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为了帮助电视机前的有缘菩萨们,能够远离障难顺利的修行,末学在这里特别将实施多年成效卓着的忏悔、发愿、回向这修行三妙宝公布给大家,希望能和您因此而深结大乘法缘。行者首先在佛前胡跪,至诚发露,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如是三称忏悔偈之后,开口向佛禀白:○○○今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由于无明所障,导致无始来之贪瞋痴习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其实佛菩提道亦是函盖了二乘的解脱道,虽说佛法广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最后都归入大乘佛菩提道,因为万法不离真心、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解脱道是二乘人不想再受生死轮回,而断我见与我执烦恼证得解脱果,出离三界生死轮回,取证无余涅槃。回想自己的人生之苦,看见天下苍生之苦,我发四宏誓愿,决心走佛菩提路!我认为只有佛法才能真正的帮助众生脱离苦海,只有佛法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二乘无学圣者们回入大乘别教以后,仍然要具足这十信位的功德,将来才能悟入诸佛的所知与所见;这是因为二乘无学法中,并没有修学这些大乘法义;他们一开始就修学声闻解脱道,所以这部分功德并不具足;至于二乘法中的凡夫们更是如此。所以,世尊即将演说《法华经》时,才会有五千声闻种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发生,这是因为他们对十信功德还没有修习的缘故,所以无法接受世尊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如果过去生多布施声闻,今天就容易得到声闻之法,无法和菩萨法相应;听到菩萨要广度众生,他就皱眉头;听到菩萨要用三大阿僧祇劫来修行,他就畏惧;听到念佛法门就不相应;听到佛说菩萨不住涅槃,却从未离开涅槃,他只好搔搔后脑勺,这是怎么回事啊?反过来说,过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结善缘、广行布施,今生听到念佛法门就心生欢喜,听到要参禅证真如就欢喜信受。这就是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础,若于此三论能够信受奉行,接著才有机会修学实证二乘的解脱道乃至进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谓断我见、我执,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般若唯识种智等菩萨!而佛陀度众生的次第就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假使闻法者听到施论、戒论以后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继续说法,只讲到戒论便不再演说生天之论。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菩萨道和声闻、缘觉二乘)。大乘佛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小乘所修解脱道的内涵;佛菩提道就是从信受大乘佛教、信受大乘三宝开始修起,信具足以后开始修习六度波罗蜜多,乃至修学十度波罗蜜多,才完成佛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在《大乘方广总持经》中曾经开示说:【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这样的苦报,想必都不是大家愿意去承受的。为了避免得到这种无眼、无舌的恶报,我们还是好好地去恶修善,以慈悲心以及慈目、善言来对待众生才好啊!而除了平常要以慈眼看视众生之外,我们也可以更积极地努力以灯具光明来供佛以及布施给众生,这样也可以获得非常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这个单元,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大乘见道所需的福德资粮。各位菩萨,我们都知道,大乘菩萨的入道之门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才能进入大乘佛法的修道之门,也才能开始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然而在求明心见性之前,除了必须建立正确的佛法与禅法修证知见以外,还要锻炼参禅所应该具备的功夫,以及具有简择真正善知识的能力,并且还要培植福德筹集见道资粮。也许有人会问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不否定法义的前提下,大乘僧宝有两个层次:第一身、口、意行清净,持戒不犯,不贪钱财名声;第二是已经证悟实相而生起般若智慧了,这两种都是真正的僧宝,都是大福田。大众把福德种子在这二种福田种下去,来世的果报将会很大,后面中立刻就会说到。若是为了增长无上妙智能而种的,种下去以后真的能增长无上妙智慧的道场,就是福田。若想得到无上妙智慧,当然要在三宝种福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大乘佛法中,学佛人的第一目标即是断我见,继之以大乘法的见道,成为真实义菩萨,此后才是真入内门广修菩萨万行,一步一步确实迈向成佛之道;若不得大乘法的见道功德,而言修学成佛之道,都属自我安慰之言,并无实质。大乘法之见道,则唯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一途,别无他途;离如来藏之亲证而说有般若智慧可证者,都属谬说。