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02集实证佛教>正礼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再来说,如果佛法是不可知不可证,那么还要发菩提心来学佛作什么呢?尤其是必须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地修学,才能成就大乘佛菩提。所以菩萨以比量来观察诸佛如来,过去的诸佛如来、未来的诸佛如来都和自己一样,一直都有这种人间的色身,在受种种的苦恼,但是进一步深细观察:这个人间色身,虽然一生又一生----生、住、异、灭,但它的背后确实存有一个永远常住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56集应该如何修除烦恼呢?>张正圜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恒顺众生是佛弟子们所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到底它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不是学佛人对众生的一切要求都应该要随顺呢?譬如有学佛居士是机关的领导人,在面对必须喝酒吃肉的应酬时,是否应该为了恒顺众生而随缘跟着一起喝酒吃肉呢?又譬如有人学佛了,但却跟错师父走错路头,我们是否也依然应该恒顺众生,随着他的因缘而不把他拉回正路呢?如是林林总总的疑问,相信或多或少都存 | admin 2020-02-20 |
![]() |
学佛人应该依止三宝、依止正法,而不应该依止于自己的私心。许多人都知道要护持僧宝,但是佛陀明白的交代过:怎么样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如果这一件事情我们没有办法弄清楚,那就很容易堕入表相崇拜之中,便成了依人不依法了;这样子想要真正地研读这一本《起信论讲记》,也会有所阻碍。在《阿含经》中世尊一再地交代,唯有证得四沙门果的人,加上即将证得四沙门果的四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不论是为了解厄、去病苦或者想要长寿,因此所造的善业都是只有世间的福德的;如果是真发菩提心的学佛人会了解,如果只是为了求取世间福德是不究竟的,终究还是常在三界六道当中生死轮转;所以,应该是要将所修的吃素、不杀或者放生等等福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道,这才是究竟常乐的唯一道路。三、应该如何放生?放生的方式,应该是在救急、在救活、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第065集——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正圜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错把观想当作最后结果,误以为观想自身为何人,自己便可以变成何人,误以为观想心中出现广大天色身,便是已经成就广大天色身,那都只是脑海中所显现的影像而已,不是事实!学佛人千万不可以为:观想完成之后,这些神识会转变成阿弥陀佛!千万要小心!以免戕害自己和众生的法身慧命!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常见外道法一》<第091集观行、观想>刘正莉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吃素对佛教徒来说,它不是一个强制的要求,而是因为修学佛法的缘故,逐渐发起的。我们刚修学佛法时,在佛教的立场,并没有要求每一位佛教徒都一定要先吃素。所以说,如果有人刚开始接受佛法,受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之后,并不需要马上吃素。乃至如果三归依后,又受了五戒——不杀人、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受持了五戒之后,也不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64集——佛教中的四悉檀是什么?>正圜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64集——佛教中的四悉檀是什么?>正圜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7集——佛教是不是宗教?(三)>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但是佛法,其实不管是你修学解脱道也好,不管你是修学佛菩提道也好,都是要让众生解脱于对这些五阴的羁绊也好,乃至于对你五阴所辗转虚妄施设、虚妄想出来的,这些所谓的主宰神、所谓的上帝这样子的一个羁绊。因为我们众生对于我有两种的执著,一个就叫做内我,一个就叫做外我。什么叫做内我呢?内我就是因为五阴所产生的这个觉知心,你对这个觉知心、你对这个五阴产生了执著, | admin 2020-02-20 |
![]()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註解》卷3)《楞伽经》里面的注解里面就讲到这样子,所谓的宗,宗者道之本,也就是说,所有一切佛道,修学佛法如果离开了如来藏、离开了如来藏这个心宗的话,如果离开如来藏这个心宗去修行的话,那这样子说者教之迹,离开如来藏这个道迹的话,你就没有办法趣入正宗了,所以宗以明趣,趣不明则失其所归。所以宗以明趣就是说,你必须要立定修学佛法的目标,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后面说摄释、宣说、开示,也就是说,依着三藏十二部经去摄受、解释,去对众生宣说,去对众生开示,让众生能够依着三藏十二部经,能够瞭解如何修学佛法,乃至于透过三藏十二部经去修行佛法,能够真正的能够证悟佛语心为宗的这个宗心。透过这样子的一个修行,能够证悟如来藏,能够证悟这个真如,能够证悟您的自性佛,这才是宗教真正的道理。(《宗镜录》卷29)里面这么说: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5集——佛教是不是宗教?(一)>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有很多初学佛的在家居士,对于在家里如何设佛坛产生很大困扰,因此藉着这个机会来说明:在家居士如何在家里设佛坛。在家里设佛坛不免牵涉到摆设方位、位置以及其他应注意事项。首先谈的是佛坛摆设的方位。在或者大陆,有很多家庭会牵涉到风水的问题,所以在家里设佛坛时,会请风水师来看,看看佛坛的方位可不可以,佛坛开光的日子吉不吉利,有没有对家人产生不利的影响;或者佛 | admin 2020-02-20 |
![]() |
又譬如外面那些不学佛的人,他们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不知道自己身中也有真如佛性;但是从证道者的立场来看,他们也有真如,也有佛性,未来也可以成佛。那些世俗的人们,连听都没有听过佛法的人,虽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在理上他们也是佛,是因地的佛,因为他们也有这个理体,所以叫作理即佛。当有情众生听到这个道理之后,就开始寻找善知识,熏习正确的知见,然后开始寻觅, | admin 2020-02-20 |
![]() |
从事相上来说,一般学佛人早晚课时诵经回向,属于熏习的成分比较多,熏习成种以后,也可以说是广义的增长福德因缘,因为在读诵的过程当中,多少会思维其中的法义,而对自己的身口意行有所修正;如果真能依文解义而不是甚解经文去思维的话,又能依经所说而如实履践,也能够在此世减少恶因缘的现行,增加善因缘的发起,从广义来说也是可以增长福德的,那是因为熏习的力量不可思议 | admin 2020-02-20 |
![]() |
回向主要是看学佛人以什么样的心行来自我安立,而有不同的内涵。如果是为了求世间有为有相之福德,就必须以无私无我之大慈悲心,譬如四无量心,来回向给广大之法界众生,同沾利益;这样能够感得之有相福德,会比回向自身、回向眷属来得高广。但是,如果是为了求三乘菩提中修学时无障无碍,那就应当以回向遮障自己的冤亲债主为优先。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六道有情人同此心、心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