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62、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正圜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4集佛教与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下)>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当佛教徒学佛、拜佛、拜偶像的时候,也就是说,佛教徒他不知道去探究这个我还有我所是从何而来,当佛教徒没有想到说要去断因为这个我或我所所带来的这些烦恼,如果还没有去觉知说要去断这个烦恼之前的话,他所拜的偶像,其实跟前面所说的这些外道,透过符号互动所去形成的这样的一个社会力量的一个投影的信仰,其实本质上是没有差异的。但是,佛教最主要的差异就是:不是单单要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3集佛教与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上)>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3集佛教与民间信仰都拜偶像,两者有何差异?(上)>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2集佛是万能的吗?(下)>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2集佛是万能的吗?(下)>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1集佛是万能的吗?(上)>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81集佛是万能的吗?(上)>正文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26集什么是佛教的饮食观>正礼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这个五观堂所说的就是说,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要有五种观察。这五种观察呢,是从唐朝道宣大师他所作的一个内容,他的内容是说: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也就是说,佛教徒如果要吃饭的时候,就应该要考虑:这个饮食来之不易啊,它是从檀越之处来供养的,所以要衡量自己对于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20集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正元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20集地狱门前僧道多是真的吗?>正元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我们同样以修学佛法的人来作为比较,一个是修行往上增益,一个是下堕地狱,我们等到下堕地狱的人再次回到人间,从头开始培植福德,未来才有可能迈向十信位当中。在这个同时呢,另外一个修行往上增上的人,说不定已经成为地上菩萨了。所以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以说是非常的大的。由此可知,佛教关于地狱的说明与民间阴曹地府的描述并不是一回事情!阿弥陀佛!------《三乘菩提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9集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正元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9集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正元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譬如,有一位菩萨精进的勤求无上正等正觉,长久修行六度波罗蜜,乐于作种种布施,持戒不捨,有大忍力,能够以平等心来看待众生,勤行精进求取善法,心念安隐而得到四禅,也乐于追求智慧,修学佛菩提,已经显示未来有成佛之相。当时天龙八部等众,都想要了解这位菩萨什么时候能够成佛,佛陀为了让这些众生断除疑惑,所以就告诉大众:这位菩萨将会在什么样的地方成佛,国土叫什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8集佛教的授记观念是什么?>正元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7集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正元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身为佛教徒应该都要知道,修学佛法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要能够深信因果,尤其是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过去因,当看现在果;欲知未来果,但观现在因。(《法苑珠林》卷74)也就是说,现生所受的一切果报,无非是自己在过去世所造的业因而成就的;而自己在现在世所造的一切业,也都将成为未来世自己将受用的果报。之所以会有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甚至于如《大宝积经》当中大家耳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