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于是选定《楞严经》为自己的主读科目,有空啃一下。噫!自己悲伤寂寞的心居然有了温暖的慰藉。这是我读其他书籍所未有过的。再读《六祖坛经》及六祖在民间流传的故事,觉得六祖开悟是靠《金刚经》,我也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意思,知道肯定是好东西。于是我选定《金刚经》、《楞严经》作为自己永远相伴的好书了。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对佛教的看法,觉得佛教经典真是博大精深的宇 admin

2018-11-10

因为当我们初见面的时候,看到有几位她的学生,正在恭恭敬敬地为她准备饮食!这让我很是诧异,心里嘀咕着:“这是谁啊?竟然受到这么高规格的待遇?架子好大诶!”因此使我有些退缩,直觉这个人慢心太重,太过盛气凌人,这不是我心目中那种谦恭温让的学佛人。但后来她开始讲解萧平实导师的书籍,书中所讲的道理却深深地吸引了我,决定先跟她学一段时间再说吧。 admin

2018-11-10

  学佛是要学会第八识的所有功能(功德)。本质上,佛教的修行内容只有两个,一个是要修定获得定力,另一个是闻法参究之后获得般若智慧。明心见性、入地菩萨的各种现观都是般若智慧。各种宗教都有修行,方法看起来也相似,但是因为智慧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只有正法八识论才能产生般若慧,而六识论不行。没有般若慧,在世间又欺人谤法,误导众生,其结果只能成为夜叉一类的低级鬼 admin

2018-11-07

它的意思是说,三界中的一切法,包括有漏法,以及一切的无漏有为法,都是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乃至于无漏无为法,也是因为八识心王而才能显现;如果离了八识心王,没有一切法可得,因此说“万法唯识”。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无漏法,既然都因为八识心王而出生或者显现,而八识心王又依第八识以及无明才会现于三界中;可是众生的无明业种以及上烦恼的随眠,又都是由 admin

2018-11-03

座而坐。难陀持钵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难陀。汝食我残不。答言。我食。佛即授与。难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不。答言出家。然佛世尊昔行菩萨道时。于父母师长及余尊者所有教令曾无违逆。故得今时言无违者。即告阿难陀曰。汝与难陀剃除须发。答曰。如世尊教。即觅剃发人。为其落发。难陀见已告彼人曰。汝今知不。我当不久作转轮王。汝若辄尔剃我发者。当截汝腕。彼便大怖裹 三摩地

2018-10-14

现时研究禅宗文化,大都注重在六祖身上,其实,禅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自六祖创立中国佛教禅宗后,由他的弟子们一代代传承,分蘖出五宗七家,应验了达摩的预言——“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禅宗,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的最大宗派,形成了十寺九禅,无寺不禅的盛况。禅宗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华文化的心髓之学、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催生了唐宋文化盛世 三摩地

2018-10-14

所以,如果要保证自己生生世世不谤佛法,唯一的方法,是赶快证入初地。虽然入地以前,都有可能谤法;但是已经证悟而又善根淳厚的人,谤法的机会很小,因为他们的见取见与私心早灭除了,虽然还要很久才能入地,但是根本不会谤法,所以私心与见取见的诤胜心的灭除,真的很重要。假使是因为智慧不够,所以被人误导而造作了谤法的恶业,不小心谤了正法而堕入恶道,只要他谤 admin

2018-08-21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二)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位菩萨想要修学大乘法的话,首先应当要知道,最初所行的根本之业,是要依止一实境界来修学信解;因为信解力增长的缘故,能够很快的进入菩萨种性之中。也是说,一定是要依止一实境界来修学十信位的信解。而所谓一实境界,指的是一切众生的心体——第八识如来藏,祂从本以来都是不生不灭,自性 admin

2018-08-21

我发现很多跟我说要【活在当下】的朋友,比较注意自己的感觉,跟末学的感觉是比较自私的人。他们不会顾虑到其他人。因为他要把握这个当下,为了自己的享受,会说我要活在当下。想办法赶快享受,吃大餐,开名车,去旅行,有老婆的人,老婆不在身边还随便到处泡妞。真的而没有看到以后的果报。所以反而朋友们结了不好的缘份。而我们修行人,要第一要行布施。也是要修人 admin

2018-08-20

8世纪中业(约唐代宗时期),藏区由赤松德贞主政,聘请印度人静命(705—762)入藏建庙立僧;再聘请莲花生(约765到西藏具体时间不可考)入藏,弘扬天竺坦特罗佛教的密法,即是左道密宗;这是藏人所谓的前弘时期。当时的天竺密教后期已融合了佛教、婆罗门教及印度教性力派双身法,成为印度佛教的主轴,真正之佛教在当时的印度可以说是被移花接木、李代桃僵而消灭了。由 三摩地

