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对三科法要(五蕴、十二处、十界)及十二因缘的观察,更加深细。不仅针对世间法来观察,更重要的是针对产生世间万法的总根源——第识如来藏进行观察。观察祂的体、性、用、相,及其与前七识的互动关系,如何与前七识和合而辗转出生世间万法。(原标题:止观是贯穿全部修行过程的一个很具体的方法) 三摩地

2018-07-23

即使你证得四空定当中的非想非非想定,死后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当中,你经过了万大劫,也就是最多只能待在非想非非想天当中万大劫,你还是要下堕,接受六道轮回。因此四空定仍然不是涅槃。讲完了以定为禅的各种层次,接下来我们从禅宗的一则公案来说明:般若禅不是禅定。我们来看看《景德传灯录》卷五,我先把这一段公案念一遍,再来作说明:【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 三摩地

2018-07-23

上述四禅四空定合称四禅定,如果加上阿罗汉所入的灭尽定,就是九次地定。是最准确的禅定次第。严格来讲,欲界定和初禅前的未到地定,由于未入初禅,尚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境界。而九次地定中的灭尽定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能够证得,外道修禅定者由于没有出世间慧,不能断我见,不敢舍弃非想非非想定中的微细觉知心,所以无法进入灭尽定境界。换句话说:灭尽定不通外道,其余如欲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明心见性以后,转依了如来藏的殊胜功德,性障渐除,智慧迅速提高,就不容易为世间五欲所诱惑,到了一定程度,就应该加修四禅定和各种神通三昧了。这个时候,一般是在二地满心,进修三地的时候。在此之前,修定过程中,不应希求神通,并要坚决拒绝各种神通。禅定修行,并非佛门才有,外道也修禅定。古印度的婆罗门、梵志、事火外道等等,中国的道家、医家、阴阳家等等,大 三摩地

2018-07-23

以禅宗为例,在明心见性之前,主要以看话头或其他方法修动中定力;明心见性之后,可以动中定和静中定兼修,增强定力;在需要修四禅定时候,就应该转入坐中修静中定了。(原标题:动中定与静中定)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解释是对禅定概念比较准确、全面的解释,但在长期的佛法传承中,禅定一词经常被用作四禅定的简称,或作为定学的代名词,所以延袭到今天,禅定的概念已经基本偏于定的解释,而缺失了审虑的含义。但是,为了随顺大众的这种用语习惯,本文在讲到禅定一词的时候就专指单纯的修定之法(定学),而讲到禅宗的禅时,则用禅法禅悟禅慧等词语来表述,以示区别。(原标题:什么是禅 三摩地

2018-07-23

由大德的来信观之,您对三摩地或四禅定的修习有很大的兴趣。然而,在禅定的修习过程中有许多岔路及转折,若没有已经实证的过来人教导,往往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不自知,造成盲修瞎练的后果。有关四禅定的修证资粮条件与转折要领,平实导师十余年前曾开示过《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关于初禅的实证原理与境界,也已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讲过了,您可以参考;将来等正觉寺盖好后 三摩地

2018-07-23

目录一、学佛者修习定力的重要性1、禅宗修行不离定力2、净土宗修行不离定力3、大心菩萨成佛度众生不离定力4、小乘修行不离定力二、禅定基本知见1、什么是禅定?2、定力与定境的区别3、禅宗之禅与禅定的关系4、动中定与静中定5、禅定通外道6、修定与修除烦恼习气之间的关系7、定力与神通的关系8、日常生活中的用心专注与修定不同三、禅定修行的次第1、禅定修习的次第2、禅定次第 三摩地

2018-07-23

2、五根五力中的精进通常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圣道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共三十七道品法,是佛陀于阿含期初转法轮时所宣讲的解脱道妙义,三十七道品的关系示意图如下:精进所属的五根、五力在阿含经典中有精彩的譬喻说明,如堂阁喻、树喻和候鸟喻。如在北传杂阿含666(六五四)经中,记载道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 三摩地

