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另外,佛陀的声闻弟子中,最快成佛的是阿难尊者;阿难菩萨只要再供养六十二亿诸佛就可以成佛了,是当时所有被授记的大阿罗汉之中最快速的。这其实是因为阿难尊者跟释迦牟尼佛,在无量数劫以前,是同时发心行菩萨道的,他行菩萨道的时劫最为久远,再加上他对众生都很好,最多情,不会故意伤害别人,还会经常地帮助众生;所以他成佛的时候,国土有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佛寿命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世尊本来并不想讲《法华经》,但是在有人三请之后不得不讲;可是正当准备开讲时,却有五千声闻人大规模的公然抗议,当众退席!世尊对这样的抗议行动默然无语,等他们都离开了,才开讲《法华经》。然而,为什么在场的阿罗汉们都没有人出面来制止呢?这就表示阿罗汉对佛的境界仍然是存疑的,他们怀疑自己与佛的解脱境界是相同的?也怀疑世尊即将宣讲的《法华经》是否言过其 | admin 2020-02-21 |
![]() |
然而,佛有什么样的功德呢?佛有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等等,总有一百四十种不共声闻、缘觉、菩萨的功德,当你越了解就越会想要忆念佛。而法有什么功德呢?二乘菩提的法可以使人出离三界生死,功德很大;而大乘菩提则可以使众生究竟成佛,那功德可就更大了,当然你得要心心念念忆念着法。僧宝的功德也很大,譬如二乘声闻僧能度 | admin 2020-02-21 |
![]() |
在历缘对境的过程中,就算起了浪涛也不足惊惧,因为海水的体性从未改变呀!也了知是因无始劫来之虚妄想才激起识浪的,也不须和烦恼对抗,不迎不拒就是了,了知七转识之识浪皆是虚妄,第六识是虚妄,第七识也是虚妄,又何需再紧抓着我见我执不放,我和众生皆无,又何来的贪嗔痴呢?觉知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虚妄想逐渐不起,不就转依如来藏了嘛!菩萨行我一直很喜欢菩萨之大法,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必须劝请一切大师与学人们,对于四阿含诸经中的声闻佛法,千万不要自己想象就自以为真实了知,就依照自己所了解的,起而误导广大学人,成为不净说法者,甚至成为大妄语者!若只是自己大妄语,所害的只是自己一人,对于佛教界及广大学人而言,倒也无伤大雅,但若残害学徒也同堕大妄语业中,可就其罪弥天了。因此故说,对于识的真义,务必要确实厘清以后,有十分把握才可以 | admin 2020-02-21 |
![]() |
而菩萨不但要修这样的苦行,却又示现另外一种相貌,怎么说呢?菩萨不能像声闻人一样只管自己的了脱生死,他于众生仍旧沉溺在生死苦海这件事情,可是一直都没有忘记的;所以他修这样苦行的同时,或能享受没有烦恼之乐,却常常反而是要在人群之中来教化众生。那在人群之中,当然就会有很多的烦恼,而菩萨在面对这些烦恼的同时,渐渐能够逆来顺受,因为他已经多分、少分的观察说: | admin 2020-02-21 |
![]() |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当我们看见众生谤佛、谤法、谤大乘胜义僧、谤声闻贤圣僧,下至诽谤凡夫僧,都应该要告诉他们、要纠正他们,让他们赶快忏悔,赶快补救,不然的话,当恶业现前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忍受的;如果我们已经看见,他将来会受那个业报,而我们不愿生起悲心去救他,这就是没有悲忍。第五,如果有人成就了十恶业的最重业,你也证实某某人成就了十恶业的最重业,得要想办法救他,不要让他 | admin 2020-02-20 |
![]() |
接着宝锦龙女与大迦叶尊者间,就进行了一段酬答,但是龙女所说的法义,都是从所亲证实相心的理体来说,当然不是当时还只修声闻解脱道尚未证悟大乘佛菩提的大迦叶所能听得懂的。最后大迦叶不得不对龙女说:“假设您所说的这些是正确真实的法道,那您何不转法轮呢?”龙女就回答说:“我这就是在转法轮啊!”这一段经文中记载,宝锦龙女说了这一席法之后,就 | admin 2020-02-20 |
![]() |
五逆中的破僧罪,通常说破和合僧就是意图使僧团分裂,而在四人以上的僧团中拨弄口舌、挑拨是非,使得以修解脱道同见同行同学的声闻僧团,或者是以修佛菩提道但于佛菩提皆未实证的凡夫菩萨僧团,或者已证悟佛菩提所依万法实相如来藏的胜义菩萨僧团,原本和合如一的僧团却因受到言语挑拨,导致某些习气未尽的僧团中的人被挑拨离间,因此产生误会,心有嫌隙、有隔阂,渐渐演 | admin 2020-02-20 |
![]() |
古时印度外道很多自称证涅槃的,然而他们所称的涅槃,不出欲界中离语言相的离念灵知,乃至初禅等至位到四禅等至位中一念不生的境界,根本还在三界中,何来解脱呢?直到释迦牟尼佛出世弘法,才有人归依佛,闻佛开演声闻解脱道之法而真正证涅槃。所以声闻解脱道之法皆从佛出。声闻解脱道的法如此,那连证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都不知不证的佛菩提道的法,当然更是从佛出,以佛为根本 | admin 2020-02-20 |
![]() |
