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一切的有情都有个识,这个识和合在一起,才能够有三界的有情在世间生存与活动。在这三界中,欲界人间的众生有个识,但是到了色界初禅天的众生就只剩下六个识,那是因为色界不需吃东西,那里的众生以禅悦为食,所以不会有鼻识和舌识。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 admin

2020-02-18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admin

2020-02-18

所以,对于众生种种的关于实相的部分的这种邪见,也就是这个法界里面的根源到底有没有如来藏,有没有一个第识存在,如果有人有邪见,他也不会去强加破斥,因为那样子会妨碍他的解脱。所以在声闻道场里面,对于法义辨正他是不论的;因为声闻人不可以有世论,乃至世间论他都随缘而做,他不会积极去做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接触到声闻法的这些大乘通教菩萨,他就熏习了这个知见 admin

2020-02-18

平实导师在诸多著述中,对善知识的开示很多,综合而说,大概有以下这些条件:第一,自己已悟明真心,乃至已眼见佛性而不退转者;第二,愿意帮助学子建立求悟的信心者;第三,能演说禅法与知见,以帮助学子悟入者;第四,能教导学子参禅的功夫者;第五,能经常接受学子的咨询,摄受学子者;第六,能观察学子得度因缘,而随缘度化者;第七,能发大愿心助人得悟者;第,悟后起修 admin

2020-02-18

因此不可以表相来衡量善知识,如果执着声闻出家相才是善知识,当我们遇到这四十位现在家菩萨相的大善知识时,就会大失佛道增上的利益,就很可惜,也不是有智慧的人了。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提醒您注意的是,不要看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中,有现外道身相的菩萨,就认为外道也是善知识,这不能一概而论,要看这个人的本质,如果他所说的法或者他所作的行为,都背离佛法的正见与 admin

2020-02-18

类就称为本事,这本事就是说,除了佛的本生以外,来说佛的这个过去生的所有事情,称为本事。第九类称为本生,本生就是说,世尊在过去世,行难行的菩萨行所受的种种身,就称为本生。譬如说,佛世尊本为菩萨,修诸苦行,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乃至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等,受种种身,讲这些内容称为本生。第十类称为方广,方广就是在这其中广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了 admin

2020-02-18

也不是缘起性空,因为缘起性空是在讲,五蕴十界在三界中藉[jiè]因缘而现起以后,没有自体,没有自性,没有真实自性,所以说它是缘起,但是这个本性体性它是空的,因为它不能常住;那这个缘起性空,涉及不到如来藏本身的法。也就是,你了解是《般若经》,你就要知道般若本身讲的是实相。那实相是哪一个心的法呢?是如来藏第识心的法。那既然是如来藏第识心的法,你 admin

2020-02-18

这个摩尼宝珠在佛法上来讲,就是众生的第识如来藏,所以说学佛要了生死、要除烦恼,就是要找到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第识如来藏。那么学佛要了生死、要除烦恼,可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做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当中祂又这样子开示,祂告诉舍利弗尊者说: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这个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祂降生来人间,为了要让大家开示悟入佛 admin

2020-02-18

佛陀再度受生,历经相成道,再度示现成佛的时候,现观众生皆本同一如来,皆跟如来一样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可是因为妄想执着无明遮障的缘故,却不能证得,而继续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佛陀以大慈大悲大愿力的缘故,要教导众生解脱生死流转苦,也要进一步教导众生断除菩萨们才能够断除的变易生死,而能于生死得自在,于这两种生死得解脱、得自在;以这样的缘故,才会辛苦说法四十九 admin

2020-02-18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 admin

2020-02-18

今略答如下: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实心、实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真如……(此一心有诸多不同名称),也是禅宗所谓的破本参或破初参,或是俗称的开悟。此心是有情众生生命之最初与最后的根源,证得这个无形无相人人本有的真实心,便能如实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别、思惟、觉观的心,不是能听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时还能观照分别的心 admin

