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其实初地菩萨确实是欢喜地,可是所谓的初地的证得,并不是说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殷勤之心跟欢喜之心,然后不断地去修人天善法,就可以获得初地的证量。依佛陀所说,要能够获得初地的实证,要能够进入欢喜地,要能够因修智慧来获得初地。如果没有获得智慧,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有殷勤之心乃至于有欢喜心,那样子只是世间一般人的心境而已,它没有所谓的智慧可言。如果我们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辛劳著书,详解佛经及菩萨论典,亦为救护无量无数被邪见误导的佛,故而撰写破邪显正之论著。由于导师乃累劫久修之悲增利智菩萨,遍以大悲心愿般若智水常净熏修而行普贤行!由于悲心利智使然,故能把隐晦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一定要了知意识心在三界九地中所有的境界状况,所以能够因知见的正确建立,于参禅的时候能够不落于以定为禅的过失中!因为定境本身都是意识心的境界,既然是意识心的境界,就不是常住法!那么知道参禅就不能、不该落在意识的境界中,但是在知见上,一定要先建立意识所能够到达境界的智慧,从欲界到四禅到四空定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也许你会说:这个容易啦!那我就要赞叹说:你的善根福德深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功德。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说,少部分的人剃了头着染衣,蒙佛三十二相的福荫而出家,都说受了具足戒、菩萨戒,而竟然还敢毁谤说大乘法不是佛所说的,是后世佛教历史演变创造出来的。那意思也就是说,大乘法是不可证的,或者是说,大乘法的内涵是与小乘法的内涵是相同的。那请问一下,出家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乃至于说,假名的善知识会告诉你说:第八识是离见闻觉知的,妄心是一直有见闻觉知的,所以,佛法中的修行就是要把妄心转换成清净的第八识。即使说真正如他所说,可以让妄心不再有见闻觉知性,那么这个时候,原来有见闻觉知的心,现在不再有见闻觉知性,请问一下:本来我们修学佛法是要求智慧的,可是修到这个阶段,反而都没有办法再了知六尘,那岂不是变成白痴了吗?再者说,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希望对学人而言,还是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而进一步来修学。假如说你求悟是为了智慧,是为了要利乐有情,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那当然还必须有一些知见是你应该知道的;在听闻思惟了以后,就不会使你在悟后目空一切,反而增加了慢心,成为悟后起修的障道因缘。菩萨一共有五十二个阶位,也就是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假如过去生从来没有悟过,今世因缘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这里不容易,你必须要去寻觅善知识,因为你要从无相进入真相,必须要证悟法身,证悟我们的真心如来藏,才有办法从清净进入真实。所以你这时候要去找善知识,这个善知识相信大家都知道,现在正觉同修会,正觉讲堂就是有善知识,能够教导你,能够有一些正知见教导你,让你从清净进入真实,也就是让你去证悟法身,证悟如来藏。要寻觅善知识,请善知识教导我们什么呢?教导参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有诸法可知可见可觉。于夜后分、明星出时,以一念相应慧,行灭苦道,得证醒蝴。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故知禅乃般若,一念相应而得悟。不可将禅定有境界法、有入出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的善知识跟徒弟说:我们课诵的时候,那个专一的心,没有杂念的心就是真心。但是这个说法错了,因为《维摩结经》明明说:法离见闻觉知,说真心非觉非观,所以不是这个心。4、呼吸不是真心有人说:四十二章经讲:人命在呼吸间。但是,呼吸不是真心,因为《大集经》讲:非出息非入息。有人说:一念不生的时候,灵明觉了、寂而常照的心是真心。但是,这个心落在觉观境界里面;《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应当了解,听闻禅法而不畏惧,课诵学习《金刚经》而不害怕的人,这一种人,佛说:当知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诸佛而种善根。所以千万不要自我设限,对自己要有信心。但信心的获得,也要经由一段时间的多闻熏习才能增强,所以还要多闻熏习第一义知见增长信心。3、必须修慧学修学慧学仍然要多闻熏习,多闻熏习以后,自己要常常思维整理,去融会贯通。