2018-08-16

导师会著作这本《阿含正义》,是因为在2006年之前,佛教界或是佛学界普遍都把阿含当成是二乘的这种小乘的经典,而且认为说,佛法只有解脱道,对于导师所说的如来藏正法产生很大的争议,于是导师根据阿含,然后把阿含里面有说明到大乘法的这个部分,把它举示出来。因为我们如果举示大乘经典,他们会说这个大乘经典是后来集结的,所以他们不相信。所以导师特别在《阿含正 三摩地

2018-08-16

是听师父有出息,是好的根基好的修行人。同时也是明着赞叹男女双修的金刚乘的。虽然不能确定x诚会长是否已经在格鲁派传承者那里接受了《密宗道次第广论》灌顶,但是,会长此次受到广论影响是无可否认的。无论是“依师”,还是双修思想的渗透,都是无可否认的。最坏的局面是,汉地寺院普遍接受了《菩提道次第广论》,或明或暗得接受男女双修的《密宗道次第广论 三摩地

2018-08-16

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有“名师情结”?说白了是面子,属于意识心范畴,几十年后人死了意识心永远消失,下一辈子又出现一个全新的意识心,风花雪月,转眼即逝,那这个面子还有什么意义?是自己的法身慧命重要,还是面子重要?是了悟生命实相重要,还是“名师情结”重要?什么是真正的“明师”?佛说:“舍利弗。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 admin

2018-08-16

后来健康好转,则续讲《成唯识论》,初能变与二能变交代完毕,其余则待来世接著讲,走了。老人家曾指导阅读《大正藏》。 阅读佛光山之《中国佛教经典宝藏精选》白话版一三二册,八成五是响当当的知名学者专家,来自中国大陆佛学界,其余则出自台湾。纵览群书,皆依文解义;若论真参实证之悟者,一位也无。 阅读法鼓山圣严法师之著作,大部分言不及义,惨不卒读。渠 admin

2018-08-16

但是除了对这些生前的事务、情感等等,作个圆满的了结以及处理死亡时候的痛苦之外,另外还有一个让许多人心有恐惧,而难以坦然面对的问题,是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死亡之后没有了吗?还是会到哪里去?世间一切的人、事、物本来都是因缘所生法,而因缘所生法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因缘灭,所以生命既然有生,那么必定会有死的一天。但是因为一般人心中有著无明以及贪爱,所以 admin

2018-08-16

佛法的修行,是以实证生命实相的佛菩提智能为主轴,同时显示实证解脱生死的功德,但要实证佛法智慧之前,必须要有次法的福德作为辅助的资粮,且必须要修集一定的福德为先,所以次法是实证佛法智慧前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菩萨修行的法门当中,以四摄六度来看,布施这个法,无论在摄受众生的方便善巧,或者修学能度过生死到彼岸的法门,都是最先要去实践“布施”这件事 admin

2018-08-15

因为戒法是以利益佛子成为目的,也是遵循三界因果律而制定出来的;因此依之确实修行,一定是可以成修学的目标。例如在世间法上,工厂制造各种产品,如果能够确实遵循由许多专家所共同制定出来的法规或作业准则,那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相对地,我们在购买产品时,大家也会留意这个产品是否符合某种法规或认证标章,如果吻合,那消费者能够相信其质量而放心购买。因此, admin

2018-08-15

】至心施等四种果报,已经在前一次的菩萨正行之中,跟大家约略提过了,接下来谈一谈如法求物施的果报。世尊在这里开示:“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前所说;得是财已,王贼水火所不能侵。”举例而言:假如过去世布施,所得的财物不是如法所得,这个包括说要布施所得的财物,可能是偷盗物、圣遮物、众共物、三宝物,施一人回与多人,施多人回与一人,乃至恼他人而得、诳他 admin

2018-08-15

先来看看法布施之后,其果报是如何?譬如说:假如你可以为人说世间的工巧技艺之法,难道你只是心血来潮顺口而说的吗?也许有这种情况,但是更可能的是,你一定会思考一下,这个环节要怎么说比较圆满?若是有人问了一些问题,我应该要怎么回答?乃至是不是要再去查一查其他相关的资料?而这一些情况也可能在顺口而回答问题的同时,也会在脑海中掠过。其结果是:在准备为作世 admin

2018-08-15

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平等,所以进一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慢慢地离开会说人过错的烦恼;同时他也会看到:乐瞻病人、乐施贫人,都是菩萨所应当修集的福德资粮;然而,此时由于亲见万法所依的第八识,对因果的道理生起了进一步的信心,所以所修的福德更加胜妙,因而知道更应该勤行精进。所以之能够生起心不放逸的法相,正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当然 admin

2018-08-15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