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所以在《华严经》里面说,戒是无上菩提本,也就是说戒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所以经文也提到:【入佛法海,信为根本;度生死河,戒为船筏。】入佛法这个大海,是要以信为根本的,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是进不了佛法这个大海;但是我们要度我们过生死河,是要以戒为船筏的。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生死河那么的长,我们必须以戒来当作我们的船筏,才能够到达彼岸。接下来我们来介绍菩萨戒跟 | admin 2020-07-06 |
|
自古以来,未能亲证般若实相心如来藏阿赖耶识者,从蕴处界诸法之缘起性空、蕴处界诸法不能自在无有自体之无常空为依据,并以与境界分位差别相应之意识,妄想为唯识经中说的第八识无分别识及《华严经》中说的万法唯识之识,于心中建立这样的错误基础而谈论般若经中所说诸多空义之体性;以意识觉知心意会、套用此空之体性而归属于般若,以意识心来观察蕴处界诸法自性空之体性无有 | admin 2020-07-02 |
|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5〈十地品第26〉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是故阿难!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三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世间不善业道恶口舍离。于现在世得业果报。后何处生。彼见闻 | admin 2020-06-23 |
乃至证悟般若不退而继续进修之第七住位始住菩萨,转入相见道位中,历经第一大阿僧祇劫中三十分之二十有四的长劫修行,同时观行三界万法悉由此如来藏之妙真如性所生所显,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如是进修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终能具足现观非安立谛三品心而至十回向位满心,方始具足真如后得无分别智,相见道位功德至此圆满,然犹未入地。 | admin 2020-06-20 |
|
此外还要进修一切种智,灭尽五阴的习气种子,历经《华严经》所讲的菩萨道五十二个阶位,最后才能成佛。”你这样说完了他却是不信,因为他的凡夫师父不是这样教他的,所以他对这部分的忍辱──法忍,也就作不到了,那么他对大乘法的忍辱是没有修习成功的。可是如果已经实证了,这部分就随著你的体验多寡而能够少分、多分修这个法忍,这才是大乘法中真正的忍辱行。也许有人 | admin 2020-06-20 |
|
”请问:般若的现观──般若的正观显现在眼前时,那是不是证真如?没有证真如的人怎么能叫作般若正观现前?是不是佛讲错了?那么《华严经》中的〈十地品〉,或者单译的《十地经》,也都要修改了?因为初地菩萨不可能不证真如啊!结果他说的证真如,却是四地菩萨的无生法忍境界,那么是不是指称三地以下都没证真如?所以结果还是落在什么上面?落在贪求境界上:才刚刚在第 | admin 2020-06-20 |
|
![]() |
净土经典 禅宗经典 唯识经典《心经》 《八大人觉经》《阿弥陀经》 《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卷中 卷下《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十善业道经》《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佛说法灭尽经》《佛遗教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藏 | admin 2020-06-15 |
《华严经》为我们开示了佛菩提道的依法不依人的真理,若是出家以后只愿依止出家法师修学佛法,这个人就是依人而不依法;若是依法而不依人,又何必管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人呢?只要亲近随学以后确实可以证得佛菩提就够了!对于前来修学佛法的人们,你要有智慧,能观察他们的根性究竟是阐提性、凡夫性、声闻性、缘觉性、菩萨性?才是有众智的菩萨摩诃萨。 | admin 2020-06-08 |
|
这也是为什么世尊会在《华严经》中将普皆回向作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总结之道理所在。--------《三乘菩提系列讲座之学佛释疑一》<第62集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正圜老师回向乃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善净法,这是一切的菩萨都应该要彻底实践的善净法。但是回向这个功德法,比较是属于事修的部分,需要努力的去实践;而回向这个功德法,乃是成就佛道广大福德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 | admin 2020-06-08 |
|
《华严经》又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的人,即是证得本觉智的圣者。[1]世尊开、示、悟、入如来藏妙理,是佛法迥异于世间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识论否定第七、八二识,则失去佛法本质。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 | admin 2020-06-08 |
|
依《华严经》五十二阶位次第修行之戒慧直往菩萨,未入三地前皆不修禅定及五神通,乃至三地满心中,悉无菩萨摩诃萨意生身,亦无轮宝,须至三地即将满心时方有;唯除曾于初地满心时得佛加持者。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九地满心菩萨于此三种意生身,得同时俱现,各行其用;或从佛受法,或度有情。八地住地心菩 | admin 2020-06-08 |
|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 | admin 2020-06-08 |
|
《华严经》卷35说: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饿鬼因。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盗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邪淫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妄语之罪,亦令众 | admin 2020-06-08 |
|
要知香水海有多大?去看华严经就知道了。无量寿佛的佛眼有如四个大香水海那么大,而且清白分明。然后祂身上每一个毛孔放射出的光明,都像一个须弥山那么大。世尊又说:再来要想弥陀世尊的圆光。(圆光是指佛身周围的光)。在无量清静平等觉经里面说,有佛光芒十丈,有佛光芒百丈,有佛光芒照射千由旬,有佛光芒照射一个大千世界,有佛光芒照射无量无数的百千世界。无量寿佛的圆 | admin 2020-06-08 |
|
也就是说,在第一时,佛演说的是《华严经》,第一时的部分说的是华严;第二时的部分说的是阿含;第三时说的部分是般若;第四时说的是(方广)唯识;第五时说的是法华。中间的阿含、般若、唯识这三个,因为它的地位也特别的重要,我们又把它独立出来当成是三教(三种特别施设的针对不同众生根器的教导),所以成就了五时三教。这个是佛转的整个过程。那么最后转之后,佛虽然具有 | admin 2020-06-08 |
|
到底是一花一世界,或者是一叶一世界呢?《华严经》有一句话说:一莲华座,一如来身,充满一切世界。那么经文中的莲华座,这个莲华的譬喻指的就是妙法莲华。也就是一切有情、一切众生各个皆有的如来藏。为什么如来藏祂要用莲华来譬喻呢?因为莲花它是出淤泥而不染,从淤泥中生长,可是却不受淤泥所污染,以这样的譬喻来说如来藏祂是妙法莲华。因为如来藏能够出生有情的五蕴身, | admin 2020-06-08 |
|
《成唯识论》卷3.玄奘菩萨云:「若不摧邪无以显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33〈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善知识者。能摧异论。善能安立摧邪见故。」《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1〈21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菩萨摩诃萨。以法施等诸善根门。如是回向。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悉得诸佛无尽法门。分别解说诸佛法门。摧灭一切外道邪论。令辞理穷屈。」《大般涅盘经》卷3〈4长寿品 | admin 2020-06-06 |
|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三附录:印广弟子引用《楞严经》有情变无情的依据:【「阿难!.....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是名众生十二种类。」】正确解释如下,摘自善知识《楞严经讲记》:「痴颠倒」的「愚钝轮回」众生也是一样愚痴,他们反过来想:「既然我的觉知存在就会有生灭,干 | admin 2020-04-08 |
|
![]() |
而现代居然还有大师说“了了常知而不分别”,真是蒙人啊!根本是睁眼说瞎话!而且还以证悟者自居,已造下大妄语而不自知,真是可悯! 《华严经》卷四十六云:【善知识者,出兴世难,至其所难,得值遇难,得见知难,得亲近难,得共住难,得其意难,得随顺难。】故须虔恭合掌一心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三又云:【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在在说明 | admin 2020-03-03 |
![]() |
例如大乘法《华严经》中有圣教开示:【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为照解一切业种,无所依著。】(《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楞严经》中也有记载:【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楞严经》卷1)以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圣教:【惟愿如来,哀受我等微少供养,永离三涂恶业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