2020-02-18

为什么被熏习的心是第识如来藏呢?因为第识心体的自性是无记性的,祂离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所以永远不与一切受相应,没有苦乐受,当然不会生起贪厌简择的心行,祂必定是不具有六尘中的了知性,不受苦乐受,所以对一切果报都没有利害关系,不会作决定,不会思量诸法利害而有所决定,从来不作主,没有善恶性可说,才有可能成为被熏习的心及执行业报的心。因为有如此的心性,才 admin

2020-02-18

譬如鬼神的宿命通,可能他只能观察到几世而已,阿罗汉他就能够观察到万大劫,因此他能够观察的时间、范围,当然是不一样;佛世尊就没有限制了,所以只有佛世尊才能究竟因果。又譬如说,有些法是唯证乃知,包括种种的智慧现观境界以及种种的禅定境界,这一些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此需要等待亲证之后才能够真正了知,并不是听闻别人的说法,或者解说就可以了解。难知的另 admin

2020-02-18

意根并不摄在识阴中,因为意根是根,是意识或识阴六识出生所依的依根;所以意根是意识出生及运作的必要条件,是由意根与法尘为缘,意识方能从名色所缘的第识中出生,而且必须靠意根共同运作而为助缘,意识才能继续存在及运作。《杂阿含经》卷2说道: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所以者何?若所有识,彼一切名、色缘故。(《杂阿含经》卷2)这里明确定义,识阴等六识都是名 admin

2020-02-18

所以受精卵内,它不会有识阴去说:我要这样、我要那样,然而这一颗受精卵,却会开始进行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个、十六个、三十二个,并且逐渐地会由输卵管向子宫移动,还会转变成为胚胞,会转变成为三个胚层,并且着床等等一连串复杂的工作,渐渐地这个孩子长大,可是还是没有五根、五官,脑子也还没有发育好,所以此时胎儿的名法与色法都不具 admin

2020-02-18

自古以来,一般的初机学佛大众,在进入佛门研读世尊初转法轮言简意赅的《阿含经》,常常由于缺少善知识的解释,因此对于《阿含经》中的真实义多所误解、误会了,以为说《阿含经》讲的就只是五蕴寂灭、六识寂灭,所以就成了一切都无的断灭空,最后以为五蕴十界的一切法都只有缘起而性空。许多假名的善知识误解了《稻秆经》中所说的: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佛。然后大言不惭地 admin

2020-02-18

然而末法的现在,世间已经甚难找到实证四双辈者;也就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种证果人了。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真善知识难寻,而邪说普遍充满了寺院内外,因此南北传的佛弟子,已经无法简别真正的佛法正道。然而在《阿含经》中,佛常说只有四双辈是祂真实的弟子,是真实的出家僧人,也就是现在的一般道场之中真实的胜 admin

2020-02-18

实际上,我们如果注意去看,所有一切的这些苦,不管是苦、不管是三苦,所有这一切的苦,其实都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能见闻觉知的我,有牢不可破的执着。因为,我们先有了这个执着,所以我们对于不同的境界现起之后,我们就是会因为这个现起的境界,跟我们所牢牢执着的我是合还是不合,而引起了是乐、还是苦这个种种的觉受;所以一切苦的根源,其实是我们对于有一个我的这种执着 admin

2020-02-18

这里要留意的是:内六尘是自心藏识所现,也是众生的识阴所缘取的,因此十界中的六尘是自己的内六尘而非外六尘,所以阿罗汉才有办法灭尽十界。那外六入与内六入有何差别呢?外六入指的是由五扶尘根与意根缘于外六尘的现象,而内六入则是指如来藏变现之六尘内相分,此六尘内相分被六识心所缘的阶段,因此两者是有明显的差异。了解有外六入与内六入之后,这里很重要的是我们必 admin

2020-02-18

佛已经很清楚开示:一切有情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更没有十二因缘、四圣谛、有智慧、有所得可言;也就是说,真心的境界是没有五阴十界等一切法存在。既然没有一切法存在,当然就没有众生比较愚痴、菩萨比较有智慧可言;也不会有得、有失可说了。因为能知道五阴十界等法,乃至知道愚痴与智慧、得与失等等,那都不是真心的境界,而是妄心所行的境界。 admin

2020-02-1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