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一目闲暇《亲友书》说:【执邪倒见,生旁生、饿鬼、地狱、无佛教,及生边地懱戾车,性为騃哑、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亲友书》是圣龙树菩萨写给禅陀迦国王的一封信,劝国王要修善去恶,信中有提到八无暇。在大正藏中乃是《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卷1:【邪见、生鬼、畜,泥犁法不闻,边地蔑戾车,生便痴痖性,或生长寿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过这些经历,今天我们还要再跟他们和平共存吗?当然不行!我们这一世也经历过七、八年的时间想要和他们和平共存而不可得,因为人家派人来破坏我们。既然和平共存不可得,那我们就开始摧邪显正;但是摧邪显正的过程中,我们在初期也都不指名道姓,可是这种很婉转的作法完全没有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从去年开始指名道姓的破邪显正。这个摧邪显正,罗老师(编案:后来宣称要去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如果在护持正法上面凡事都瞻前顾后,一直怕伤害到自己,那我告诉你:这不是菩萨!菩萨要怎么当呢?要像我同修那样,她有时对人家讲:“他(编案:指平实老师)如果被破法者杀了,那也好啦!早点去极乐世界,也就用不着这么辛苦了!”为了护持正法而不得不做,如果早点被杀了就早点去极乐世界,不必在这边一直辛苦为众生做事还要被骂;而且去那边混个八地回来也比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门六度万行讲的是六住位之前的菩萨们所要修习的,具足六住位的修习之后,就渐渐的会有因缘可以证得真如心,证得第八识真如心之后,从此就开始转入内门来广修六度万行。内门六度万行修习完成了,就满足三贤位的修行而有了道种智,就发起法眼了,就能够破坏一切邪见、摧伏一切邪说,就能引导众生修证真正的佛菩提道,也能进一步了知十地进阶之道,这时就进入第二大阿僧祇劫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为八。一者寿命长远。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种姓。五者多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八者无大众畏。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生怖畏。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憍慢。以是因缘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谁说明心不会退转的?佛度的人明心以后般若正观现在前,也都还有八万人退转了,这在律经中已经讲过了!而且佛准备宣讲《法华经》之时,尚且还有五千声闻法中的增上慢人当场退席,当场对佛公然表示不信,何况是明心以后对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事实表示不信而退转,当然也是正常的。至于真实的不退,就得要等到初地入地心对般若通达以后了;所以佛说菩萨性的发起,得要靠众生的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你要想说,这些的路,如果我可以同时具有世间法的一些殊胜,又可以具有出世间法的殊胜,不是很好吗?这里要再次强调,这可没有办法,因为你的作意中的贪婪性会障碍你,你的作意一定会障碍你,你绝对没有本事可以安然地走过这第一大阿僧祇劫!当你抱持这要命的杂染,那你就永远地生在这三界中,你再也不可能到如来家,法界的第一大阿僧祇劫修行对每一位众生都是平等的,不会让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能够远离末那的种种不善性,那个叫八地菩萨。真正于法界中受职法王子位子的,是十地菩萨,所以以这样来看的话,真的没有什么好去衡量,好去接受他人的称誉,真的不堪受这些称誉。也更没有什么好说自己是怎么样,这样来跟其他的菩萨相比。因为呢,菩萨道一定是从最高的位置来衡量,不是你现在还在三贤位的日子,就自己无知地赶快要去衡量别人,要去和他人来作比较。因此只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况呢,在座的诸位,我们是确实有遇过佛的,不管你认为怎样,至少呢,看见佛的身相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的。对呀,至少你遇过应化身佛,很清楚的,像是释迦牟尼佛,当时你所认为的真佛出现在你前面。所以,你有你的福德,何况你还礼敬过佛,跟诸佛供养过,所以你还是和众生有许多特别不同的种子,这些与佛结缘过的功能性的种子能保证你未来学佛的道路。