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声闻菩提中有四种果可以证得,就是初果到四果。初果是须陀洹;二果是斯陀含果,也称为一来果,一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只要证得二果,往生天界以后,会回到人间再来受生一次,然后从此,就不再回到人间受生,也就是他在出离三界生死之前,只需要人天往来一次,所以就叫作一来果。三果人,叫作阿那含果,也称作不还果,不还的意思就是只要能证得三果,就可以在中阴阶段般涅槃,也可以 admin

2020-02-19

声闻解脱道当中的疑,是单指对三宝的疑,还有对我见的疑。我们来看看对三宝的疑。譬如对佛的存在有疑:佛入灭了到底还有没有?如果都没有,那我学佛要干什么?不相信佛是常住于世间。还有对于佛的功德有疑:佛的十力、四无所畏这样的功德真的存在吗?祂真的有这样的功德吗?有这样的疑,就不会去断三缚结了。由于这样的人对佛有疑,当然不会去求取解脱。再来是对法有疑:佛法 admin

2020-02-19

什么是法呢?就是三乘菩提正法: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以及佛菩提,函盖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什么是次法?就是次于三乘菩提的法,也就是修学三乘菩提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譬如修习定力、修除性障、修集福德等这些都是次法。为什么要修次法呢?因为次法能帮助我们证得三乘菩提,就好比说想要横渡到河的对岸,就必须要借助船只,道理是一样的。首先讲修习定力。定力很重要,定力是基础, admin

2020-02-19

既然是有受法而无舍法,而且大多数又是尽未来际受,那么何来的于佛前舍戒之说呢?这又不是讲的是受声闻戒。只有声闻戒有所谓的舍戒,而且舍的还是声闻戒而不是舍菩萨戒;所以就有比丘、比丘尼,舍戒还俗的事相。那么假如菩萨真的是自己舍戒,意思不就是说他不再想要当菩萨了吗?不应该会有这样的事嘛!因为菩萨是尊贵的,因为好不容易自己心得决定发了菩提心而来受菩萨戒,怎么 admin

2020-02-19

所以简单地说发菩提心就是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简称为发心,就是至心发起誓愿不再依止受学外道邪说,也不只是以小乘解脱道为依来作为他修学的内涵,而是要归依受学函盖了声闻独觉解脱道的大乘佛菩提道,自度度人、自利利他,成就福慧两足却又真实解脱的究竟佛果。这可说是佛菩提道修学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因为要度人先需自度,要利人也得先有福德智慧的资粮,所以要发起勤求大 admin

2020-02-19

因此戒法一般而言都是要从人而受的,特别是声闻戒,一定从人受;除非佛仍然在世,从佛而受,否则都是世世传承,从人而受。菩萨戒原则上也是从人而受,但有例外。比丘、比丘尼戒不得从在家菩萨得戒,要从出家菩萨或二乘声闻僧得戒,所以在家菩萨不能传出家戒。如果是受菩萨戒,佛在世时应该从佛得戒;如今佛已不在人间,应当从一切已受菩萨戒的菩萨得戒,不管这位菩萨是在家或出 admin

2020-02-19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佛提到无心犯也,也就是说,诸比丘没有心犯罪;从这里也可以很清楚地界定,声闻戒和菩萨戒的不同。比丘们受的出家戒是声闻戒,如果说有犯罪,只有身犯和口犯,没有心犯罪,因为单只有心仍不能杀人,一定要动身才能够杀人;如果有恶口的罪,也一定是动口了才有恶口罪,单单只有心中造恶并不得罪。但是菩萨戒却是以心为根本,心动了念想要杀人、计划杀人, admin

2020-02-19

但是这种机会不大,因为导师早就发愿将来要世世单身弘法,原则上不会再披僧服了!虽然他也很喜欢僧服,但是为了法上的进修,在这个阶段得要让愚痴人来辱骂,这样子才容易修除贪瞋的习气种子,也不会再次度到声闻种性的弟子;虽然是很辛苦,但是道业的进展也会比较迅速。各位菩萨!从以上所说,我们就知道:在家菩萨弘法不但要善知世事,还得要为众生作给使,虽然很不容易,但却 admin

2020-02-19

假使有人心里想说:修学声闻解脱道,什么快乐都得舍弃,活着实在是没有意思。我希望有世间乐、也有出世间乐,那该怎么办呢?那就请您来修菩萨道吧!当个菩萨就可以具足这两种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声闻人只能日中一食:早上不许吃、下午也不许吃,只能日正当中吃一餐;声闻人也不许有眷属和财富。菩萨则不然,菩萨度众生有出世间法乐,往来奔波或者劳累辛苦为众生做事,时间 admin

2020-02-19

什么是菩萨的种性呢?菩萨的种性是相对于声闻种性或者缘觉种性来说的,声闻种性跟缘觉种性,它与菩萨种性有很大差别的;因为菩萨种性就是,能够为正法的流传,还有整体的佛教将来的永续流传,能够考虑;可是声闻种性或者是缘觉种性,他们是修解脱道,不是修佛菩提道,所以说修解脱道而不修佛菩提道的这些声闻、缘觉人,他们是以自己的解脱当作首要的目标,而不考虑佛法的永续流 admin

