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2、缘觉菩提缘觉的证果次第,大致要经历《大乘同性经》卷下记载的缘觉十地:一者昔行具足地,是指辟支佛于过去之四生乃至百劫等修积福德资粮之位;二者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即不依师教而自觉十二因缘理之位;三者觉了四圣谛地,即觉了声闻四圣谛理之位;四者甚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五者八圣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六者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即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之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筑在人人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教十诫中的第一条:你不可相信假神之类的教义。,以回或印度等等所信奉的神为邪神,回或印度,也认的上帝为邪神。彼此都说,你不可信奉假神。问题是哪一个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这一个争端,竞致用战争去求解决,十字军东征,和教的新旧教战争,都是历史上的实例。佛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种面目的改变,有的是为了适应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形成的自然变异;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道思想的融会贯通;又如禅宗的开创,大乘宗风的发扬等等,皆具有中国独特的色彩与精神。有的则是后世人们不明究竟,人云亦云,活生生地自己戴上有色眼镜,产生了莫须有的误会所致。本章所要讨论的,就是要帮助读者们取下自己预先戴上的有色眼镜,希望能藉此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事物。如果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它哪里是真心呢?而且再说,佛陀说法,不是只有说真心,也不是只有说意识心,而是通通说,这也代表了佛法中对于真心和妄心的区别之处,是很明确的,所以小乘者可以「灰身灭智」,就是在于体认「意识心」的虚妄,因此虽然对于诸法的真实之处不能够像是菩萨们如理宣说,可是可以凭借他们对于自身的「我」的灭除,对于「我执」的灭除,来达到「无余涅盘」,对于如是之者,就是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这个主题是在讲〈人间佛教的真实义〉,所以我们先要让大家了解:人间的二乘圣人所修的罗汉道─声闻解脱道,以及大乘菩萨所修的佛菩提道─大乘解脱道,二者的差异。如果这个差异不弄清楚,那么学佛就会变成学罗汉;学佛与学罗汉的差异若不弄清楚,修学佛法以后就会变成是修学声闻解脱道,不是修学成佛之道。事实上,解脱道不必刻意去学,因为在佛法中已经函盖了二乘圣人所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呢,对小乘人是这样说法,对于大乘人何尝不是这样的说法呢?那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以证悟者的角度来看,就存在着转依如来藏体性的课题(其实未悟的人也存在转依的问题),因为如来藏不是空谈,祂才是您必须在这三大阿僧祇劫长远修行日子中去体会的「您」。如来藏有没有「爱」这个世间法呢?没有!祂像个镜子一样,祂像个聚宝盆一样,可是祂不恋栈祂所产生的财富,也不恋栈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反观佛在二乘法中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种种可令人趋于解脱的法门,或在大乘法所教导令人证悟、了知生命的实相,进而广度众生、渐修成佛的法门,则都可让行者当下现观一切烦恼皆空;所以根本没有绕道的必要,因为没有什么是你的阻碍!这义理听起来很神吧,但佛世以降,数千年来,确有许许多多的行者按照佛的开示,成就了这样的境界。更何况,有许多烦恼是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属于善业净业的因缘果报存在,譬如二乘菩提解脱道的修证,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的取证,都需要有修梵行之因,加上修梵行之缘,才能产生分证解脱的果报;而大乘佛菩道的修证更是因缘果报的具体实现。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非但见道必须有福徳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也必须具备福徳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莫不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见是二乘圣人在见道时所要断的,断我见是二乘菩提所证的解脱果,但也是大乘菩提见道之前所必须要断的。所以说断我见虽是解脱道的法门,但却是三乘与共的;我见没有断的人,还是在佛门外绕,是在外门修习六度万行,还进不了佛教的内门中修行。所以断我见是这么重要,而且是往上更进一步修学解脱道及佛菩提道的根本,那么我见是指哪些内容?学佛人有必要来确实的了解。