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于永徽四年,发心抄写。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兼种香花,灌以香水。凡历三年,洁净造纸。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召善书人沩州王恭,别院斋戒,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德日入静室运想。每写一卷,施缣十疋,一部总六百缣。恭乃罄竭志诚,并皆不受。才写经毕,俄即迁化。德以经成,设斋庆之。大众集已,德于佛前,烧香散花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船居念佛佛随船,常寂光摇水底天;两岸中流如不触,枝枝红蕅发心田。破晓移船直过东,满帆披拂蕅华风;一尊自性弥陀佛,出现扶桑照眼红。船上西来忆故乡,四华池上晚风凉;飘零不奈归心切,一片轻帆挂夕阳。任运移船过水南,不须向外觅同参;自家屋里弥陀佛,念念开敷优钵昙。船驾天风上北方,风汀月渚映心光;忽移念入同居土,不觉浑身在蕅航。船往东西南北了,依前不离古滩头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发心时,已成正觉。何碍幻除结习,幻坐道场,幻化有情,幻臻极果。岂不了世出世间之幻法,调御丈夫之事乎!昔天衣怀禅师,亲见明觉,尽佛祖不传之妙,常修净土,垂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又违佛语。修净土者,当云何修?乃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句交互语也)。无过此语也!余谢事闲居,作怀净土诗若干首,劝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扫除意地空空已,焕发心华灿灿然。决定此身如许见,风埃蝉蜕笑谈边。有盟晚景欲重寻,唯是拳拳忆佛心。数缕香消春坞冷,一龛灯伴夜窗深。破畦蔬雨滋香积,落涧松风发妙音。自恨不归甘自弃,既归安用越人吟。三椽老去许安贫,佳处无如忆佛真。万事了知犹堕甑,百年唯此可书绅。岩间静寄夜,松下聊供茗碗春。闭户不忘常忆佛,愿常终似影随身。平日丛林见祖师,还如忆佛在今时。但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发心时,已成正觉。何碍幻除结习,幻坐道场,幻化有情,幻臻极果。岂不了世出世间之幻法,调御丈夫之事乎!昔天衣怀禅师亲见明觉,尽佛祖不传之妙,尝修净土,垂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是舍取之情,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又违佛语。修净土者,当云何修?”乃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无过此语也!有心者,悉当念佛。前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两岸中流如不触,枝枝红蕅发心田。破晓移船直过东,满帆披拂蕅华风。一尊自性弥陀佛,出现扶桑照眼红。念心如影每随形,静闹闲忙不暂停。打破形躯和影灭,西天此土绝途程。弥陀西住祖西来,念佛参禅共体裁。积劫疑团如打破,心华同是一般开。讲座平分性相宗,相成相破不相同。朅来讲到华池上,菡萏何曾两样红。船往东西南北了,依然不离古滩头。等闲拨转虚空舵,香气满船华满洲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又一念、十念,喻晚发心人。一日、七日,喻早发心人。所以一念十念,一日七日,即生净土,位居不退,直至无上菩提。又念佛喻如孩子哭声,父母闻之,急来相救。饥即与食,寒即与衣,热即与凉。是父母力,非是子能。念佛之人亦复如是,唯知念佛。佛大慈悲,寻声即救,所有罪业,佛与灭却;所有病患,佛与瘥却;所有诸障,佛与拂却,犹如父母养子相似。故《法华经》云:“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密苏发心已来,行时步步,心心数法,常念诸佛。今登正觉,生妙乐刹焉。吾谓经行广陌,徒步幽林,固当如密苏之见。即鸣珂入仗,动佩朝天,肃肃羽仪,骎骎车马,又安得不用心于步步间哉!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者。世人多以宝玉、木槵等为数珠,吾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昏昧,含佛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又既已发心求生西方,即不须顾虑今生寿命长短,若顾虑者,必难往生。人世长寿,不过百年,西方则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智者权衡其间,当知所轻重矣。问:有谓弥陀法门,专属送死之教;若药师法门,生能消灾延寿,死则往生东方净刹,岂不更善?答:弥陀法门,于现生何尝无有利益?具如经论广明。今且述余所亲闻事实四则证之,以息其疑:一、瞽目重明。嘉兴范古农友人戴君,曾卒业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发心回向愿生彼国。是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比丘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即随如来往生彼国得不退转。当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阿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佛者。应发无上菩提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阿难。若他国众生发菩提心。虽不专念无量寿佛。亦非恒种众多善根。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回向彼佛愿 | admin 2018-07-20 |
![]() |
又比方说:有人发心要到没有水、没有电的落后地区,去行医作无国界医生;这样的一位大菩萨他到了那样的地方,就算他自己再有钱,也没有办法吹冷气、看电视,因为在那个地方就是没有水、没有电。这叫共业。承受这样的共业,并不是代表说去代受了别人的业果,而是说无法去享受个人所应该享受到的福报,因为环境的缘故。这样的情形呢,对于他个人的福报并没有所减损的地方,所以并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是仰仗释迦世尊愿力慈悲加持的往生,而能够达到在心所愿而生;特别是要发心,要护持如来正法的人,可以亲住如来座下。也就是说,不只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甚至命终时,能够往生十方一切净土。因此,并不是说“只有念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净土”。十方诸佛都各有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及常寂光净土。然而其中愿心特别宏大殊胜,又与我们中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是仰仗释迦世尊愿力慈悲加持的往生,而能够达到在心所愿而生;特别是要发心,要护持如来正法的人,可以亲住如来座下。也就是说,不只是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甚至命终时,能够往生十方一切净土。因此,并不是说“只有念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净土”。十方诸佛都各有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及常寂光净土。然而其中愿心特别宏大殊胜,又与我们中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六度经中。广明斯事。故如此录。静蔼为法捐躯。常愍忘身济物。悲心深广。净愿坚牢。载览遗言。犹怀悚厉。他如善导志通文辇慧诚超城诸公。速舍报身。求生净土。神明安定。不震不挠。是则以普贤愿王。回向弥陀法界。凭兹猛烈。不退菩提。如斯榜样。祗应随学。讵可轻排。然则魔可毋虑乎。曰。魔之与佛。只在一心。但办正因。决成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发心欲证此三昧者。是人要须先修智慧。以此三昧。由慧得故。修智慧者。应当远离妄语绮语。及诸散乱无益之事。诣精舍中。睹佛形像。金色庄严。或纯金成。身相具足。无量化佛。在圆光中。次第而坐。即于像前。头面礼足。作是思惟。我闻十方无量诸佛。今现在世。所谓一切义成佛。阿弥陀佛。宝幢佛。阿閦佛。毗卢遮那佛。宝月佛。宝光佛等。于彼诸佛。随心所乐。尊重之处。生大净信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年八十三。慧持。远同母弟。与远同事安公。遍学众经。亦有高行。隆安中。辞兄入蜀。以西方为期。住郫县龙渊寺。大宏佛化。义熙八年入寂。年七十六。遗命诸。务严律仪。专心净业云(东林传庐山集)。慧永。姓潘。河内人。年十二出家。事沙门竺昙现。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发心愿生彼国。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一日登山中招手岩。诵四十八愿。愿速生净土。投身而下。堕一大树中。枝软斡柔。殊无少损。乃复整身登岩。誓曰。大愿已发。余生可厌。唯望圣众。同来接引。再投而下。栖于草上。久之苏矣。众僧寻至掖归。往越州法华山。默修净业。后见白鹤孔雀成行而下。又见莲华开合于前。通曰。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华光相。受生处也。净相见矣。乃起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始发心。终究竟。无一法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亦于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唯心净土。如是而修。如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祇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