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生到三十三天,都是因为持五戒又修十善,福报已经相当高了,但是他们还是会起瞋心。所以世尊在上开示:释提桓因能够成为三十三天众的自在王,是因为他总是能随时随喜赞叹一切不瞋的功德。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释提桓因不仅有方便善巧,而且也教导如果碰到别人造恶时,要以慈心、悲心来破除自己内心的憍心和慢心,也教导如何去对治瞋恚的方法,还赞叹善于调伏瞋恚的行为,这些 三摩地

2018-07-23

生到三十三天,都是因为持五戒又修十善,福报已经相当高了,但是他们还是会起嗔心。所以世尊在上开示:释提桓因能够成为三十三天众的自在王,是因为他总是能随时随喜赞叹一切不嗔的功德。从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释提桓因不仅有方便善巧,而且也教导如果碰到别人造恶时,要以慈心、悲心来破除自己内心的憍心和慢心,也教导如何去对治嗔恚的方法,还赞叹善于调伏嗔恚的行为,这些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如果能够依止真善知识修学三归五戒、修学十善业道等福德资粮,明了了世间有为法都是杂染有漏的,并且发起了大菩提心,修学适合自己的摄心法门,能够在纷杂的现代社会中,培养出心得决定的真实定力;加上听闻了万法根本—如来藏心—的了义,再加上修学了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那么就有机会明心见性实证般若实相,就能逐渐断除烦恼,乃至于净除烦恼习气, 三摩地

2018-07-23

许多人觉得行五戒十善比三归五戒还要多,可是没有究竟归依,为什么?因为他只有表相上的归依,因为他没有相信法界实相,而且还诽谤法界实相。所以这样的人就会想:反正我就是不要如来藏法,我就是要发明另外一种业果报的轮回系统。可是佛法是发明的吗?以前有无量诸佛,现在有无量诸佛,以后有无量诸佛,佛永远没有灭度,佛只会越来越多,这样菩萨来成就佛果,哪里是创造的?可 三摩地

2018-07-23

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事情,而且还自觉的不去作伤害众生的事情,那这一世所得的福报,当然足以让其生于安乐。可是,一般人受用福报之后,或许能够随着他的习性再去作布施,或者是不知道要继续再布施修福,那么后一世就不一定再能够生于安乐了。然而,菩萨修学六度习以为性,多数能够在来世继续的乐善好施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看看那些打从出生就生在非洲的一些人,生下来就是要面对饥饿、面对战争,哪来的光明面?哪来的快乐面?从上面我们看到,能不能一生之中,都一直有或者是常常有爱人相伴、事业顺利、饶有财富、康泰安宁等种种的快乐,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各自福报的多寡,而凡事必有因,这些福报的因是什么,佛为我们开示:因为过去生持五戒、行十善,今世得以在人天中受乐。五戒就是戒杀、戒盗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教导学人要持五戒十善,你知道那是人天善法,虽然是善知识,但不是真善知识。譬如有人教导要将蕴处界灭掉,就能了生脱死,虽然是真善知识,但不是最究竟的真善知识。如果有人宣说三乘菩提,也能教导学人亲证三乘菩提,这个人不仅是真善知识,而且是最究竟的真善知识。如果能遇到这样的真善知识,是你无量劫以来所修集的福德于今世因缘成熟,才有可能遇到真善知识,来教 三摩地

