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出家的菩萨现了声闻相、受声闻戒还是菩萨僧;可是菩萨也有是现在家相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菩萨都是现在家相的。可是,菩萨所强调的是什么?实证,而不是在于说你是现声闻相,还是现在家相。因为菩萨所讲求的是实证的证量,以实证的证量来称为他是上位菩萨。那么,出家菩萨实质上来讲是,心已经出离世间了,已经依止于本来解脱的真实如来藏了,这个就是出家的实质。那么现声闻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者是对僧衣身分有执着,而不乐于依大乘法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内容来归依、学法,这也是声闻种姓的人,因为他是以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主,不是依菩萨戒的精神而改以佛菩提五十二阶位为主,所以是声闻种姓的人。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或者是对僧衣身分有执着,而不乐于依大乘法五十二阶位的修证内容来归依、学法,这也是声闻种姓的人,因为他是以声闻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为主,不是依菩萨戒的精神而改以佛菩提五十二阶位为主,所以是声闻种姓的人。缘觉种姓的人则是不想拥有自己所有的寺院,也不想有人追随他学法,他也没有意愿为众生说法,独自一人隐居而对因缘法有兴趣;但是因为还没有智慧,所以努力修学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是有受法而无舍法,而且大多数又是尽未来际受,那么何来的于佛前舍戒之说呢?这又不是讲的是受声闻戒。只有声闻戒有所谓的舍戒,而且舍的还是声闻戒而不是舍菩萨戒;所以就有比丘、比丘尼,舍戒还俗的事相。那么假如菩萨真的是自己舍戒,意思不就是说他不再想要当菩萨了吗?不应该会有这样的事嘛!因为菩萨是尊贵的,因为好不容易自己心得决定发了菩提心而来受菩萨戒,怎么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受声闻戒。犹如萤火。其光甚微。不可相比故。五受罪轻微胜。受菩萨戒之后。设使破戒。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作狱中王。 若堕畜生。作畜生王。若堕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间。作人王国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故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无犯名外道。无戒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戒戒就是取相戒,依十无尽戒、依声闻戒的戒相而受戒,就是取相为戒。定戒,又名定共戒,就是证得禅定的功夫而自然不犯戒。譬如获得初禅的人自然不犯淫戒、或者出家以后不犯淫戒,这叫做定戒,是由定而产生的心性的清净。无漏戒就是道共戒,由于见道(不管三乘菩提中的哪一种见道,或者具足三种法的见道),乃至修道而断思惑的缘故,所以心性清净而自然不犯戒,这叫作无漏戒。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照大乘出家人所受声闻戒及菩萨戒的规定,是五年学戒,所以满五年以后就不必半月、半月诵戒了;只有未满五年的新学菩萨,才需要每半月聚集共同诵一次戒。这是在受戒以后,尚未习惯戒律约束的人,才需要每半月诵一次戒,长期提醒自己不要犯了戒。久学菩萨是不需要这样半月半月诵戒的。已经证悟的人,应该算是久学菩萨了。但是真悟者是否可以算是久学菩萨而不必半月诵戒?同修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就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就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第再受比丘或比丘尼戒,比丘戒为声闻戒,共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亦为声闻戒,约五百戒,须持六和敬。出家戒以求取解脱果为主,又因其已厕身三宝之列,不礼不依在家人。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譬如精进根不够的人就不愿意受菩萨戒,正因为想要精进修行佛菩提,才会愿意受菩萨戒、声闻戒;若是念根不够时也不可能受戒,因为不能忆持菩萨戒的内容与精神,不能忆持比丘、比丘尼戒。如果心不决定,定根不够,心中老是怀疑:我受这个戒法真的能帮我完成佛道吗?能帮助我修学佛菩提吗?我受了比丘戒以后,未来一定可以得解脱,真的吗?受菩萨戒以后,可以让我超越三大劫而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这个戒本身对菩萨来讲,他是不像声闻来说,只有不该做的你不要做,声闻的戒里面是叫你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全部都是制止(因为声闻戒仅是为了帮助自己解脱生死)。可是菩萨戒不一样,菩萨戒本身呢,有要你不要做的,还有要你一定要做的,你要做的没有做就犯了。所以在我们菩萨学习过程里面,应该是戒、定、慧三学都应该要含摄在内,那大家也刚好没有提到菩萨戒,这个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依照大乘出家人所受声闻戒及菩萨戒的规定,是五年学戒,所以满五年以后就不必半月、半月诵戒了;只有未满五年的新学菩萨,才需要每半月聚集共同诵一次戒。这是在受戒以后,尚未习惯戒律约束的人,才需要每半月诵一次戒,长期提醒自己不要犯了戒。久学菩萨是不需要这样半月半月诵戒的。已经证悟的人,应该算是久学菩萨了。但是真悟者是否可以算是久学菩萨而不必半月诵戒?同修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此,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以后,虽作大罪亦不失戒,因为这个戒的力量及受戒后产生的顺势作用正是如此,所以它跟声闻戒和菩萨戒不太一样。接下来说: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此大乘戒哪里是声闻戒可以比拟,这是法界如实戒法,于一切大乘佛菩萨所安住。《菩萨璎珞本业经》,佛陀亲口宣说:佛子!受戒有三种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我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得戒;是中品戒。三、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设我们自己有过失,我们过去的【不贤】,让众生有所警惕那也是很好的!在佛世的时候也有【逆行菩萨】,他们犯错了乃至犯很严重的过失,因此惨遭恶报或现世报,那大家就会有所警惕!从此当个乖宝宝!在佛世的时候,佛陀制戒也是因为发生了很多事情才制定那些戒律,每发生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就制定一条戒律,所以声闻戒中比丘戒假设有250条,比丘尼戒假设有三百多条,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他们还得要改依声闻戒、菩萨戒为主,舍弃了藏密外道的金刚戒,重新再于显教中出家受戒,才算是佛门中真正的法师、僧宝;我绝不承认他们的三昧耶戒、金刚戒,因为那是依外道邪淫的双身法精神而施设的邪戒,所以他们的本质不是佛法中的僧宝。对僧宝要供养、顶礼、称赞以外,还得要随喜与劝请,也就是说,师父们演说时,应当随喜称赞;如果师父们没有开示时,那就应该敦请师父们开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