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事实上他们本质是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世间的僧宝他可能是还没有解脱,他只是依于三皈依戒,依于他的声闻戒律,所以他成为僧宝,可是对于佛法果位的实修呢?他没有。可是当菩萨他实证了四向五果或是三贤十地的这个果位的时候,事实上他才是真正的僧宝。所以在僧宝里面,真实的僧宝,也就是“僧”——出世间三宝中的僧宝,他的位阶是高于世间的僧宝。那出世 三摩地

2018-07-22

僧的定义──《杂阿含经》在与各位分享高僧传心得之前,先与各位说明什么是「僧」?因为现代的佛门对于「僧」的定义已经不清楚了,乃至于一般的大众觉得身穿袈裟、住进寺院,剃头,受声闻戒就是「僧」了,殊不知在小乘佛法之中,对于「僧」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普遍大众对于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无法看懂,或无法深入,不过没关系,现在此世唯一通达经典的正觉来为大家隆重讲解什 三摩地

2018-07-22

第二种是胜义菩萨僧,这有两种情况:其一、这些人是已经证悟大乘菩提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已经断了我见而又证得如来藏,已经发起实相般若智慧了;而他们只受菩萨戒,但是不受声闻戒,如此纯依菩萨戒而出家修童子行、童女行,这是第一种胜义菩萨僧。其二、不但受了菩萨戒,同时也领受了声闻戒,身现声闻出家相而不是菩萨出家相,但是也都证悟了,这也是胜义菩萨僧──身现声闻相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此大乘戒哪里是声闻戒可以比拟,这是法界如实戒法,于一切大乘佛菩萨所安住。《菩萨璎珞本业经》,佛陀亲口宣说: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 三摩地

2018-07-21

或者是对僧衣身分有执着,而不乐于依大乘法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内容来归依、学法,这也是声闻种姓的人,因为他是以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主,不是依菩萨戒的精神而改以佛菩提五十二阶位为主,所以是声闻种姓的人。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 三摩地

2018-07-21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结论:修证解脱道而不想实证如来藏(不求禅宗开悟)的出家人,他是声闻僧!虽然他也许已经同时受了菩萨戒,但是他以声闻戒做为主戒,把菩萨戒做为别解脱戒;而他所修的法又是声闻法解脱道──罗汉道,不修大乘见道的实证如来藏心,那他的本质还是声闻僧。但是,他明明是菩萨的心性,为什么修的却是声闻法?走的却是罗汉道?而他所安住的境界正是声闻的境 三摩地

2018-07-21

如果是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那就从头到尾都是明讲双身法;像这样的藏传佛教密宗,您愿意学吗?假使您受了菩萨戒,或是已受声闻戒而出家了,学了宗喀巴的两种《广论》以后,铁定要下无间地狱的,因为那是严重毁破十重戒的。假使你受了五戒,学了双身法,也是要下堕一般地狱的。如果一般人学了双身法而且与实修了,那可是师徒啊!因为一定要经过第三灌的师徒合修阶段,才 三摩地

2018-07-21

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结论:修证解脱道而不想实证如来藏(不求禅宗开悟)的出家人,他是声闻僧!虽然他也许已经同时受了菩萨戒,但是他以声闻戒做为主戒,把菩萨戒做为别解脱戒;而他所修的法又是声闻法解脱道──罗汉道,不修大乘见道的实证如来藏心,那他的本质还是声闻僧。但是,他明明是菩萨的心性,为什么修的却是声闻法?走的却是罗汉道?而他所安住的境界正是声闻的境 三摩地

2018-07-21

四、戒不同声闻戒包括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菩萨戒包括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梵网经》)等。声闻戒以出离心为基础,菩萨戒以菩提心为基础,故声闻戒与菩萨戒有所不同,譬如《菩萨善戒经》(九卷本)卷一载,佛言:优波离!汝应宣说——声闻戒急,菩萨戒缓;声闻戒塞,菩萨戒开;声闻戒中应说因缘,菩萨戒中则不应说。优波离!菩萨之人随众生心,非声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只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 三摩地

2018-07-20

可是我们要注意,在我们后面所要说的八关斋戒或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里面所谓的出家戒都一样,是所有出家戒都是不淫的。而且在五戒里面,杀人是放第一,可是在声闻戒它是放在第一的。表示如果是出家众,他的不淫----不跟任何的异性发生这个淫欲之事----它是摆第一位。各位如果有因缘的话,可以去翻阅这个律藏(可是大家还没有法眼清净之前,不用去读它。等你法眼清净,你断我见 三摩地

