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譬如受了五戒、优婆塞戒、菩萨戒或出家人的声闻戒,后来行十善业道,这就是共戒而行。如果皈依以后不受戒,只是皈依为佛弟子而行十善业道,这就是不共戒行。如果见道了以后,那就因人而异;如果只有见地,还没有进入修道位修行,一直保持在见道位的状态中,可是因为喜欢吃肉所以还是照吃,喜欢饮酒时也是照喝不误,喜欢破口骂人的还依旧在骂,这就是他还没有进入修道位,还在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受了五戒、优婆塞戒、菩萨戒或出家人的声闻戒,后来行十善业道,这就是共戒而行。如果皈依以后不受戒,只是皈依为佛而行十善业道,这就是不共戒行。如果见道了以后,那就因人而异;如果只有见地,还没有进入修道位修行,一直保持在见道位的状态中,可是因为喜欢吃肉所以还是照吃,喜欢饮酒时也是照喝不误,喜欢破口骂人的还依旧在骂,这就是他还没有进入修道位,还在初见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双身法的修习更是严重的破戒行为,乃是师徒乱伦、母子乱伦、父女乱伦、人兽乱伦的;已受声闻戒而与任何人合修双身法,或是已受菩萨戒而与配偶以外者合修双身法,死后必下无间地狱。二、贪习交计:贪求的习气不止而互相交错,彼此吸揽不止,就好像人的口鼻吸进冷空气一样,便有冷触生起;因此众生之间两两贪习交错互计,故得感招地狱中有咤咤、波波、囉囉、青莲、赤莲、白莲、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双身法的修习更是严重的破戒行为,乃是师徒乱伦、母子乱伦、父女乱伦、人兽乱伦的;已受声闻戒而与任何人合修双身法,或是已受菩萨戒而与配偶以外者合修双身法,死后必下无间地狱。二、贪习交计:贪求的习气不止而互相交错,彼此吸揽不止,就好像人的口鼻吸进冷空气一样,便有冷触生起;因此众生之间两两贪习交错互计,故得感招地狱中有咤咤、波波、囉囉、青莲、赤莲、白莲、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双身法的修习更是严重的破戒行为,乃是师徒乱伦、母子乱伦、父女乱伦、人兽乱伦的;已受声闻戒而与任何人合修双身法,或是已受菩萨戒而与配偶以外者合修双身法,死后必下无间地狱。二、贪习交计:贪求的习气不止而互相交错,彼此吸揽不止,就好像人的口鼻吸进冷空气一样,便有冷触生起;因此众生之间两两贪习交错互计,故得感招地狱中有咤咤、波波、囉囉、青莲、赤莲、白莲、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双身法的修习更是严重的破戒行为,乃是师徒乱伦、母子乱伦、父女乱伦、人兽乱伦的;p75已受声闻戒而与任何人合修双身法,或是已受菩萨戒而与配偶以外者合修双身法,死后必下无间地狱。────────────────────────1CBETA,T19,no.945,p.143,c4-5二、贪习交计:贪求的习气不止而互相交错,彼此吸揽不止,就好像人的口鼻吸进冷空气一样,便有冷触生起;因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往昔杀了对方的生命,而成为杀者;于未来因缘成熟时,成为被杀者,来偿还对方的生命,使得杀与被杀的事情不断地发生、不断地重演著,以及角色不断地互换,冤冤相报何时才能了呢?佛完全了知杀与被杀的前因后果,以及前因与后果之间发展的关系;所以,佛为众生制戒,不论是五戒、十戒、声闻戒或者菩萨戒,以不杀害有情生命为优先,因为杀生乃是不善行,有违慈悲心,所以佛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往昔杀了对方的生命,而成为杀者;于未来因缘成熟时,成为被杀者,来偿还对方的生命,使得杀与被杀的事情不断地发生、不断地重演着,以及角色不断地互换,冤冤相报何时才能了呢?佛完全了知杀与被杀的前因后果,以及前因与后果之间发展的关系;所以,佛为众生制戒,不论是五戒、十戒、声闻戒或者菩萨戒,以不杀害有情生命为优先,因为杀生乃是不善行,有违慈悲心,所以佛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自己出家前曾如法的赚得很多钱财,不受声闻戒的约束而继续保有这些钱财,就可以具足实行檀波罗蜜,那就远胜过在家人了!如果不想违背声闻戒不许捉持钱财的规定,就得在出家之前全部舍弃;出家后所得供养也都得交给寺院常住共有,所以出家菩萨不能具足六波罗蜜,因为施波罗蜜不能满足。可是在家菩萨若没有障碍时就能具足,因为能一切时中、一切物都布施故;所以说在家之人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受持菩萨优婆塞戒以后,虽作大罪亦不失戒,因为这个戒的力量及受戒后产生的顺势作用正是如此,所以它跟声闻戒和菩萨戒不太一样。