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这个不容易忍,而他们能忍;接着是对自己的执着断除了,俱生而有的自我执着也断了,所以他们可以舍弃自我而出三界,所以是到彼岸;他们的禅观是在这上面用心的,所以声闻禅不是讲四禅定的禅定。四禅定是共外道也共大乘的,不是声闻人独有的权利;既然是共外道,显然不是声闻禅、缘觉禅。声闻禅与缘觉禅的禅观不共外道,但是共菩萨,因为菩萨也修这种禅观。二乘人的禅观是什 三摩地

2018-07-23

“可杀不可辱”的想法其实只是世间人的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试问:可杀的是你的身体,可是你的身体是刹那变异,无常不住的;可辱的是你认为的我,在佛学里叫做末那,也叫意根,这个意根也是由第识如来藏出生,念念变异,也不是常住法,阿罗汉就是把意根断了以后,就能入了无余涅槃的!那既然这个可接受侮辱的我是这样的虚妄不实,那就何来的“我”可辱呢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在世间忍中还无法作到时,该怎么办?总得给个方便法,佛就教导我们方便法说:“有世间智慧的人,如果遇到别人恶口骂詈,他心中应该这样想:‘对方骂我的那些字词不是同时出生的’”,譬如大骂:“你是忘蛋!”忘是指对方忘了德,也是无耻的人。他骂我的这五个字又不是五字同时出现,当他骂“你”时,“是忘蛋&rdqu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叫作无生忍?五阴空、十界空、五阴无常无我,无常无我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空。十界亦复如是,这样一一界一一阴(十二处也是一一处的观行)这样去现前观察,你能够这样现前观察,亲自证实它、领受它,这样你就可以把我见断除掉,你就可以把我执一分一分的断除掉,最后你成就了无生忍,不再于三界中出生了。能忍(能接受)十界的自己在未来永远都不再出生,这就是无生忍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生起大悲心的因缘:第一,是看到众生的五阴身心,其实是虚幻不实不可依靠,但众生却执着不舍,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二,是看到众生不知道修正自己造作善恶的业力和习性,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三,是看到众生没有深不可拔的坚固善心,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四,是看到众生在漫漫的无明长夜中昏睡不知醒悟,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五, 三摩地

2018-07-23

大乘佛法包含小乘的三无漏学,至于大乘又加一个,就是说我们要如实地证知,在五阴十界的运作中,有一个真心如来藏,能够成就一切法之实性;如果没有一个真实的如来藏,那我们所谓的断尽五阴十界,就跟断灭空没有什么两样。大乘佛法的殊胜就在这里,能够了知众生的五阴十界,是建立在如来藏这个法上,才能够产生种种的功德受用。所以大乘佛法不只是要断五阴十界的贪爱出 三摩地

2018-07-23

涅槃本际就是第识如来藏,离开了第识的根本因,没有涅槃本际可言,没有三乘菩提的道果可说。能深信因果,就能知佛不灭,知因果不虚,就不会如富兰那外道所说:无因无缘,众生有垢;无因无缘,众生清净。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没有互相联系和必然的因果关系。就是有宗教师会信奉这样无因无缘的法,所以会说出:成佛也是偶然的。会诽谤大乘经、会诽谤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据的经本有很多部,譬如说:《梵网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轻,《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二轻,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的是六重二十轻等等;而其中唯以菩萨《优婆塞戒经》所说的菩萨戒是一世受,其它的经本戒本中所说的菩萨戒,都是尽未来际受。而受菩萨戒以后,都是有受法而无舍法的;而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在《贤愚经》中对阿难尊者的开示说:过去久远阿僧祇劫之前,在这南阎浮提洲有一个大国,国王名叫慈力,他统领了南阎浮提洲万四千个小国王,手下有佐助大臣一万多名,王宫里也有后妃、眷属、侍女二万多人。慈力王人如其名,具足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永远都以慈悲心愍念一切众生,从来不曾有所懈怠厌倦,并且时常教诲臣民百姓要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戒有种殊胜,何等为?一极道胜。受菩萨戒。如大鹏鸟。一举趐高飞。能至十万九千余里。此菩萨戒趣道疾故。发心越六趣。二乘径趣无上菩提故。二发心胜。一念发大悲智之心。超过二乘境界。如昔有二沙弥。发菩提心。阿罗汉返生恭敬。担衣幞。让路而行等。三福田胜。假使供养满阎浮提内阿罗汉。不如一大鹏鸟。此鸟先来。受菩萨戒故。四功德胜。受菩萨戒。喻如日光。无所不照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辑<业品>第二十四之余(原标题:戒能遮除烦恼) 三摩地

2018-07-23

)五、炉香赞    炉香乍爇(ruò)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六、顶礼十方大乘三宝(三称三拜)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尊法 &nbs 三摩地

2018-07-23

平实导师所着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辑第54页第二段的菩萨《优婆塞戒经》的说:【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优婆塞戒经》卷七)这个的意思是什么?首先来说五戒。五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受持的五种禁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经中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觝突畜生,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优婆塞戒经》里面,他是尽一生受,有六重二十轻。但是《菩萨地持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所讲的菩萨重戒,是十戒都尽未来际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十不可毁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世尊开示云:佛子有十不可毁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关斋戒,也不像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一样可以舍戒。受菩萨戒之后,只有犯戒但不会失戒,直至未来际都跟随着我们,唯除犯十重戒。诸位已明心见性或尚未明心见性的人,若已受过菩萨戒也可以为人传戒。如果有人要来求戒的话,我们那个时候就成为菩萨法师,应当先为对方解说,诵读菩萨戒的戒相,以及三聚净戒的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闻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异,各依不同戒经而有小差别,依据经律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地持经,喻伽师地论。菩萨戒都是满分受的,没有像菩萨优婆塞戒中有少分受的,多分受的,所以正式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最后我们来想一个问题,有人或许会问:佛不是说,称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那么为什么你说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但是你想想看,佛有没有说,称一声南无佛以后你什么都不做,然后就可以成佛?所以即使你称了一声南无佛,将来必得作佛。但是在成佛之前,你还是要受菩萨戒才能成佛,因为受持菩萨戒是成佛的根本。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受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是奉事外道,又因为看见外道在世间法上的有为功德,就深信外道所奉事的日月天子、五星、诸宿(诸宿就是二十宿),以这些天神、灾星作为皈依的对象,这位优婆塞就不能称为坚固的如法住,就是说他的三皈依戒没有具足,心仍然犹豫不定,不能坚固的如法安住于佛法中。如果优婆塞自己不去做五恶之业(就是自己不毁破不杀盗淫妄酗酒等五戒),但是却教别人去做,那么这位优婆塞 三摩地

2018-07-23

应该知道,五戒中的杀戒,原则上是不应该杀一切众生,如《大宝积经》十二卷《随伽长者会》,说到五戒文中就说:不杀一切诸众生等。这是说在家菩萨爱了五戒,修习慈心不应该杀一切众生,但并不是凡杀了一个众生都是犯了杀的根本罪不可忏悔。《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 三摩地

2018-07-23

、关于居士可不可以传菩萨戒?这有佛陀的开示和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开示可以参考,这里只举示佛的教示,以供养大众。佛陀在律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说过:「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者佛灭度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