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连基本的戒法都无法受持,或受持之后屡屡犯戒而无法自行遏止,贪财之戒、贪色之戒、谤贤圣之戒尚且无法受持,何况能证初果涅槃乃至菩萨涅槃?何以故?初果人必奉五戒或声闻戒不犯故,证悟明心不退之人必奉菩萨十重戒不犯故,偶有犯者亦必对众忏悔、后不复作故。由此可以证实,戒法是求证声闻涅槃、菩萨涅槃的修行者,都必须遵守而且必欢喜受持的;若是与戒法不相应,处处觉得 三摩地

2018-07-23

凡是一生受的戒法,规矩都很严,譬如声闻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的规矩也很严格,而且都只是一生受,舍报后就失去戒体了。优婆塞戒也是一生受,条件也很严格。接着还要问:你曾经在比丘或比丘尼身上做过不好的事情没有?这个不好的事情主要是指藏密的双身法,假使曾与佛教中的出家人合修过双身法,那是地狱罪:污招提僧。这种破坏出家人清净行的下等人,当然没有资格受清净戒。 三摩地

2018-07-23

凡是一生受的戒法,规矩都很严,譬如声闻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的规矩也很严格,而且都只是一生受,舍报后就失去戒体了。优婆塞戒也是一生受,条件也很严格。接着还要问:你曾经在比丘或比丘尼身上做过不好的事情没有?这个不好的事情主要是指藏密的双身法,假使曾与佛教中的出家人合修过双身法,那是地狱罪:污招提僧。这种破坏出家人清净行的下等人,当然没有资格受清净戒。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不可以指责说:“受出家的声闻戒后,过午应该不食的,某某法师!您怎么还吃晚餐?”俗话说:饭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免得出纰漏。但若是菩萨优婆塞戒,那就没得通融了!每月一定要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在这六天一定过午不食、供养三宝;若是财物不多,就随分供养;财物多,你就多供养一些。若不这样做,这优婆塞就得到失意罪;同样是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如 admin

2018-07-23

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之后,出家的声闻戒就满足了,成为具足的出家人,所以又被叫作具足戒。依着比丘戒、比丘尼戒这样修行,最高可以证得四果阿罗汉的果位。那在家人有的时候也会去受沙弥戒,也就是所谓的八关戒斋;譬如说里面包括了不杀生、不偷盗、不淫(因为是出家人,所以是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不非时食。所以,八 三摩地

2018-07-22

依照大乘出家人所受声闻戒及菩萨戒的规定,是五年学戒,所以满五年以后就不必半月、半月诵戒了;只有未满五年的新学菩萨,才需要每半月聚集共同诵一次戒。这是在受戒以后,尚未习惯戒律约束的人,才需要每半月诵一次戒,长期提醒自己不要犯了戒。久学菩萨是不需要这样半月半月诵戒的。已经证悟的人,应该算是久学菩萨了。但是真悟者是否可以算是久学菩萨而不必半月诵戒?同修会 三摩地

2018-07-22

」但善恶标准何在?又如何分辨是非善恶呢?大致来说,社会的规范、国家的律法已为善恶提供了准则,不触犯法律,至少使人在某方面是正确的;佛教也有戒律(守五戒、声闻戒、行十善业,菩萨戒更是着重于心戒),更进一步可对善恶之价值有更深认识。大凡一个行为,若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好的影响,并确保未来是善的结果,就是善;当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好影响,并对未来产生破坏 三摩地

2018-07-22

但对头陀苦行的摩诃迦叶严持声闻戒律的他来说,是宁可饿死,小戒也不可通融。大迦叶的坚持,已能区分出必须积极求一世解脱的声闻道,和愿意多劫利乐众生菩萨道,两者不同的特质了!同样,在声闻众中引发第二次结集的十事非法中,有六件事也和饮食有关。对声闻人来说,不要在饮食上花费太多的心力与时间,不要起饮食贪,能够将时间都用在思惟法义、断惑证果上,是很重要的事情。 三摩地

2018-07-22

破坏正法的出家人,他们其实在破坏佛法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声闻戒与菩萨戒的戒体了,根本就已经不是真正的僧宝了,本质上只是穿著出家僧服的在家人而已。在这种事实的面前,指正这些失去戒体的假僧宝的法义错误,怎么可能会是诽谤僧宝呢?如果指出出家人的法义过失是诽谤僧宝,那么大小乘经中许多的地上在家菩萨,指正声闻阿罗汉的法义错误,应该也可以说是诽谤僧宝了吧?可是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波罗提木叉,一般来说它所指的就是菩萨戒,因为是在僧团里面讲别解脱的时候,如果是以声闻戒为主要持守,菩萨戒当然就是别解脱戒。可是我们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就是如果是菩萨道的行者,实际上是应该以菩萨戒作为正解脱戒。关于这个部分,律宗的部分要谈到它的时代背景,最主要就是源自于佛世的时候,有一位大阿罗汉叫作优波离。优波离原先是皇宫的理发师,他既然是理发师, admin