接下来说:如果有两个人一起共同造作一件恶业而犯了戒:第一人有受持菩萨优婆塞戒,第二人没有受持这个戒法,他们共同造作一件恶业以后,已经受戒者的罪就比较重,也就是说:他除了所造作的恶业必有的性罪以外,还要再加上戒罪;不受戒者就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他是从自利利他,一直到成佛;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佛一定要受菩萨戒的道理,也是在这里!菩萨戒跟声闻戒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说明。--------《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28集学佛为甚么要持戒?(上)>周正铭老师 (原标题:戒有哪些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受声闻戒。犹如萤火。其光甚微。不可相比故。五受罪轻微胜。受菩萨戒之后。设使破戒。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作狱中王。 若堕畜生。作畜生王。若堕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间。作人王国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故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无犯名外道。无戒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出家人的戒律包括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等戒;由于比丘戒、比丘尼戒是声闻戒,是一生受,而受持声闻戒,最多仅能解脱于三界生死,所以声闻人于断结证得四果,以及舍寿后入无余涅槃,永不再三界现身意。在家人的戒律包括了优婆塞戒、优婆夷戒等戒在内,这些戒都是一生受,于舍寿后戒体就消失了。此外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持菩萨戒,而菩萨戒包括了十重四十八轻戒,是尽未来际受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学大乘菩提者乃是以菩萨戒为正解脱戒,声闻戒为别解脱戒;受持过午不食之戒,主要乃是依声闻出家戒为主,而以菩萨戒为辅。对大乘菩萨来说,声闻戒乃是别解脱戒,是否该持?则需要因地因时而作调整;因为大乘菩萨心心念念、时时刻刻都在利益众生上面用心,常常因为利益众生而到了饮食的时候却没有办法准时用餐,并且菩萨也是需要维持色身道器的正常健康,才能以健康的道器于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次第再受比丘或比丘尼戒,比丘戒为声闻戒,共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亦为声闻戒,约五百戒,须持六和敬。出家戒以求取解脱果为主,又因其已厕身三宝之列,不礼不依在家人。在家出家佛子若有菩萨根性者,不欲独善其身而取涅槃,能发菩萨清净大愿,尽未来际自度度他,乃至成佛亦不舍大愿者,佛为建立别解脱戒:菩萨戒。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是像声闻戒中,只要嘴不犯、身不犯,就不算犯戒,不管心中怎样不净;而这十大愿戒却是心犯了就是犯戒,这叫作摄心为戒,这是最难的。但是她却用这一个戒法来函盖一切戒,意思就是以心为归,摄心不犯。......“我见如是无量大过,又见未来摄受正法菩萨摩诃萨无量福利故,受此大受”:胜鬘夫人说她自己因为看见这样的人有无量大过失的缘故,又因为看见未来无量劫中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这个戒本身对菩萨来讲,他是不像声闻来说,只有不该做的你不要做,声闻的戒里面是叫你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全部都是制止(因为声闻戒仅是为了帮助自己解脱生死)。可是菩萨戒不一样,菩萨戒本身呢,有要你不要做的,还有要你一定要做的,你要做的没有做就犯了。所以在我们菩萨学习过程里面,应该是戒、定、慧三学都应该要含摄在内,那大家也刚好没有提到菩萨戒,这个部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