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亦即是在思维上远离一切贪、瞋、痴、慢、疑等烦恼,而保持心理上的纯正;这种无贪、无瞋、无害之心的纯正意志,表现出的行为是正语、正业和正命。正语:是指正确的、如法的语言。主要是针对三业中的语业而说。经典上语业有四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是虚伪不实的谎话,绮语是轻佻的话、有挑逗性的话;两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感情或从中谋取利益的 admin

2020-06-08

  真正的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正法,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的实相、般若智慧,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的获得,光是念佛、念法是不行的,往往还得念僧。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戒、谤法的凡夫僧,念他们也是有益的。当你想念凡夫僧时,正好明天放假没事,突然想起来:去我师父那里走一走也好,好久没去 admin

2020-06-08

  到十行位时,会看见自己的七识心王都如阳焰一般闪炽不停,并无实质,由此而降伏了我执;十回向位时,看见过去无量世的自己努力实行菩萨道,都是如同在梦中一般,反观到这一世的自己在行菩萨道时也都是在梦中而行,这时如梦观具足成而没有罣碍了,心中只剩下一个罣碍:真实佛法的弘传会不会在人间断灭?所以他心中只会这样想:众生会不会误谤正法而下地狱?众生会不会破坏正法 admin

2020-06-08

  有人是努力修行而把六度万行确实加以实行,可是实行的过程中,由于证与不证而有差别;在般若的亲证上面无法确实取证,是有修而无证,入不了七住位,最多仍只是信不退的贤人而已,仍无法如实的安住——不能起忍——不能证得阿赖耶识,也不能生起本来无生之忍,还是属于信不退的贤人而已。第七住位的菩萨们都能认定阿赖耶识是常住法,不会再有怀疑、有所 admin

2020-06-08

  一般人学大乘法的状况都是有退的,所以有许多人第一年学佛很欢喜,每周休假日往寺院里跑,真的是精进;两年后则是一个月去一遍,三年后不想再去了,已经完全回到世间法去了。这是我亲眼所见的,以前是多么精进,真是想不到;这是还没有具足信不退,对三宝的信心忽然间全部退失了。到了下辈子,遇到了佛法时又会努力精进个几年,然后又会退失了,这是信不退的修行还没 admin

2020-06-08

  慢指高举或自己没那么好、变成好像很好!有骄慢的人会认为自己很好,不会下手修行。菩萨在骄慢升起后应忏悔,忏悔增长惭、愧财,修行会进步。骄偏在我所上面,不知都是无常的;慢偏在心行上。七种骄:色力骄、无病骄、长寿骄(例如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少年骄、富贵骄、族姓骄(种族、学历、工作等)、多闻骄。-------《-世间财和七圣财》 admin

2020-06-08

  譬如离念灵知心喜欢长住于定境中,一直都想要住于定境中,这是别境心所有法的「欲」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于定境中时,对定中境界能了知,也了知这境界与以往曾经进入的定境相同,这是别境心所有法的「胜解」心所。又譬如定中的离念灵知心往往忽然想起某件事,所以会打妄想,这是别境心所有法的「念」心所;又譬如离念灵知心住在初禅定境中时,忽然忆起曾经常常住在此 admin

2020-06-08

  离语言文字而了了分明的寻觅本来在的第八识如来藏《佛教之危机》 admin

2020-06-08

  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佛陀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脱而尚未具有解脱知见时,名为身证。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 admin

2020-06-08

  二乘人的解脱道,说的是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我们先来讲无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的修证主要是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上面来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产生了六种的入,也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的心中,这六尘、六入会产生六识出现。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这十八界法、十二 admin

2020-06-08

  大妄语故,诽谤真善知识正法故,便成无择地狱重罪,佛子慎之!慎之!真如非虚空中之能量,亦非众生共有虚空之能量--------平实导师《生命实相之辨正》 admin

2020-06-08

  大妄语故,诽谤真善知识正法故,便成无择地狱重罪,佛子慎之!慎之!真如非虚空中之能量,亦非众生共有虚空之能量《生命实相之辨正》禅宗的公案,是要让人证悟真心的最直接的法门;把祖师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或是祖师帮助别人证悟的过程记录下来,成为禅宗的公案。我们先来说明:禅宗的公案是从哪里来的?首先要讲娑婆世界的第一则公案:有一天,佛上了座,刚好有梵天供 admin

2020-06-08

  他不灭尽色法,他将有为的色法转变成为无漏的有为法,以无漏有为法继续修行菩萨道,最后成究竟佛道。成佛以后也不灭掉色身,世世保有色身,用来度化众生,直到众生全部都出离生死,然后自己才会进入无余涅盘--永灭未来色。而这种色身并不妨碍诸佛菩萨的解脱,因为他们都有能力于舍报时入无余涅盘,或随自己心意而再受生、转入下一世利益众生,不受生死所系缚,纯粹是为利益众 admin

2020-06-08

  法无碍要怎么修?有很多人持咒,咒又叫陀罗尼,陀罗尼叫做总持,总持是要让你修学诸法而不漏失——念不忘失,所以持咒时要了知它的意思。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 admin

2020-06-08

  法无碍的修学之后,你还要知道这些总持里面所有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真实的内容是什么?如实的证解,如实的了知,这样是义无碍了。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大乘无我观》 admin

2020-06-08

  因为法无碍、义无碍,所以你已经了知一切世间及出世间法;可是你想要能够宣说所知道的这一切法之前,必须要词无碍——你能够用很多的方便善巧与名相及修辞,具足显示出这些法以及法的正义,这样是词无碍。词无碍的修学,主要是在因明学:宗、因、喻、破、结语等五个法上来建立,也可以再加以细分而更细腻。破外道的时候以宗因喻等方法来破他:你这个法不对!再举出 admin

2020-06-08

  所谓的六即佛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以及究竟即佛。在说明理即佛之前,我们先来说明什么叫作名字即佛。譬如当大家开始学习佛法,善知识告诉我们,说我们每个人身中都有真如,也有佛性,所以在理上来说,我们跟佛是一样的。当我们听说自己身中也有未来的成佛之性存在,知道自己有佛性,也有真如,将来也可以成佛,这样叫作名字即佛。又譬如外面 admin

2020-06-08

  然后你把这个加行位,也是我们所教的正知见都熏习了解了,你可以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包括今天我所讲的这些名言的义理和意思也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 admin

2020-06-08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大乘无我观》《瑜伽师地论》卷81弥勒菩萨云︰「佛子成佛有五地。一、资粮地。二、加行地 admin

2020-06-08

  当你以七住十住的如幻观,以及十行位所成的阳焰观,你再进一步来修学观察,如实的去观察:能取的我、所取的境,是「我」的全部了;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人,在人间全部的法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离不开这六种,无法超出这六种;而这六种法当中,是我们能取境的心,在这六尘万法里面混来混去;乃至我以这个如幻观、以这个阳焰观,在修菩萨六度万行的时候,其实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