2018-07-20

比方说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到的持戒,不管是持声闻戒,或者各位在家菩萨们要持的菩萨戒,这个戒持了以后,就相当于是持了戒所含摄的善的念头;因此持戒之后,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因为这个清净的戒而结下善缘,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来说,为什么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所谓的河沙,形容的是我们会牵涉到其中的罪业。我们说过,从一个念头开始,就会跟许许多多的众生结下善缘或是恶 三摩地

2018-07-20

而且这个发菩提心,是依于第二个部分的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那就是说,乃至也应该要受菩萨戒,或者是声闻戒。而欲修净业的过程的这个具足众戒,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要亲证菩提果,尤其指的是佛菩提果。二者,因为分证了佛菩提果才发现明白,原来自己也有这个菩提心,这才是世尊所为我们说发菩提心的进一步意涵,所以才能够进一步信于因果;因为明白了世、出世间万法,无 三摩地

2018-07-20

这一个他的条件需要什么?他需要受持五戒,而且也要或者受持八戒斋,就是他要常常受持八关戒斋、八戒斋,还要修行其他的诸佛圣戒;等于说他也可能有加修菩萨戒,只是他没有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他反而以声闻戒为正解脱戒,这些出家戒他也稍微有熏修一些。这个中品上生的菩萨,他在戒学上面,他是有努力的修行能够持守;也就是说他在三无漏学上面,他在戒的这个无漏的功德上面, 三摩地

2018-07-20

比方说我们在佛教里面谈到的持戒,不管是持声闻戒,或者各位在家菩萨们要持的菩萨戒,这个戒持了以后,就相当于是持了戒所含摄的善的念头;因此持戒之后,是跟无量无数的众生因为这个清净的戒而结下善缘,这个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来想说,为什么我们讲念佛一声罪灭河沙?因为所谓的河沙,形容的是说我们会牵涉到其中的罪业,我们刚才已经跟大家说了, 三摩地

2018-07-20

看我还是没听懂,他又补充:“以菩萨戒为主,声闻戒为辅。”然后举例:如果洛杉矶星云法师听说你开悟了,来找你;他如果讲错了,你就可以马上给他一巴掌!我很快的反应:“我不敢!”孙老师在一旁听了、都笑了。导师问:“为什么不敢?不要以为你是比丘尼,他是比丘,你就非得要恭敬他。你开悟了就是菩萨僧,就没有男女相。你已经是大丈夫,不再是比 三摩地

2018-07-20

他的剃度师要求他学习声闻戒律,但是他不感兴趣,说道:“大丈夫岂可桎梏于律仪耶!”于是便放弃所学,游方参请。后在翠微无学禅师座下问道,偶然碰到一位行脚僧人从江西来,盛称洞山法席,于是他便辞别翠微禅师,前往参礼。初礼洞山,洞山禅师便问:“甚处来?”道膺禅师道:“翠微来。”洞山禅师道:“翠微有何言句示徒?”道膺禅师 三摩地

2018-07-20

一日,他大发感叹道:“大士摄律仪,与吾本受声闻戒,俱止持、作犯也。然于篇聚增减,支本通别,制意且殊。既微细难防,复于摄善中尝行于少分,况饶益有情乎?且世间泡幻,身命何可留恋哉!”[意思是说,菩萨戒中的摄律仪戒,与我过去所受的声闻戒,都是讲止、持、作、犯,但是在篇幅长短、戒条增减、支(枝末)本(根本)通(相同)别(差别)、制戒用意等方面,颇 三摩地

2018-07-20

乃竟不知罪之深重,复因名闻利养之考虑故,对佛教中真正之、妙法,横加无根诽谤,说为毒法、邪人;如是破坏佛教、无根诽谤胜义僧之罪,于声闻戒或菩萨戒中,皆是地狱重罪,犯已不通忏悔,必下地狱七十大劫,长劫之中受诸尤重纯苦;七十大劫已,罪犹未消,次入鬼道,受种种苦多劫;罪犹未消,次入畜生道,受种种苦多劫;罪犹未消,始回人间时,犹有种种余报;如是果报,《楞严经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3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