萨系列的内容),引申一切唯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经中曾说过:有的出家弟子禀佛说:“世尊!您要入灭了,那我们怎么办?没有人供养,以后修道怎么办?”佛说:“你别愁,我这三十二种大人相,随便一相的福德,就够你们吃喝不尽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百劫修来的;每一种相好庄严,都是以内财外财来修集无量的福德才能完成,所以随便一相的福德拿出来,就够他后代的遗法弟子享用不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人间,而其所流传下来的法语,被记载成为「佛经」,这些对后世学佛的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我们可以从这些经典中观察到佛陀的言行举止,祂所开示悟入晓谕大众的法语,而了解到何谓生命的实相,存在的实相。而对于不接受这生命实相看法的人,佛陀以善巧方便开演了人天乘,让大众安止于善法,不堕入三恶道中,以维持「后有」在这三善道中,等待未来的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是说贤劫当作佛之菩萨皆来集会,请问二乘人有何证量可以知道到底是哪一位要示现成佛?哪一位是贤劫菩萨?会不会有哪一位贤劫菩萨忘了来,这样这本佛经就不能够说「贤劫菩萨皆来集会」,因此和一般世人所以为的经典可以稍有出入而大大不同,所以一千位有情,都来到现场,可是经典没有说其是如何地示现,这二乘人第一不清楚哪一千尊未来佛,第二没有神通道力可以鉴别何者是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避开自己无有修证,也不能够了解经典实义的佛学研究者,其所知皆是猜想而生,皆是佛陀所说的凡夫,根本是怀疑佛,怀疑声闻,怀疑缘觉,怀疑菩萨的接近一阐提人,所以对其而言,佛法的价值不会比其阅读一本杂志来得更多,佛法是种理念,而非是实际,所以即使其认定其生命假象,也不会以大乘说有实相而行大乘法,还是会落于意识心的所缘取境界,求取内心的自在、宁静、平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希望鬼神都能防卫佛经佛像,经常供养三宝。希望鬼神都能记录世人的善恶,永远都能熏闻修习佛法。二、名字之由来及意义问:什么叫鬼道?答:佛说立世阿毗昙论里说,鬼道也叫做闪多。因为阎罗王的名字叫闪多,而生到鬼道的,和阎罗王同类,所以叫做闪多。也有一个说法是,鬼道和其他道有来往,善恶标准相通,所以叫做闪多。问:为什么鬼道又叫做闭戾多?答:设施论里说,现在鬼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戒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午后品茗,法师聊起他出家的因缘,当年还是13岁的少年,一次偶然的因缘来到一座寺院,刚进门,看见一幅佛陀画像,一下被这庄严的法相摄受,青色的肉髻、慈悲的微笑、飘逸的天衣,整个画面弥漫着那种出尘的意境,少年在佛前久久站立,此时有一位师父走上前来,向他介绍,这是伟大的佛陀,并赠送给他几本佛经,他恭敬的双手将佛经端在胸前,也不知为什么这样的动作,只是一切似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部佛经不仅在外面,不仅印在书本上,卷轴中,更多是体现在你的存在中,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你如何与周遭的人进行互动,你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拣择取舍,这其中都体现出你自身佛法上的证量。无明的消除不仅是透过知识,更来源于利用知识在自身上的运用,发现到自己对于生命的误解和错认,由于这一分清明的发现,而破除了一分的无明遮障,故而消除一分的烦恼,获得一分的解脱。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原标题:佛经精华警句集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经中将苦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三个层次。苦苦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的痛苦。比如疾病,伤痛和心灵创伤等。这种痛苦一产生,我们马上就能明显感觉到,而且是难以接受的,属于粗大明显之苦。第二是坏苦,即暂时以为快乐的,但过段时间就变成痛苦。比如小孩子爱吃冰淇淋,吃一个两个很开心,他一口气吃八个,结果吃的浑身发冷牙齿酸麻变成痛苦的事情,有人小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注意,佛经里的数字大多都是比喻,比如这里的三千,只是比喻为数量级的多,而非指实数)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所指的一个恒星系。佛指出所在的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也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正好如同我们所在为银河系!再进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说的星系团。2、一中千世界(包含1000个小千世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经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向及听讲的人说:我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总是劝导听众,研究真理,注重理性,从没有用威吓强迫口吻或手段来叫人听从的。《妙法莲花经》上明白的载著:在佛要讲上乘难信的佛法时,竟有五千听众,自以为已经得到了解脱了的,不愿听讲,离席而去。佛陀不但没有发怒,追究或责罚,而只是说:他们机缘还没有成熟,与其听了不相信引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教的经典同一般宗教的经典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地方,那就是佛经是准许怀疑、研究的;而外教的经典则是绝对的真理,不容辩驳,否则就是冒渎神。佛曾经教导们说:你们的怀疑,你们的迷茫是正当的。因为对一件可疑的事是应该起疑的。佛认为一个人要注意不可被流言、传说所左右;不可依据宗教典籍,不可单靠论理或推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为实。佛教更伟大的思想还不止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师说:「事实上我也没得说,为什么呢?因心地法门没有开口处,我们的心充虚空遍法界,没有形相可见,没有声音可闻,要从哪里开口说呢?」如是者都是不如理的思惟作意,此师有嘴巴,有如是功能,胜义根又没有坏,为何不能够用人世间共通的语言来说法呢?当然可以,只是没有开悟的人因为急于去附会佛经的「没有说法」,所以就到处「口不择言」,因为世间人都知道可以「说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伦之道(人间的善法),例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如果这个基本的福德都没有办法具备,那就代表这一个人他连做一个人的福德都不够。所以佛法之中,孝养父母是最最起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其他类似佛经中的典故非常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由这些的经典中佛陀开示的圣教都可以说明:佛教是强调学佛人应当孝顺父母的,而佛陀本身的前世的行谊更是确实地在履践孝养父母。此外,我们可以再从几项佛教中重要的法义,来印证佛教对孝顺父母的重视。首先要说明的是,因果报偿历历不爽的因果法则,是佛陀重要的核心教义,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对于世间人来说,要看到佛陀亲身说法,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但是透过佛经的演教,可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没有更易过,因为佛是真正的真正的的大觉者!祂出过一切人天之上,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祂究竟了知,所以祂叫正遍知——正遍知一切的事情有这样的道理;这个地方有这样的道理,这个地方,这个道理并不成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看待世间人,在幻想一个世界,他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子】在佛经中有几则谈到「求子」的故事,小弟先与诸位分享内容后,再来细谈。第一则出自于《贤愚经》,故事大意如下:在佛世时,国中有一辅相粉有钱,但就是没有小孩。这位辅相前往恒河旁一处庙宇,对着庙神说:「我没有小孩,传闻天神功德无量,那如果能满我的愿,赐我一子,我当以金银来庄严您的雕像;反之假使没有得子,那我就用大便来涂你的雕像。」这庙神一听辅相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阿弥陀佛经》里面也说到:佛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修集三福净业;三福之中最起码、最基本的就是世间福德,又叫作世福,它是指世俗本来就存在的人伦之道(人间的善法),例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等等。如果这个基本的福德都没有办法具备,那就代表这一个人呢,他连做一个人的福德都不够。所以佛法之中,孝养父母是最最起码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连这一点也做不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