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别人看在眼里,就对佛陀说:他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有一日佛陀问比丘:你平日喜欢什么?比丘答:弹琴。佛陀问:如果琴弦太松会如何?比丘答:发不出声音。佛陀又问:琴弦太紧呢?比丘答:很危险,不但声音不好听,而且容易断。佛陀开示道:修行也象弹琴一样,不可放松,但也不能太紧,否则过犹不及是很危险的,最好行于中道。所以,你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日常的作息要正常,而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诸来一切皆得道迹——————————————————————————————————————————波斯匿王大夫人得重病死,佛陀没提超度,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正法时期,佛在世时,只有一位和尚,就是佛陀,余人都不可被称为和尚。老师是很尊贵的称呼,不能随便用;古来禅宗丛林没有几人敢自称老师的,必须是证悟很久,而且是名闻诸方,大家公认的,才能被称为老师。一般证悟的禅师都不敢称老师的,所以古来自称老师的,大约只是南泉、赵州、睦州等人,没有几位;现在则是老师满天飞,到处都是老师。所以老师、和尚、大德三个名称都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正法时期,佛在世时,只有一位和尚,就是佛陀,余人都不可被称为和尚。老师是很尊贵的称呼,不能随便用;古来禅宗丛林没有几人敢自称老师的,必须是证悟很久,而且是名闻诸方,大家公认的,才能被称为老师。一般证悟的禅师都不敢称老师的,所以古来自称老师的,大约只是南泉、赵州、睦州等人,没有几位;现在则是老师满天飞,到处都是老师。所以老师、和尚、大德三个名称都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后来祇太子知道佛陀的功德了,就说:“剩下出入门这一小块地,你不用再铺黄金了,这一小块地就由我来供佛;至于这个园林中所有的树林,我还没有卖给你,这些树林就向我来供佛。”所以才变成祇树给孤独园嘛!当祇陀太子说:“纵使你把黄金铺满了,我也不卖你。”就一定得卖,何况刚才已经和某甲说好了价钱,纵使有第二个人再添个高价来,也不许舍贱 | admin 2018-07-23 |
|
![]() |
虽然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经历了修集无量功德智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七菩提分法,从这些种种功德智慧来成就果地的如来身;想要成就佛身,就应当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来求这个一切种智、要求能够常乐我净、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无上正等正觉呢,就应当要知道,不能让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而落入颠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在道场中,乃至在佛世的时候,佛陀对于其他的外道祂会用道理来破斥,祂用破斥的方式来显现出跟没有解脱法的宗教的不同,然后之后就由众生自己来选择:如果你选择要解脱,那你就来中修学。可是你不想解脱,你想说:我要修学世间的去报复人家,我要获得世间的名闻利养,那佛陀也没办法,佛陀也只能由得这个人离开,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选择之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这一个经文里面说,祈望诸佛菩萨能够加被护念,让这位修学大乘法的佛弟子能够依循于佛陀的真正法道来熏习,建立正知正见,能够灭一切颠倒心,灭除这个把无常当常、无我当我,这个苦的法当乐、不清净的法当净的这个灭除四颠倒的心;然后能够早日证悟这些一切法真正的真心本性的这个源头,原来是来自于这个自心如来;赶快能够证得自心如来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并且,忏悔是佛陀所施设的两个很重要的善法,也就是“忏”和“悔”;这是一切佛弟子应该保持的功德善法,但是我们却要知道忏悔的精神以及忏悔的要领。所谓忏就是发露,而悔就是永不复作、后不复作。如果能够如法地实践忏悔,那这个人的功德就是无量无边。佛陀也在经典当中有开示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一切众生本来具足因地法身,可是要经历了修集无量功德智慧、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七菩提分法,从这些种种功德智慧来成就果地的如来身;想要成就佛身,就应当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要来求这个一切种智、要求能够常乐我净、求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求一切种智、常乐我净、无上正等正觉呢,就应当要知道,不能让自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而落入颠倒中,不知道自己是在完全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七种圣财的增广,然后再配合回向,透过佛陀开示七种最上供养的正理,是可以将此回向的功德来增益这个忏悔、惭愧的功德。