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经典中说,如何是世间最富有的呢?如何又是世间最贫穷的呢?慈悲的母亲还在家中的时候名之为富有,慈悲的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见对父母的孝顺,是要让父母解脱生死、成就佛道,这样才是究竟的真孝顺,所以敬列《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于上,供有缘人参考,并且自我警惕,每个人不可避免的老、病、死无常的人生当中,当父母生病时,唯有劝其念佛忆佛,归依三宝求佛菩萨加持、并于缘熟时劝诱发自他双利的大乘菩提心,这样才是病苦人生的根本解决之道,也才是对恩重如山的父母尽孝道!阿弥陀佛!-----《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福净业呢,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则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诸菩萨清净自己将来佛国净土的无漏修因,所以称为净业。三福净业也是把孝养父母列为首要。从这些的举例都可以证明:佛教绝对是强调孝顺父母的。修学佛法的佛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2中有开示:【复次,慈氏!当知即是菩萨摩诃萨修大乘行发五种心。此五心中,一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二者、为诸有情求一切智——心无退转此二心者,于大乘法精进修行;三者、一切有情皆我亲友;四者、一切有情于我有恩,未有毫厘用相酬报;五者、一切有情皆我眷属,我曾于彼起不善业,种种呵骂非理责罚,深心惭愧何时偿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2〈报恩品第2之上〉: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经典中说,如何是世间最富有的呢?如何又是世间最贫穷的呢?慈悲的母亲还在家中的时候名之为富有,慈悲的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次法概略来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福德之基础,这些福德基础可以让我们这一生乃至未来世都能有好的福报;如果想进一步解脱生死也是要靠这些福德,甚至进而想要追求大乘佛法的明心见性,也是需要这些次法福德之修集作为基础。事实上,正确地修学佛法是可以让人越来越快乐,越来越解脱,福报越来越好,智慧越来越高的。而佛法的内涵就是宇宙实相的一切智慧,但要实证佛法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学佛,尤其是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人,心中应该建立远大的目标——成佛,就是为了将来成就究竟佛果而学佛;然后以这个究竟长远的目标,来看待所面对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时出现的名利财富上计较。就像是大人去看三、五岁的小孩,因为自己喜欢吃的一颗糖果掉到水沟里而大哭大闹,或小孩为了自己包子被狗咬去而追着狗跑,其实是一样的,大人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样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譬如《大宝积经》中,有说:【是菩萨能摄护身口意业及六情根,常起善业。】(《大宝积经》卷九十四)。只是菩萨的智能较为深利,不但能够看穿六根以及五欲的虚妄不实,明了一切有为法都有如梦幻泡影一般;并且知道六根、六识以及六尘,都是由本心如来藏所生,与如来藏平等平等。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虽然末学自认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但是自知本身修行还是很粗浅的,如果末学写的观点,看官您不认同,就请您大量,多多包涵,一笑置之。末学也无心跟您辩论。阿弥陀佛!夫妻真的是冤家,爱不成就很容易成恨,这让末学想到一出戏也同时一首歌:卡门。这部歌剧真的就是把这个男女之间的爱跟恨很明白的表现出来。提到卡门这所歌,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歌剧歌曲。......末学就简单的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智慧的您不妨思索一下,谁又是我?那个鞠躬尽瘁却又默默无闻、能够永远陪伴着我的自心又在哪里?我与自心,是一是异?)马鸣菩萨论中教我们说,要修大乘止观双运,大乘菩萨亲证真我—心真如如来藏—的时候,能现观五蕴世间诸法是虚妄无常、缘生缘灭,会坏灭不能常住故苦;当中没有一法是真我、是真实常住不坏我,都是无我法,所以现象界诸法是无我法,此中无有一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现见《阿含经》中的记载、大乘经典中的记载,许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们一样实证禅定,一样发起神通,发起四无量心。2.从出世间法的实证来说,佛教是平等而没有男女差别的。我们先从禅定的实证来说,一般众生要成就出世间法的实证,只要能够如法如理的教导实践,同样未来实证佛法中的出世间法内容一样也是平等;并不会因为有男女的差别相,而有不平等的情形发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