不过就只有这样而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增壹阿含经》第十八卷里面这么讲说:“舍利弗当知: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增壹阿含经》卷十八)《长阿含经》第二卷里面这么讲:【世尊观此义已,即说颂曰:“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亦为自解结,渡岸得升仙,都使诸弟子,缚解得涅槃。”】(《长阿含经》卷二)这样看来,在经文里面早就有提到大乘跟小乘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要说,从现在开始到你成佛这之前,你所遇过的众生,结果最后这些人到你成佛的时候,跟学佛还八竿子打不在一起。你要开始想,你遇到的人,一定是跟你有因缘,因为呢,佛法说会被你遇到的这样的众生,会跟你见面的众生,乃至跟你谈话的众生,乃至跟你共同工作等等的众生,都是有很深的因缘的。因此,你要尽力的摄受,尽力摄受不是说要把他当作老太爷或是什么,而是说你要用,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二种如来说法叮咛的体例,就是像是《华严经》说的,在你入圣位之前,在你入地品之前,一定会讲一个东西,不管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都应该会讲。像是〈净行品〉中所说的,你一定会在你的日常生活的诸行里面,在你的回报众生行中,而生起回向心。比如说,拿一个杯子,你的念头就是「当愿众生如我一样得清净心,将自己的一切浊垢都予以清洗」,类似这样,那你开门的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前在佛陀还没示现于人间之前,就有四禅八定,在那种情况下,那些人为什么可以安住在禅定中,而不去追求五欲之乐呢?因为他们初禅现起的时候,他们就有身乐,然后二禅现起时有心乐,到三禅现起的时候身心俱乐。然而实际上,他也并不是为了要得到这个身心俱乐,他才去得证这个三禅的。因为他还没证得这个禅定之前,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境界?他是想要舍离下地的境界,不要这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两段故事里面,各位想到了什么?佛说过八万四千种法门,意思是指无量法门。我们是要把这八万四千种法门都学尽了,才会有成就吗?不是!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适应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根性,所以会有不同的法门。重点是能不能够利用、能不能够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法门,然后欢喜奉行。就如同周利盘特,我们会发现周利盘特他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甚至在过去生当中,他就一直不是聪明的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第八个是功用住。也就是这样的功夫,能够无间的起行,你不必特别的加行就能够成就。最后一个是任运。在任运的一个过程当中,随着我们的心念的起行,这样的定也就是随着我们而自然的流注出来,连要起加行的念都不会有,由此我们能够达到等持的功夫。我们以上所说都只是定的内涵,不及于慧,希望能够提供给您无相忆佛意识起行的参考。-----《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91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种情形是以散乱攀缘的心当作禅宗证悟第八识如来藏真心。譬如,有的人他以日常生活或者早晚课诵当中那个能知能觉的心,把这个心当作禅宗证悟的真心如来藏。但是这个能知能观的心,乃是与语言文字相应,是有形相相应的,是粗糙的散乱攀缘心;这个心只是意识心而已,根本不是禅宗证悟的第八识如来藏。所以第一种禅定,以定为禅当作禅悟的是一个误会,而以这种粗浅的定心、攀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求证初禅时有要先伏的五盖;求证二禅时也有要先伏的五盖,但是二禅所要伏的就更细,而且二禅要伏除的也包括你在初禅当中所起的贪;证得三禅、四禅都有各所应伏、应断的五盖,深细有差别;而所有的凡夫实证四禅八定时,都是降伏五盖而不是断除五盖;乃至二乘圣者也只是断了五盖的现行,而不能说他是断了五盖的习气种子随眠。再说五盖之首为贪欲盖,众生之所以会在欲界,特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一般禅定的实证内容是属于三界境界,例如四禅八定的世间有为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内容只是通于世间法而已;因为禅定的实证内涵乃是意识境界,是与世间共,也与外道共。但是,禅宗所证悟的标的却不是这些三界境界,禅宗所证悟的内容也不是意识境界,禅宗证悟的内容是与禅定所证的内涵大大不同;禅宗所证悟的标的乃是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生命的本源、因果的所依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