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深入了解并实际修持一段时间,证得一些境界之后,才可基于善意而于私下向对方提出自己的见解。近代常有高僧大德倡言“禅净双修”,说禅与净土可以互通。便有某些人因此心生疑惑。认为念佛须执持圣号,口念心念;苦修观者则有佛之形像。而禅门以无门为门,扫除一切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何能互通?又如何能双修呢?这样的疑惑,存在某些初入佛门者心中。若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修学佛法,善知识非常重要。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才可能帮我们建立起正确的佛法知见;然而善知识漫山遍野,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呢?要如何辨别真假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是唯有佛门中七住位以上,已得位不退者方可称之,未悟者只能是一般初机学人的善知识;对于久学求悟的学人来说,则必须是已悟者才是善知识。所以一切七住位以上的菩萨都是真正的善知识。此诸菩萨已亲证藏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像印顺邪师那样教导,所有的法都是虚妄的话,那他自己,还有我们所有这些修行人还要修个什么?印顺先生不是自打嘴巴吗?因为有实相心不生也不灭,所以,我们每一世修行所累积的善业会一直滚雪球般在增长,恶的种子会不断减少,这才是佛法正理。佛法,从来都一以贯之,是邪师肢解了佛法,把佛法弄到支离破碎去。如果我们理解了意识心和实相心在根本性质上的不同,那么当年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此之人,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设取所生母及沙门瞿昙杀者,当生梵天上。』」是时,佛作威神,神识霍寤:「诸梵志书籍亦有此言:『如来出世甚为难遇,时时亿劫乃出。彼出世时,不度者令度,不解脱者令得解脱。』彼说灭六见之法。云何为六?言有我见者,即说灭六见之法;无有我者,亦与说灭无有我见之法;言有我见、无有我见,亦与说有我见、无我见之法。复自观察,说观察之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真心是无分别心,是指一切有情众生的真如本心——如来藏,它无念、非觉非观、没有境界可以安住,它本身不做任何的分别,它没有喜怒哀乐,不分美丑善恶,它没有是非可言,这是理上的无分别。但是要找寻这个无分别心却必须要有个分别心。所以圜悟大师讲:“这个事情虽然它是无分别的,可是到了这个地步,却得要有眼睛来分别、筛选、选择。”参禅的时候&ldquo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譬如说石霜楚圆禅师,悟前参访汾阳善昭禅师的时候,每一次参究的时候,汾阳善昭禅师或者破口大骂,不然就是谈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不是舂米就是砍柴,不是砍柴就是挑水,都是粗俗的事情。有一次他就抱怨:我每一次请教师父,师父您都跟我说一些与禅不相干的俗事,又常常骂我,难道这个骂就是师父您的慈悲吗?这汾阳善昭一听,不得了了,脾气就上来了,破口大骂:你这个恶知识,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三者虽具知见,亦知应锻夫,然不知应往何方访求教导功夫之善知识,此三难也。四者像末之世,真善知识难求。所遇之师皆自称禅宗正统,亦有显赫传承,然观其禅法:或以定为禅,或以无念为禅,或以见闻觉知之灵觉心为禅,或以声闻禅为禅,皆非菩萨。此际真善知识难求是第四难也。五者末法佛子,世智辨聪,慢心深重者甚多,苟无显赫传承及大名声,虽有方便善巧及真实修证亦不被信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人在没有证悟之前,在阅读善知识的著作时,可能会变成这样子:那一段是那一段,这个法是这个法。不能连贯起来,得要真的悟了以后再来读,才能连贯起来。那么,真心既没有形、也没有色,妄心同样既没有形、也没有色,所以怪不得很多的大师们,会把离念灵知妄心当作真心。他们常常这样子说:“我们这个见闻知觉心的体性,祂是空,没有形色,所以说是空性!”把缘起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祂是福慧两足尊,祂的福德与智慧都已经圆满成就,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方便善巧。当然就如同《维摩诘经》当中佛陀这样开示说:“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维摩诘所说经》卷三)因为如来进止举动,威仪俯仰,乃至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未曾无益于众生;所以,“诸所作为,无非佛事”。就像《维摩诘经》当中记载,维摩诘菩萨令他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