因为透过回向力的功德,能够感得无量清净的果德;因为透过回向这个最上供养,来增益这个功德,这是精进道业的最佳实践。因此,回向也可以增益忏悔的这一分最上供养的功德。再者,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这些种种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遇到有些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佛陀施设的两个很重要的善法,也就是“忏”和“悔”;“忏”就是发露,“悔”则是永不复作,若能如法忏悔,功德无量无边。佛在经中曾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因此,经由参与“大悲忏法会”的因缘,恭请诸佛菩萨为我们作证明,“改往修来、至心忏悔”,必定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陀除了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说佛因为大悲心不得食肉外,也说不能吃五辛,原因就在此!因此受菩萨戒的人更不能吃五辛。《梵网经》卷下:【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轻垢罪。】五辛就是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兴渠在中国地区没有,其他像是大蒜、洋葱、一般的葱、韭菜,这些都属于五辛,不能吃五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从它的整个源流来看,密教的崛起是在佛陀示现灭度很多年以后了。为什么佛陀时代密教没有兴起?为什么后来又会染上婆罗门教的色彩?因为佛陀当世的时候,众生已经了解梵行了。梵行是说,有真正修梵行的人继续修学一些神通法,就可以示现神通。就是说有神通就代表你是梵行者,至少有一定程度的梵行。当时的修学者几乎都认同这样的道理,并且以身作则修四禅八定。他们第一个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对于过去的业不能安忍,又不肯按照佛陀所说的必须要忏悔,必须要对于第一义谛的理不了解然后来做各种的忏悔,过去贪瞋痴来进行作忏悔;却想要走这样的路,想要透过一两个人或是一些高明的人,实际上这些人都还是会让自己的身心坠落到更加不堪的境地。所以,灵媒会苦,众生也会苦,然后鬼道众生也会苦,因为鬼道众生所受的苦世间难以了知。他如果真的有能力,那他自己去办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在学佛历程中,有富大贵,有人贫贱,所以是否放弃目前的生活享受并不适合统一标准,佛陀也不希望大家把苦行作为归依要件或是修行标准。而且从世间来看,真正的苦是在身心觉受上的苦。许多人对生老病死苦并没有觉醒,还有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等种种苦,你出生以后脱离不了娑婆世界的这些苦。这世间的八苦,佛陀说应该脱离。所以生活的享受如果是以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还会有很多人犹豫:我要不要相信这样的法?这样的法是不是属于外道所说的神我?那所说的梵我为什么会有一个永恒的东西呢?有的人好不容易从无我中从这些脱身,现在以为常法又要跑回去,可是他却不知道,佛陀所说的这个绝然的空性里面就是讲真如。因为真如如果祂有主宰性,祂就自己来三界各处去游玩,各种生死境界祂也不用受,因为祂根本无生无死,祂为什么要受生死境界呢?有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佛陀的检验标准很清楚,认为意识心是常住法的就是外道,就不是佛门中人。许多人讲相似佛法,就是讲相似般若,表面上都是佛法,所用的用语遣字全部都有佛法的影子,比如佛、菩萨、大乘法、般若、真如,但对于常或不常或无常,却起颠倒想,认为意识心就是常住法,认为这个心就是涅槃性,这就回到异去了。为什么?因为不肯亲近善知识,这是末法中最大的问题,认为假的知识是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又说了一个譬喻:如果三千大千世界所出现的有情,全部都是如来,都是诸佛,将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挤到一点空隙都没有,这么多尊佛,你一一供养两万年,这样大的功德,加上诸佛一一灭度之后,你为祂们起塔,然后来尽心奉侍供养祂们的舍利。这样两个功德、福德加起来,都比不上你去三归依的功德。所以,如果有一个真正如实三归依的道场,即使亲朋好友不信受,也应该去婉言劝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只要替它说,我代某某,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样念诵三次,它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因缘,未来世可以得到佛陀的救护。这个善因缘方便是通过你对佛法的信受得到的。胎儿或是婴儿到底会不会学佛,就要看接引他的这个菩萨本身对于三归依是不是有真诚的信仰。未来小孩长大了,他会不会学佛,信佛层次的高低,也要看他父母亲对于佛法的态度。不但人间的动物可以学佛,许多其他畜生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