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异生性是凡夫性--初回向位起,是不断地回向,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十种回向的目的,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种性。但在发起道种性以前,却必须先发起十行位的性种性、和满足性种性,如果能在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可以消除掉——异生性是凡夫性。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对佛道修行的障碍可以消除掉,具备了菩萨性。凡夫性消除 admin

2020-06-08

  在发起道种性以前,必须先发起十行位的性种性、和满足性种性,如果能在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可以消除掉——异生性是凡夫性。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对佛道修行的障碍可以消除掉,具备了菩萨性。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足十行位的性种性;可是圣性发起以后,你还进不了初地,还得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 admin

2020-06-08

  初回向位起,是不断地回向,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十种回向的目的,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种性。但在发起道种性以前,却必须先发起十行位的性种性、和满足性种性,如果能在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可以消除掉——异生性是凡夫性。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对佛道修行的障碍可以消除掉,具备了菩萨性。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 admin

2020-06-08

  这些解脱,都是从意识心断除我见以后所证的离欲及分断三界爱的境界来说的,是指意识心住在三界中而不受三界境界系缚的解脱境界而言,不可误会是意识心因此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安住;当阿罗汉舍寿时,仍然是要灭尽五蕴、十八界以后,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中。本节中只说断我见以后进而解脱於欲界的离生喜乐定三果阿那含的心解脱,以及心解脱后精修不放逸行而修成的四果慧解脱&h admin

2020-06-08

  」--------《大般涅盘经》卷11〈6现病品〉了了正见真我才是真解脱,这个真我是大乘解脱的密码。所谓大乘mahāyāna,找到了可以解脱生死烦恼的法教,而得到正等正觉智慧到彼岸的法则。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尽除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才是真正的解脱;而执持二障业种、惑种以及一切种的是执受识。无着菩萨开示:惑种、一切种,由能缚二人。执受识是第 admin

2020-06-08

  见浊是从妄见、恶见出生的,恶见是五利使——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种烦恼结。第一个身见,梵语音译为萨迦耶见,是以五阴我为身,又称为我见。第二边见,是落到断见或是常见中,不然是有增有减的执着中。第三邪见,总括来说,是一切不如理、不如法的颠倒妄见都可说为邪见;其中拨无因果,认为造恶不会有恶报,行善也不会有善报,使人 admin

2020-06-08

  那什么是(声闻菩提所说的)我见?什么又是我执呢?从字面上来看,我见是认取三界的五阴或四阴,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色界的有情有五阴,是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五阴;无色界的有情没有色身,所以没有色阴,但是还有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这四阴。我见是去认取这三界当中的五阴或四阴之中,有一个常恒不坏的我这样的见解。我执如果加以细分的话, admin

2020-06-08

  有色与无色的差别之中,在色界以及无色界中又有差别;也是有想与无想,这是从另一个方向来说色界与无色界。有想,欲界人间以及三恶道有情的生活状态都是有想的。有想的这个「想」,在《阿含经》里面讲的是指「知觉」;有想或无想,是指有知觉或者无知觉,不是在讲语言文字妄想那个「想」。这个地方,几十年来很多的大法师、大居士都误会了,错把没有语言文字妄想当作是「无 admin

2020-06-08

  佛子于此已知无想定与灭尽定,复应了知何因从定觉?无想定之成者,若不能了知此定虚妄,不肯弃舍而进修实相智慧,舍寿后必起色界天中阴身,以错认无粗想为涅槃故,便舍中阴入无想中,遂生第四禅天之无想天。初生彼天,复舍其想,而以舍知作涅槃想,初剎那住粗想,次剎那住微微想,第三剎那遂灭想;其色界天身于无知之境中安住,或五百劫、或五十劫,忽生觉知,便舍天寿,下堕 admin

2020-06-08

  单说初回向位够了,你将来能不能进入初地?看初回向位的行为够了;初回向位的行门做得到的话,下去九个回向位能做得到。初回向位叫做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你所有的身、口、意行,统统是为了救护众生:使你所救的众生可以离开众生相。那么众生相是什么?众生相是五蕴相,是我相──以五蕴为我,以觉知心为我,以十八界为我,这是众生相。众生相是《般若经 admin

2020-06-08

  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十发趣,意思是说有十个层次让你发起那个心:趣向佛菩提道,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脱道;这叫做十种发趣,也是十住心。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 admin

2020-06-08

  这些解脱,都是从意识心断除我见以后所证的离欲及分断三界爱的境界来说的,是指意识心住在三界中而不受三界境界系缚的解脱境界而言,不可误会是意识心因此可以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安住;当阿罗汉舍寿时,仍然是要灭尽五蕴、十八界以后,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中。本节中只说断我见以后进而解脱於欲界的离生喜乐定三果阿那含的心解脱,以及心解脱后精修不放逸行而修成的四果慧解脱&h admin

2020-06-08

  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佛陀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脱而尚未具有解脱知见时,名为身证。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 admin

2020-06-08

  接着说七识住,这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识阴或说意识所缘、所住的境界相;也是说,前面的四种识住境界,是从五蕴的面向来说的,现在则是从众生所居住的三界境界来区分,来说识阴所住的七种境界,名为七识住——识阴所住的七种境界。意在说明这些境界都是三界流转中的境界,尚未能出三界生死苦。譬如《长阿含经》卷八:【复有七法,谓七识住。或有众生若干种身、若干种想 admin

2020-06-08

  四识住的意思是说,识阴所住的四种境界:色受想行四阴,是六识心王所住的四种境界相;若离这四种境界相,六识心没有安住的地方了!所以六识心必定要依这四种境界相为所缘,在三界中才能有安住的方所。如尊者舍利弗言:【复次,四识住,是佛所说。谓色生、色缘、色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受生、受缘、受住,喜行广大增长,是识所住。想生、想缘、想住,喜行广大增长,是 admin

2020-06-08

  (《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识心王;也不同于欲等别境心所,一定是遍于三界九地,因此建立不定的名义。以下分别说明悔、眠、寻、伺等四法作简单的介绍。首先我们来说明什么叫作悔。悔是恶作的意思,恶作的恶字是厌恶的意思,也是说,厌恶自己往昔所做的事 admin

2020-06-08

  所谓随烦恼的意思是说,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叫作随烦恼。所谓随有三种意思:第一是自类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 admin

2020-06-08

  所谓慢是傲慢的意思,自以为处处优于他人,这称为慢。也是说,对于他人,不管是德学不如自己,或是程度与我相等的,甚至对于德学超过自己的人,我都表现出轻慢、藐视的态度,这叫作慢。然而慢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差别,约略可分为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增上慢等七种。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七种慢。第一种慢是叫作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 admin

2020-06-08

  是说,纯无为法的真如性,实际上是由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示,而不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而这五位之中,前四位是有为法,后一位是无为法。所谓有为法是指,凡是因缘和合而有之法全部都是有为法。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而存在乃至坏灭,全部都是因果相续的现象,这叫作有为法。所有的有为法都是由本来无生之自心如来藏所出生,没有恒不坏灭之自体性,好像 admin

2020-06-08

  再来说无所有处,无所有处是不想空不想识,只缘(意识觉知心中)无所有这一念;意识的所缘是(自己心中)无所有这一念,把意识缘于无所有这样的一个境界当成是涅槃的境界,当然是落入我见当中。最后非想非非想处,非想非非想处的意识,不反观自己的存在,但是它仍缘于定境中的法尘;这样一个境界,当然是落入了我见当中。--------《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11集三界中的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