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梨、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瞋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在此简单地拟出一则自誓受戒的方法,供已经见性的人自行增删使用:这自誓受戒的法不需要拣择时间、日期,但我们建议以白月,也就是农历初一到十五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三天最好。自誓受戒前应当先于早上十一点之前,备妥灯、香、花、果、乳、酪、酥、饮食等物,但饮食不可用香辛类以及五辛类来炒熟供养。五辛譬如葱、蒜、韭菜、大头葱这类东西不能用。此 | 三摩地 2018-07-23 |
![]() |
05、不舉不教他懺(攝屬重戒6說四眾過、9故瞋)眾生違犯,五戒十戒,知而不舉,不教懺悔,犯輕垢罪「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同一眾住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云何名為善能諫舉?謂若有餘,於增上戒,毀犯尸羅;於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子!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攝眾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佛子!受戒有三種受: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語:『請大尊者為師,授與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者、口行重惡業,三者、意行重惡業,四者、起於斷見,五者、起於常見,六者、起無因見,七者、起無作見,八者、起於無見,九者、起於邊見,十者、不知恩報,以是十業,得地獄報。】《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佛告阿難:「諸善男子!堅誓師子者,今則我身釋迦文是,菩薩如是親近善友,乃至喪命終不起惡。何以故?為知恩報恩故。所以者何?菩薩得近善知識故,能速成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取相戒者,如在家五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亦有一日斋法,如八关戒斋,为来世出家求解脱果而作因缘。于诸取相戒外,复有非取相戒者:初如佛始成道,不即制戒,依过现诸佛偈为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初创僧团悉以此偈为戒。后因僧众渐多,良莠不齐,多有不如法者,乃因事渐制,遂有取相戒法渐制渐广;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八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闻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异,各依不同戒经而有小差别,依据经律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地持经,喻伽师地论。菩萨戒都是满分受的,没有像菩萨优婆塞戒中有少分受的,多分受的,所以正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说:‘优婆塞戒中没有牵涉到不犯无义语、两舌和恶口的事,所以优婆戒及八戒斋法,我们出家的沙弥和比丘们由于不受优婆塞戒而不具足得,所以我们不必受这个戒法的约束。因为这优婆塞戒所讲的戒律都是在家人的事,和我们出家人无关。’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我如果一样受持优婆塞戒的戒法,一样可以使我清净口业,为什么我不受持呢?能清净口业,解脱道就容易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怎样才是自誓受戒呢?就是个人(不是团体)依照《梵网经》的内含,每天在佛前诵这个十重四十八轻,诵十重四十八轻并且忏悔,忏悔自己这些,应该说什么业都造了,过往什么业都造了,这一世也知道也忏悔,就是每一次都忏悔,最少一个礼拜,忏悔过后,接着按照我们同修会传戒的内含,我们有印给这些(当地)师兄们,师兄们可以跟想要自誓受戒的人说明。先忏悔、诵十重四十八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要亲证佛菩提的根本──真心如来藏第八识,那就得要有大勇猛心,不可因为戒律难持而退缩,当以勇猛积极的心态面对戒律;因为戒律如同前面所举《优婆塞戒经》的开示一样,对于众生无量世所熏习造作的染污诸恶种子的消除,有着极大的帮助;戒律乃是佛的加持摄受,让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的学子能够增上功德的一个大好机会。所以应当要勇于受戒并持戒不犯,就算有时因为习染深重而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乘圣人也曾怀疑过:十八界我灭尽后是否成为断灭境界?所以佛陀特地为阿罗汉们说明:无明依附于第八识心体而存在。所以因缘法推溯到这个本际识时,就不能再往前推了,所以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一切烦恼的根源,譬如我所执、我见、我执、善恶业、心所法……等种子,其实都存在第八识中,所以缘觉所观的因缘法只能推溯到这个本际识,就是最终法了,到此就只能再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指八关斋戒而言〕,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财,若诳诱,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儿、非道,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乃至以华鬘与淫女为要,如是犯者名为邪淫。如是种种不作,名为不邪淫。」以上,是龙树菩萨对邪淫的解说。不过,同样是邪淫,还是有轻重不同的。如《优婆塞戒经》卷六说:「唯三天下有邪淫罪,欝单曰无。」因为北欝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纵使四禅八定功夫仍然存在,可是造了大恶业以后,因果律却是不管他有没有四禅八定的,他一定要下地狱去。下地狱时,空有禅定没有用,因为下了地狱以后被极恶劣境界所逼迫,连初禅都保不住,去受极痛苦的纯苦果报时绝无可能继续住于一心不乱境界,所以断善根时定戒就自动舍掉了。什么是断善根?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都叫作断善根。如果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炉香赞 炉香乍爇(ruò)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六、顶礼十方大乘三宝(三称三拜)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十方一切尊法 &nbs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食用葱蒜,《梵网经》列为轻垢罪,原则上也不算重戒,但《首楞严经》将断五辛列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卷八),说「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如果日用饮食当中,经常有葱蒜无法避免,应该诵持楞严咒,由诵持此咒之故:「纵经饮酒、食噉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卷七)我们要指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故。】讲记世戒和第一义戒不同,有智慧者应当观察戒有两种:一种是世间法的戒,另外一种是第一义法的戒。如果不是依三宝而受戒,那种戒就叫作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种种不同的这些业报来看,都是因为众生心性的不同,因此而造作不同的身口意行,这些种子都储存在各人的第八识如来藏当中。所以,这个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就依着各人的业种,以及上中下品的不同差别而对现,而对现出千差万别各种不同的果报,因此而有多采多姿、非常丰富而不同的生命情境,以及个人千变万化的际遇不同与差异。佛陀于经文中略说一些要点,但是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经叫做《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优婆离)问曰: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受三归),白羯磨得具戒不?(世尊)答曰:一切不得。】这段所说的五戒,就是我们说的杀、盗、淫、妄、酒。所谓的八戒就是指八关斋戒,这是八戒。或者是说十戒,这个十戒指的就是要成为比丘、比丘尼之前,所要受的沙弥戒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是爱著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我及我所。或贪爱五欲境界而一心一意专志追求,求得之后更是专注沉醉其中,无力分辨己身已经被五欲境界深深地系缚住,难以出离。或者是对欲界、色界、无色界境界的贪爱执著,于是长远劫在三界六道的善道、恶道中,生死轮回不已。或是对于造作未来善恶报偿的诸业因缘加以爱著,对于会感生未来现行,诸多染污业行的种种烦恼因缘加以爱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时须菩提用山神语,眠目须臾,不觉自然在祇桓中,见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却坐一面。佛即为说嗔恚过恶:愚痴烦恼,烧灭善根,增长众恶,后受果报,堕在地狱,备受苦痛,不可称计;设复得脱,或作龙蛇罗剎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残害。时须菩提闻佛世尊说是语已,心惊毛竖,寻自悔啧;即于佛前忏悔罪咎,豁然获得须陀洹果,心怀喜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