而无论禅定证量、声闻见道或菩萨见道,都能引生三三昧。前者就是世间的三三昧,包括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也就是四禅八定的修证。世间的三昧能伏三界贪瞋痴,能够直接增长持戒波罗蜜,能够依定之功德而不违佛戒,可以因定而使心性清净。 而声闻菩提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他亲自观行验证,内心已经有决定性而不可动摇;因为证 | admin 2020-02-20 |
![]() |
而声闻解脱道,因证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可以逐渐断除烦恼;证悟的菩萨也因为了知如来藏心从来离六尘见闻觉知,所以永远无相、从来无所得。因此转依如来藏之后,就不再作种种不如理的追求,何况是追求恶觉观呢!同时我们要知道,生起恶觉观之后,它就占据了我们现起清净觉观的机会,是有排斥作用的,因此是非常不值得的。接下来“不亲近恶友”,这个也是极为重要的 | admin 2020-02-20 |
![]() |
了解声闻法与菩萨法之波罗蜜的意思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持戒与波罗蜜的四种关系。首先第一种“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说受了声闻戒、辟支佛戒,但是尚未见道----断我见、断三缚结,所以是持戒而非波罗蜜,也就是有戒,而无法到解脱的彼岸。一般人尚未见道前持戒,也是属于是戒非波罗蜜所含摄,虽然属于是戒非波罗蜜,但是能够持戒,代表他已 | admin 2020-02-20 |
![]() |
见道就是证佛菩提,那么在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这个样子,声闻菩提当中也是要受戒才能证果;那么佛菩提道同样的一定要受菩萨戒,才能证得佛菩提。因此,菩萨想要从初发心的菩萨变成证得菩提的真正菩萨,他就一定要受菩萨戒。这是对于初发心的菩萨为什么要受菩萨戒的四个理由,简单的说到这里。 ------《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 <第25集菩萨戒的受持> 杨正旭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所谓大乘常住经律就是以如来藏为中心,所讲的所有经律!同时也不修学外道典籍,不修学二乘经律而趣向声闻的修证,也不以外道典籍,以及小乘的经律来引导接引人!同时勤于亲近善知识来修学大乘经典,也接引有情来亲近善知识,修学大乘经典!这样来学习戒行来饶益有情,同时也对治自己的贪、嗔、痴、慢等烦恼。 菩萨为了要清净戒行为了要让自己戒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 | admin 2020-02-20 |
![]() |
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不断地利乐众生,不断地修集福德,然后祂的这样的福德、这样的智慧力,是比等觉菩萨还要妙上不可思议的倍数,更何况是一般的声闻缘觉众生。所以因为佛陀有这样的慈悲无量的缘故,众生看到了佛,就会非常非常喜欢地亲近,一直看到了佛,看祂的时候,眼睛都舍不得离开,所以叫作无有厌足;又因为佛陀,衪有无碍无边的广大威德,众生很喜欢亲近佛陀,很喜 | admin 2020-02-20 |
![]() |
这时候,尊者二十亿耳,独自在静静的禅思,而起了一个念:“在所有世尊精勤声闻弟子里面,我算是其中的一位,但是我到现在都还没尽诸漏(也就是还没证得阿罗汉),我是名族姓子(也就是说,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个贵族),家里又有很多的钱,我干脆宁可回去再受五欲乐,也可以藉由广行布施来修福德,不要再修行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动了这个念,当然世尊就知道了。世尊就 | admin 2020-02-20 |
![]() |
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波罗蜜非是戒者,所谓檀波罗蜜。是戒是波罗蜜者,如昔菩萨受瞿陀身时,为诸虫兽及诸蚁子之所唼食,身不倾动不生恶心;亦如仙人为众生故,十二年中青雀处顶、不起不动。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把持戒与波罗蜜的关系分为四种,让我们能够判断自己在持戒的所在位置,因此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探讨 | admin 2020-02-20 |
![]() |
虽然我们这里的菩萨戒不是《梵网经》的十重、四十八轻,而只是属于优婆塞一个新学菩萨所要遵守的戒律,但终究是希望大家来修学菩萨乘佛法成佛,而不是使大家只归依于那一个声闻乘、缘觉乘的法而成为一个定性声闻人。定性声闻人,我们有时候会方便说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能够孝养过去乃至于未来无量父母的一个修行人,因为他证入无余涅槃之后,他是一个自了汉,他于过去父母没有办法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