2020-02-19

意思就是,优波离问世尊说:如果要得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声闻具足戒),是不是可以不受三归依戒?如果不受三归依戒的话,这些戒能不能获得呢?佛陀就回答优波离说:一切不得。也就是说,所有持守戒法的人,他一定要先遵守三归依戒,如果没有遵守三归依戒,那他的戒体一定都损坏掉。很多人对于什么叫作戒体,他会很多的迷惑。什么是戒体呢?戒体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知道持守的 admin

2020-02-19

声闻、缘觉、佛菩提这三种菩提,其实并没有定性,而是会因为所遇到的外缘不同而转变的。如果这三种菩提有定性的话,那么已经发起声闻菩提或缘觉菩提的二乘人,他们就不可能回心,而在后来发起佛菩提心了。世尊曾经举了一个金矿的譬喻说:譬如金矿的矿石本身,虽然已经有了金性的因,但是还要再加上人工外缘来和合,然后才会有黄金被提炼出来,才算有了黄金的功用。菩萨性也是像这个样子, admin

2020-02-19

所以说方法虽然有不同,但是都是念佛,而且这个念佛法门,所有的佛弟子不管是声闻也好、缘觉也好也都是念佛,因为声闻、缘觉也是要依着佛的法道来修啊。在前面的单元当中我们为大家说明了:首先就是要起信,要有信根,要有信力,这个信根信力具足了,当然就会忆念佛,忆念佛的种种功德,然后对佛的所说法坚信不疑。所以说声闻缘觉也是要念佛,那么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当然更是念 admin

2020-02-19

那就可以能够超出众魔路,也就是能够离开迷信的阶段,而且能够示现无上的解脱道!表现说这种解脱不是声闻的解脱,是超越声闻的无上解脱。而且这个信是功德不坏种,表示它可以因为如来藏的执持可以让我们的信能够带到未来世,乃至可以生长菩提树。因为我们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之后,就是开始具有般若的智慧,那就是有菩提的智慧。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07集三资粮 admin

2020-02-19

这样的话,你来亲受如来的教诲,在教诲中就可以慢慢了解到佛的甚深教法是不是只有小乘的四圣谛?是不是只有小乘的声闻法?还是二乘的缘觉法?到底声闻法和缘觉法是不是究竟的?你自然到那时候就可以知道!贤劫既然有弥勒佛存在,这连《阿含经》也不否定〔编案:指贤劫中的第五尊如来弥勒佛的存在,这是在《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诸经中多所记载的事实〕,我们是不 admin

2020-02-19

另外一种小愿是声闻人,他想解脱生死,因为他心量很小,所以那个叫做小愿,所以小愿它有不同的说法。如果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很容易达成说是小愿,可是如果说有些人是因为这个世界很苦,也找不到真正能够教导的正确的佛法,那他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想要去跟阿弥陀佛亲自学习之后,再来回到这个世界来救度众生,我们说这还是大愿。虽然它是因为很简单而能够成就而说是小愿, admin

2020-02-19

因为之前的讲次里面,我们曾经跟大家说龙树菩萨有说:声闻人因为学的法,只是为了要自己度自己;所以相对来讲,他要解脱的、要学的法就相对单纯得很多,所以声闻人不需要讲求什么样的方法。可是菩萨就不一样了,菩萨因为要在三大阿僧祇劫里面自度度人,要学的法太多太多了,所以菩萨一定要有阶段的目标,一定要有良好的方法。所以《瑜伽师地论》在这个部分也有特别强调;这一部 admin

2020-02-19

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并没有修学这些大乘法义;他们一开始就修学声闻解脱道,所以这部分功德并不具足;至于二乘法中的凡夫们更是如此。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 admin

2020-02-19

(就地一拜)又复于十方世界内,现在所有菩萨、声闻、独觉功德、福德积集善根,若有众生未具如是功德者,悉令具足。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如是过去、未来十方世界内诸佛、菩萨、声闻、独觉所有功德,我今皆悉至心深生随喜赞叹!(就地一拜)五、劝请我今皈依十方诸佛世尊、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舍报身入涅槃者,我皆至诚顶礼(礼拜)劝请转大法轮、雨大法雨、燃大法 admin

2020-02-19

因为所谓佛法的实证,是要实证佛陀所传教法,那就是三乘菩提的佛法;所以佛法,法者在讲要去亲证二乘菩提的声闻菩提法、缘觉菩提法,同时进一步要求证大乘佛菩提法。而能够亲证三乘菩提的佛法,当然要依各项次法为因缘、为庄严,当因缘、庄严具足时,就有契入佛法二道、实证三乘菩提的因缘。所以,梵呗作为次法之一,当然不可本末倒置,不知道要在三乘菩提法道上用心;而把梵呗 admin

2020-02-19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