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什么是三福净业呢?《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卷1,佛开示说,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要修三福净业: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三福净业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世诸佛成佛的净业正因;三世诸佛之所以成佛,不能离开三福净业。至于深信因果, | admin 2020-02-19 |
![]() |
他常修十善业,而远离十不善业。在忍辱波罗蜜多的性相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菩萨的心性柔和,如果别人对他作不利的事,他的心中不会瞋恨,也不会想要报复;如果对方知错而向他忏悔的话,他会立即接受,不会在心中纠结仇恨。他对于一切的世间苦都能够堪忍、耐受,不会生起忧悔之心。他在精进波罗蜜多的性相上,可以看到这位菩萨本性就是精勤不懈;他向来早起晚睡,不会贪爱睡眠,凡是所作之事 | admin 2020-02-19 |
![]() |
欲界天的天神他是修十善业道啊!十善业道他是不杀人的。你说那为什么有些人他是会被雷击而死呢?那是他过去的业,而不是因为那个雷神生气!不是这样子。所以说有些人如果被迫或是被骗(被人家骗了)而发了五雷轰顶的这种誓愿,你可以放心你离开都没有关系。为什么呢?因为恶愿它是不会成就的,因为在佛法之中,在法界里面恶愿它是没有拘束力的,因为真正的善神他是不会用这种方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这一集继续要跟各位说明欲坏十业恶果,当修十善业。经文怎么说呢?它说:【若欲破坏如是等事,应当至心修行十善。是十善法三天下具,或有戒摄,或非戒摄。北欝单曰唯有四事,地狱有五,饿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摄。】(《优婆塞戒经》卷6)这个是什么意思呢?经中所说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想要破坏前面所说的这些十恶业的这些恶事,就应该要反过来远离十恶业道,努力修 | admin 2020-02-19 |
![]() |
十善业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多耳熟能详,许多修学者也或多或少都有在行十善业。在经典里面也常常在强调十善业的重要性,而十善业也是得人、天报以及成就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以及成就一切佛法的基础,犹如大地一般,因此其重要性可知。与十善业相对的就是十恶业,因此依据十善业与十恶业,也就有众生之六道轮回生死,同时也能够有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就。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 | admin 2020-02-19 |
![]() |
了解了十善业与种种五阴世间的关系之后,接下来我们要来探讨:帮助菩萨行十善业的一些要点。在《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三中开示:【菩萨有五种法,修行十善业道,能过一切世间。何等为五?一者愿,二者安隐,三者深心,四者善清净,五者方便。又诸菩萨得五种法故,修行无量十善业道。何等为五?一者无量世,二者无量善法,三者无量观,四者无量尽,五者无量回向。】这里面开示说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都知道十善业是一切佛弟子所应当戮力奉行的,因为十善业是一切世间与出世间善法的根基,而十不善业是一切众罪的根本,因此在菩萨的长劫修行中,都一直要修十善业。在上个节目中我们谈到,因为众生的十善业而感生种种的器世间依报,相对的十善业也使得众生有种种不同的正报身,因此正报与依报是有密切的关联;同时也因为众生的如来藏能够执持诸法种子,才能使得这些因果业报 | admin 2020-02-19 |
![]() |
十善业对于一般人来说大多耳熟能详,许多修学者也或多或少都有在行十善业。在经典里面也常常在强调十善业的重要性,而十善业也是得人、天报以及成就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以及成就一切佛法的基础,犹如大地一般,因此其重要性可知。与十善业相对的就是十恶业,因此依据十善业与十恶业,也就有众生之六道轮回生死,同时也能够有山河大地器世间的成就。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 | admin 2020-02-19 |
![]() |
接下来我们来看十善业与十不善业中,每一个各别的业它对于器世间都有各别不同之影响增上力存在。譬如在《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中的开示:【增上果今当说,……若器世间多诸便秽,泥粪不净,臭处迫迮,多生不净臭恶之物,凡诸所有皆不可乐,如是一切名欲邪行增上果。若器世间农作行船,世俗事业不甚滋息,殊少便宜多不谐偶,饶诸怖畏恐惧因缘,如是一切是妄语增上果。 | admin 2020-02-19 |
![]() |