2018-07-23

有的人也许是过去世曾经诽谤究竟了义法,不承认有如来藏,否定第七识、第识,舍报前忏侮而没有落入恶道中,但这也会成为他的重罪,未来世的现在真正遇到了义法时,这个重罪产生的障碍就出现了,就会遮障他。有些人更有趣:去禅三参禅时,她总是不肯好好的参究,所有时间都在看我,看我对谁使机锋?接着又对谁使机锋?后来又对谁使机锋?其实我本来要给她机锋,可是我终究没有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法和大乘菩萨法有一个非常大的分际就是:是否有亲证如来藏,大乘法的菩萨有亲证如来藏,而声闻罗汉虽然听佛说有如来藏而信受,但不曾亲证,阿罗汉法所观察所修证的对象是五阴十界等世俗谛,而不曾涉及胜义谛之如来藏法,由于声闻法不涉及如来藏的亲证,所以无法修行成佛,也无法使彼等之精进成为大精进,这是为什么这个章节本来是谈精进却会涉及到如来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到底是全自力还是全他力?其实都错了!没有全纯凭他力往生,也没有全凭自力往生的!因为极乐世界佛土的成就,不是阿弥陀佛自己一个人成就的,而是经由祂的愿力,使众生愿意被祂摄受;然后,当众生发愿往生极乐佛土时,极乐佛土就为发愿者再增加了一分,极乐佛土的七宝池就扩大了一分,那么你需要的清净功德水就随之而增加了一分,接着就出生了一朵发愿往生 三摩地

2018-07-23

《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卷,马血天子问政品第四十三之三:【闻如是:一时,佛在摩竭国界,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渐至江水侧。尔时,世尊见江水中,有大材木为水所漂,即坐水侧一树下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颇见木为水所漂乎?」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世尊告曰:「设当此木不着此岸,不着彼岸,又不中没,复非在岸上,不为人所捉,复非为非人所捉者,复非为水 三摩地

2018-07-23

你听了难道还不信吗?有智慧的人当然信啰!所以地上菩萨在那边满足了地心时,要赶快回来这边修集福德。你如果修到了地心,想要种福田是很容易的,就算是无赖汉每天来向你化缘,也没关系啊!因为你于相于土都能自在,可以随意变现嘛!你起作意就可以立即变现金银财物米粮,不必像七地菩萨起作意之后还要再作加行啊!你可以随意变现给他,可以随心所欲的种福田。因为这里到处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无生忍。什么是大乘无生忍?是说第识如来藏本来无生。也就是大乘菩萨亲证第识如来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无生忍。什么是大乘无生忍?是说第识如来藏本来无生。也就是大乘菩萨亲证第识如来 三摩地

2018-07-23

《楞严经》卷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这段经文意思是说:菩萨要能实证“无瞋恨行”,就必须要自觉觉他,然后才能对任何一个前来求法的人,都是“得无违拒”;也就是说自己必须要觉悟在先,然后也要帮助别人,使别人也同样可以觉悟。话虽如此,但是在这样的年代里,想要让别人觉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众生不仅普遍缺乏正确知见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能够观察甚深极甚深如来藏,就是第一义谛无上妙法,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本来的无生,能够安忍于如来藏所生的五阴十界也是本来无生,同时能够安忍于自己所修学的次第,安忍于自己所需要对治的烦恼,所需要修集的福德,以及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来修学,不得少为足,不生起增上慢,不生起高慢之心!这些都是菩萨修学忍辱应该修学的主要三项内容。-----《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27 三摩地

2018-07-23

还有人不断地告诉众生:没有第识啦、也没有第七识啦,佛说只有六识。又说:如来藏思想就是外道的神我、梵我,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样子在破坏。众生不知道,就因为谤法者是很有名气的师,著作等身,迷信大师的大名声,所以就跟着大胆误谤起来了,就跟着成就谤菩萨藏的地狱业了!我们知道了,就得生起悲忍,想办法来救护那些被误导了的广大佛四众,让他们赶快修正邪见,赶快补救 三摩地

2018-07-23

二乘法是说要把五阴十界统统灭尽入无余涅槃,未来世不再出生叫作无生;能够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这是二乘法的无生忍。但是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斥责说:二乘的无生,是将灭止生。不是本来无生,是用灭掉自己来停止未来世再出生;由于未来不再出生,所以称为无生,这是二乘无生忍。什么是大乘无生忍?是说第识如来藏本来无生。也就是大乘菩萨亲证第识如来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