2018-07-22

波罗提木叉,华言别解脱;谓有别于声闻戒之别设戒法,能令行人达到解脱境,乃是菩萨戒也。此宗建立止持戒与作持戒,止持戒复立通戒与别戒,此皆非属本书所欲论述者。乃至此宗之行果,亦非本书之所欲论者。此谓律宗之法,本应遍在佛门一切宗派内,不应单独立派。唯持律,不成二乘菩提故;唯持波罗提木叉,亦不成佛菩提故,不得四智圆明故,乃至不得般若中观总相智故。由是故说此 admin

2018-07-22

所以这个时候,当然就要有一些规范在;这也就是佛陀的时代,带领僧团的时候必须要依事制订许多声闻戒律的原因。可是我们也得要话说回来,戒律之所以存在,当然就是因为要界定人我的分际;可是我们也得说,如果我们自己调伏得很好、约束得很好的时候,这些戒律,也只是会备而不用,完全不会对于大众的生活有所限制。所以理想上,我们说出家的僧团、出家的僧人,在出家之前,应该 三摩地

2018-07-22

从以戒为师来看,我们就提醒大家,因为佛戒——不管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佛所制定的戒法本身就是完全清净的戒法;所以,以戒为师这句话,实际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陀一定不希望我们接近任何的怪力乱神的事情;因为,即便是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严禁在不当的场合任意展现神通。所以,各位观众,如果您碰到了有任何怪力乱神的现象,或者您知道有哪些道场有怪力乱神 三摩地

2018-07-22

从以戒为师来看,我们就提醒大家,因为佛戒——不管是声闻戒或是菩萨戒,佛所制定的戒法本身就是完全清净的戒法;所以,以戒为师这句话,实际上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陀一定不希望我们接近任何的怪力乱神的事情;因为,即便是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严禁弟子在不当的场合任意展现神通。所以,各位观众,如果您碰到了有任何怪力乱神的现象,或者您知道有哪些道场有怪力 三摩地

2018-07-22

双身法的修习更是严重的破戒行为,乃是师徒乱伦、母子乱伦、父女乱伦、人兽乱伦的;p75已受声闻戒而与任何人合修双身法,或是已受菩萨戒而与配偶以外者合修双身法,死后必下无间地狱。二、贪习交计:贪求的习气不止而互相交错,彼此吸揽不止,就好像人的口鼻吸进冷空气一样,便有冷触生起;因此众生之间两两贪习交错互计,故得感招地狱中有咤咤、波波、啰啰、青莲、赤莲、白莲 三摩地

2018-07-22

那菩萨不一样!而菩萨性的建立,必须在优婆塞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心性就必须先确立下来,所以菩萨戒我们要求的不是像声闻戒要取相戒,您身犯了、口犯了才叫作犯戒;菩萨戒不是,菩萨戒不是身、口犯了才叫犯戒,菩萨戒起心犯了一个恶念,就已经是要自我忏悔,佛前自责其心了。菩萨戒除了要消极防恶之外,更重要的还要积极造善,就是因为要积极造善,不是因为造恶了才叫犯戒,是您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我们在这里作一个结论:修证解脱道而不想实证如来藏(不求禅宗开悟)的出家人,他是声闻僧!虽然他也许已经同时受了菩萨戒,但是他以声闻戒做为主戒,把菩萨戒做为别解脱戒;而他所修的法又是声闻法解脱道──罗汉道,不修大乘见道的实证如来藏心,那他的本质还是声闻僧。但是,他明明是菩萨的心性,为什么修的却是声闻法?走的却是罗汉道?而他所安住的境界正是声闻的境 三摩地

2018-07-22

但善恶标准何在?又如何分辨是非善恶呢?大致来说,社会的规范、国家的律法已为善恶提供了准则,不触犯法律,至少使人在某方面是正确的;佛教也有戒律(守五戒、声闻戒、行十善业,菩萨戒更是着重于心戒),更进一步可对善恶之价值有更深认识。大凡一个行为,若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好的影响,并确保未来是善的结果,就是善;当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好影响,并对未来产生破坏的 三摩地

2018-07-22

假设我们自己有过失,我们过去的【不贤】,让众生有所警惕那也是很好的!在佛世的时候也有【逆行菩萨】,他们犯错了乃至犯很严重的过失,因此惨遭恶报或现世报,那大家就会有所警惕!从此当个乖宝宝!在佛世的时候,佛陀制戒也是因为发生了很多事情才制定那些戒律,每发生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就制定一条戒律,所以声闻戒中比丘戒假设有250条,比丘尼戒假设有三百多条,那就代表 三摩地

2018-07-22

否则他本身已经犯了大妄语业,还会有声闻戒体、菩萨戒体存在吗?当然没有啊!那他再传你戒法,不是传着好玩的吗?当然我这段话免不了得罪人,不过实际上确实是这样的。所以你若求戒时,真的要有得到戒体的确认以后再求戒才好,并且要以至诚心来持戒,未来一定可以得解脱。为财受戒尚得戒法的利益,若至诚心来受戒,也是为了求取解脱而受戒,怎么可能不得解脱?由于往世清净持戒 三摩地

2018-07-22

 «上一页   1   2   …   3   4   5   6   …   7   8   下一页»   共143条/8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