修集大乘见道的福德资粮----包括要归命三宝、供养三宝、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以及修十善业道。我们为什么要修十善业道呢?那是因为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使得我们的成佛之道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每一位菩萨都应该要勤修十善业道,以迅速的增长和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以作为进修佛道的基础。......什 | admin 2020-02-19 |
![]() |
又譬如有人不肯布施而悭贪成性,下一世就会下堕到饿鬼道,每天饱受饥饿口渴之苦;又譬如有人很努力受持五戒,也就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下一世仍然出生在人间而不会下堕;又譬如有人很努力修十善业,下一世就会往生欲界天,乃至有人很努力修十善业以及禅定,下一世就会往生色界、无色界。 又譬如有人无量劫以前曾供养承事诸佛,于今世有因缘遇到世 | admin 2020-02-19 |
![]() |
首先修三善业,也就是身、口、意的善业;这里面最基本的就是包括身三、口四、意三的十善业,修十善业不仅是要远离十恶业,而且是要从比较积极的态度去利益众生。譬如十善业中的不杀生,是要能够作到不杀生而护生;同样的,也要作到不偷盗而布施,不邪淫而净心,不诳语说实语等等。因此,如果没有受持戒法里面最基本的远离伤害众生的种种行为,那他在行十善业利益众生的善行中,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说你能够进而来行十善,来调伏自己的习气烦恼,同时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业;在消极面来讲,你要与灾祸灾难不相应,那是很容易的。因为你的身口意清净,你不会因为饮酒而放逸,同时你不会妄语,自然不会让人家觉得你在欺骗他,所说的是如实语的话,当然你会与这些灾祸就不能相应,那自然能够免除了。那在积极面呢,积极面的部分就是说,你除了自己能够免除这些灾祸灾难,同时因 | admin 2020-02-19 |
![]() |
而菩萨所应修学的善法是什么呢?这样子提问,其实是有一些不妥的,原因是菩萨有哪一种善法是不应当修学的?应当是说随着当世的因缘,举凡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等,都是应当修学的。再者,修学种种的善法目的何在?当然是为了自利利他、共成佛道。菩萨修学善法自利之外,就是为了要饶益有情,所以从因地起一直到成佛 | admin 2020-02-19 |
![]() |
” 弊宿还是不信,他说:“有看到另外一个亲人,他广行十善,那么应该要生到这个天上享福;他也一样跟他约定说叫这个亲人要回来告诉他,说有天上善业果报这件事情,但是这个亲人从来没有回来,所以我也不信。”童女迦叶就举了个譬喻说:“譬如有个人掉到了厕所里面,国王不但派人把他救出来,还用香汤把他清洗干净,抹上了香粉、香水,给他穿最好的衣 | admin 2020-02-19 |
![]() |
那么另外一类的众生呢?佛陀继续开示:若有人修行善法,见正信行,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譬如国王、国王大臣,有百千人卫护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人他愿意修十善业,而且也信受修十善业能够得到善报;那这样的人,就有上千上百的神来守护着他,那守护的状况呢?就好像国王、大臣身边,有上百上千的将士们 | admin 2020-02-18 |
![]() |
简单来讲就是布施、持五戒,以及修学十善业道和禅定,培植福德并调伏我们的心性,这些都圆满了,才具有可以继续生而为人,或生为天人的条件。而佛法所谓的善知识,可以就广义及狭义来看。广义的善知识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大乘胜义菩萨僧、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以及证悟菩萨所造论等等;狭义的善知识则指:在大乘法中明心开悟以上的菩萨,对实相法有所亲证,这些三贤位、初地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 | admin 2020-02-18 |
![]() |
佛教是超越唯一造物主的思考,所以佛教不会说你信佛教才会生天,不信就下地狱,没那回事!佛教是说持五戒得人身,行十善可生天,不管你信不信佛教都一样;更重要的是,不管生天或下地狱,都有一个实相法界与你同在。实相法界就是出生现象界的真理,所以不论信不信佛,这个实相法界的真理都与你同在,只是您不知道祂在哪里罢了!------《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一)》<第018集出离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我们以为孝养父母、奉侍尊长、慈心不杀,乃至行十善业那就是佛法的全部,那就是天魔外道所说。所以真正的要三归,要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以首要就要来认识:佛陀祂跟一般的神祇是不一样的。佛法所说一定是有解脱法,也就是说在修行人天的善法之外,一定要有教导大家来解脱,能够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因为有了这个解脱的法,有了这个实相的法之后,才能够叫做归依佛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