2018-07-23

譬如有人造了十善业而不犯众生者,可以生到欲界六天,享受欲界天的胜妙五欲;但是造了十善业以后,如果因为无知、迷信而诽谤、破坏,就必须先下堕地狱受长劫尤重纯苦,苦报受完以后,才能转生到欲界天中享受天福。这些业种都是由自心如来藏所执持,并不是处处作主的意根所能执持或者予以弃舍的。有情众生于三界之中受尽一生所应受之苦乐果报以后,又由如来藏执藏这一世所造善恶业种,而转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六念常修习,所谓三宝施戒天,修行十善净三业,离酒放逸及邪命。观身命财速危朽,应施福田济穷乏,施为坚牢无与等,最为第一亲近者。勤修净戒除瑕秽,亦莫希求愿诸有,譬如大地殖众物,戒亦如是生诸善。修忍柔和舍嗔恚,佛说是行最无上,如是精进及禅智,具此名为胜福田。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龙树菩萨一生中,求法、弘法、破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你能够进而来行十善,来调伏自己的习气烦恼,同时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业;在消极面来讲,你要与灾祸灾难不相应,那是很容易的。因为你的身口意清净,你不会因为饮酒而放逸,同时你不会妄语,自然不会让人家觉得你在欺骗他,所说的是如实语的话,当然你会与这些灾祸就不能相应,那自然能够免除了。那在积极面呢,积极面的部分就是说,你除了自己能够免除这些灾祸灾难,同时因 三摩地

2018-07-23

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阂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 三摩地

2018-07-23

如来藏能够普遍地出生或者增长创造出一切五趣六道的众生,如来藏就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在母胎中一下子变出我们这个色身,下一世又帮我们变出另一个色身;如果我们过去世持五戒修十善业,如来藏就帮我们变一个人身或天身给我们;如果我们过去造恶业,现在要实现,如来藏就帮我们变一个畜生身、或饿鬼身乃至地狱身给我们,每一世都不一定,因此而说变现诸趣。——摘录自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 三摩地

2018-07-23

分享学禅智慧开释佛法精义----中国访谈但是光是这样子还不够,更进一层的,保有人身之后,怎么样让自己具有更大的福德,能够上升到天界,那就必须要在原来的这样的五戒的基础上面更加的把它扩大,去行十善业,具备了这一切功德、福德之后,然后佛陀才开始为他説三乘的佛菩提道,三乘就是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佛法。前面的声闻乘,以及缘觉乘,一般我们中国人把它叫作小乘佛 三摩地

2018-07-23

十善的人可以增加内财、外财以及寿命什么是禅师?说到禅师,大家都会想到中国禅宗的那些祖师们,禅宗公案都称呼他们为禅师。但是,一般人通常从字面上说禅师,就认为是专修禅定的人,或者进一步说是专意坐禅、通晓禅定的人;可是这样界定禅师的意涵,却是禅宗祖师所不认同的。这十种善业其实就是五戒的延伸以及扩充,而最重要的差别,是增加了意业上的不贪、不嗔、不痴。也就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嗔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而在大乘法中,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并且在六住位的时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回向心具足的时候,就一定会乐于归依三宝;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时候,就会乐于受持五戒十善、乃至六波罗蜜;当第十信位愿心具足的时候,就会勇于发起四宏誓愿,进入初住位,开始于外门修学六波罗蜜。而且十信位的修行具足的状况,除了对于三宝的信心之外,也包含对善知识、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于菩萨愿、菩萨行、菩萨善巧方便等等的种种信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说戒论也乐于听受,那么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生欲界天,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生天之论。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前面提到,菩萨之前在修学人天善法的时候,就已经修学了五戒十善。那么,为什么归依三宝之后还要再受五戒呢?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有解释说:归依三宝之后再受五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尊所开示的第一义正理,所以这时候五戒就称为第一义戒;而如果没有依于三宝来受戒的话,因为是依于世间凡夫的杂染妄想来受戒,所以就只能称为世间戒,那么就会有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 三摩地

2018-07-23

一个菩萨有没有真正努力去布施,努力去护持正法?他有没有真正努力去持守五戒修十善,乃至受菩萨戒和努力不违反,或不小心犯轻戒了努力忏悔,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忍辱也是,不只是外表不生气,内心也不生气才是重点!我们都知道生气对我们不好,那如果别人很无理,我们真的能做到不生气,我们内心也不生气,这样才是真正的忍辱。而禅定的意思是静虑,也就是安静的思维,这里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