这里导师明白的开示:首先要确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看来,大乘与二乘的三三昧是不是一样的呢?当然是不一样!二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蕴处界,所证的是蕴处界的苦、空、无常、无我,所以不再有继续保留蕴处界的愿;而大乘的三三昧所依的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所证的是如来藏,本来就是空、无相、无愿。而菩萨在证得大乘的三三昧之前,也要分证二乘的三三昧,然后再从大乘的三三昧来观察二乘的三三昧,发现说二乘的三三昧,其实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隋慧远撰《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布施可分为三:财施、无畏施及法施。布施就其积极面而言,以己之所宝爱惠舍施予所需之众生,是名布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言:与净妙物广修财施,拔除恐怖修无畏施,劝修善业而行法施。显见积极面之布施就其样态,可划分为有形及无形两个面向;有形面系以世俗法上所认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各位覺得一位阿羅漢堪作「人天之師」,是「天人應供」,供養他有無量無邊的福德;那這一個阿羅漢自己的福德是不是也應該很大?如果我說,有阿羅漢尚且一生潦倒,沒有一天不挨餓,這一輩子沒有吃過一餐飽飯,所以根本也不會有餘力學習大乘法——各位相信嗎?我們來看一個令人淚流不止的故事。在拘薩羅國中有一個小漁村,村民有一千人,裡面有一位婁沙迦,在過去生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到了大乘法中佛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阿罗汉这一听:这是什么意思?不懂了!怎么会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不但是本来而且是常住:一直都是住在涅槃里面。这是什么意思?他不懂。可是菩萨明心了,他一听:本来就如此,佛太老婆了,所以故意又开示这一句。因此菩萨明心后现观一切众生都是住在涅槃中,可是这个涅槃并不禁制诸法。古时不是有人三读、四读《大般涅槃经》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真正的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的实相、般若智慧,就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的获得,光是念佛、念法是不行的,往往还得念僧。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戒、谤法的凡夫僧,念他们也是有益的。当你想念凡夫僧时,正好明天放假没事,突然想起来:去我师父那里走一走也好,好久没去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戒唯大乘佛子能受能持,大乘比丘比丘尼多有受声闻戒已,复受菩萨戒者,是则名为出家菩萨。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说话时也不可以讲无义语,对大乘法中的学佛人来说,所说不及第一义,就是无义语。如果菩萨常常都能像这样,从清净身口意,到远离两舌及无义语,有这种法相的人,就是能供养戒波罗蜜的人。〖“善男子!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瞋心,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及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赞叹忍果,诃责瞋恚,说瞋果报多有苦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假使声闻道是佛法的中心,就以声闻戒为正统的解脱戒,那么佛教的全部正法都应只维持阿含法道就够了,其余所有大乘经法都应该废止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难道佛只照顾声闻人,对其他种性的众生都不照顾吗?都不为他们施设戒法吗?不可以这样想,所以还要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而施设菩萨戒或人天戒,譬如三归戒、五戒、十善戒。出家戒只有人间才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出家人,其余五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身为大乘别教或圆教、通教的菩萨都一样,虽然大乘通教只修解脱道,但也有菩萨行者,只是在遇到别教成佛之法以前继续教导众生修证解脱道而已,将来一样要在遇到别教、圆教法门时回心专修菩萨六度,也一样要教导众生修集/\度万行。所以在教授菩萨道时,若不能教导徒众们勤修布施行,他就是在阻止徒众们修集菩萨道的资粮。佛在这部经中讲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与原理,而我们会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第十八善男子!什么叫做到彼岸呢?这就是说,布施到彼岸的意思,应当让佛弟子们了解如何是布施而到彼岸,因为大乘法的到彼岸和二乘法的到彼岸大不相同。二乘人说他们到了解脱生死的彼岸,其实是方便说,他们哪有到彼岸?因为真正的到彼岸是你十八界还没有灭,就已经亲证涅槃的实际,那才叫作到彼岸。换句话说,在五阴的你、十八界的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