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如果说我们的先人、亲友,他在世时没作过恶业,也没有毁谤贤圣或,而且一生行善布施,那么你知道,他绝对不可能堕落到饿鬼道,那么不需要来为他追福了,因为他一定会往生到欲界天或人间,所以得不到追福的受用,而且也不需要。当然我们还是可以照例,在他的生日、忌日或节日来上供,但这只是作人基本的行谊,他未必会来受供的。至于佛陀在《佛说盂兰盆经》当中所开示说: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当我们看见有出家或是在家的修行人,他们在衣、食、住、行等等生活上所需要的用具、资生之具,如果有朽烂,或是用旧了快要坏掉,不太好用了,那么应该为他们修补、整理一下。譬如说像是所穿的靴子,或是布鞋、草鞋、衣裳等有破洞,帮他们缝补一下;如果他们所穿的僧衣旧了,帮忙洗干净,再重新染过色;或者是沾到臭味洗不掉了, 三摩地

2018-07-23

是对财物的贪爱心还很强,在布施的时候,无论是看到贫穷田遭受到灾难而受苦因而生起了慈悲心,或者是对报恩田、功德田生起了欢喜供养心,所以把大笔的钱财布施出去了;但是之后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珍宝、豪宅、轿车等物品的时候呢,心里又想说:唉!我之前布施的那些钱要是留下来的话,今天可以买这些喜爱的东西了呀!或者是想说:那些钱,我可以用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三根本,共有三种对象:是贫穷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为对象的不同,也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因为怜悯心的缘故,这是一般最普遍的情形。第二种是布施给怨家,明知道布施给他,他一定不会回报给你,但你只是想和他把恶缘给善了,纯粹只是修集福德,行菩萨道而已。第三种是布施给有福德的人,是父母、师长等报恩田,以及三宝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的开示,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法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的权利;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是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能够教导其他人对佛法具足信心,教导持戒、布施、多闻,甚至能够使他出生菩提智慧的话,一样都可以作法布施的。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 三摩地

2018-07-23

然而从如来藏角度来看,原本众生与我是平等平等,所以进一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慢慢地离开会说人过错的烦恼;同时他也会看到:乐瞻病人、乐施贫人,都是菩萨所应当修集的福德资粮;然而,此时由于亲见万法所依的第八识,对因果的道理生起了进一步的信心,所以所修的福德更加胜妙,因而知道更应该勤行精进。所以之能够生起心不放逸的法相,正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当然 三摩地

2018-07-23

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这个人如此的悭吝,不能施舍财物给他人,那么我们应当知道,这个人一定也是贪生怕死的。世尊说:如果一个人在得到财物之后,一直很贪恋那些财物,一点都不肯布施出去;我们应当知道,这是未来世中的贫穷种子,因此未来世贫穷种子会生长发芽,他只好继续贫穷了。所以有智慧的人,千万不要种下这未来世的贫穷种子。也相信大家,知道贫穷的原因之后,都不会再去种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有智慧的人已经了解,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绝对不会无缘无故消失掉,那么又何必在心中牵挂福德果报呢?心中分别计较,会失去了至诚心,反而使得施心变得更低下,而使得果报变得更差了。所以我们不需要挂念果报的大小,随缘去作布施,才是有智慧的人啊! (原标题:福德果报是如影随形的紧跟着施主)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第一种情形是:布施的财物、福田以及施心都相同,所以得果也没有差别。比如说,有两个人共同布施一笔钱财,而且共同布施给同一个福田,而且他们两个人都以同样的恭敬心、欢喜心去作布施,因此他们所布施的财物、福田以及施心都是平等的,那么这两个人未来世,所得的果报不会有差别。第二种情形是:布施的财物以及施心同样平等,但是福田大小不同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有人觉得自己所有的财物太少了,或者觉得想要布施出去的财物不够好,因此心中感到羞愧,怕人家笑话而不肯拿出来布施。佛陀说:像这样的人,会增长自己未来世的贫苦。如果说,这种错误的心态一直不改正,那么会导致自己,未来一世比一世更贫苦,更拿不出钱财来布施,而陷入到恶性循环下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有这种不正确的心态去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说,我们修集福德,不必全部自己一个人去作,如果能够分一部分给别人,共同来作最好;而所节省下来的部分,我们可以另外再找别的植福因缘,然后再找别人一起作,这样子可以让更多的人,也都发起善心、增长福德,共同来成善业以及佛法上的功德。能够这样作的人,到未来世不但福德广大,而且会有非常多、非常多的世间法以及佛法上的眷属,将来在作任何事的时候,也绝对不会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三根本,共有三种对象:是贫穷者、怨家以及有福德的人。因为对象的不同,也产生了在布施时三种不同的善念:第一种之所以会布施给贫穷人,是因为怜悯心的缘故,这是一般最普遍的情形。第二种是布施给怨家,明知道布施给他,他一定不会回报给你,但你只是想和他把恶缘给善了,纯粹只是修集福德,行菩萨道而已。第三种是布施给有福德的人,是父母、师长等报恩田,以及三宝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为什么作法布施,可以得到这么好而又长远的善报呢?世尊接着作了很详细的说明。世尊说:【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瞋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我们从世尊这一段的开示,可以了解到:原来世尊祂并不认为,法布施是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专有的权利;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居士,只要是证悟了,而且有能力弘传,能够教导其他人对佛法具足信心,教导持戒、布施、多闻,甚至能够使他出生菩提智慧的话,一样都可以作法布施的。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和着重出家表 三摩地

2018-07-23

是说,他在久远劫修学的过程之中,不但能得此殊胜的世间法,也能够证得出世间法;而此处又说菩萨摩诃萨,所以其最低的层次,至少应当是证得自心如来的七住位菩萨。换句话说,他又证得了世出世间法,最低层次的世出世间法的证得,表示他也如同二乘人一样,断了我见而证初果。既然是断了我见,说他已经开始了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四个相,因为能够离开我等四相 三摩地

2018-07-23

)声闻人是怎么修解脱道的呢?他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无常、空;他如实了知色身非我、非我所,色身是无常、空;如实的了知我们这个见闻觉知的心——也是识蕴——是无常、空,是变异法,所以他断了我见,断了我见之后再把这个自我的执著修除掉,然后他成为阿罗汉;成为阿罗汉后,我执断了,三界的贪爱也断了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这样的开示,外道还是不能了解,他会说,若言‘如是异作异受。’外道听了佛陀的开示以后,他认为说,那这样的话,那不是认为作的与这个受果报的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因为这个过去世的五阴造作生天的善业,然后未来世去受天福的这个五阴不同啊,所以叫异作异受啊!但是佛陀告诉这个外道的道理是这样的:【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我,受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道理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水、粪的话,这个芽是不会生长的;另外一个道理是说,如果我们在三界中,没有对我们的自我贪爱,以及对于器世间的这些我所贪爱,也没有无明,不会去造作这些业,来让我们三界中苦芽增长的话,那也不会有未来世的五阴出生,所以不能说本来有这个芽。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变成说没有办法断除三界中的生死苦,因为本来有芽的话,它一定会滋长啊!不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这种情况之下,所以外道不免要怀疑:一切都是无常,那到底有没有布施者、受施者、受果报者呢?所以在经典中,有这样的一个佛陀与外道的对话过程,佛陀怎样来教导外道?外道又怎么样来质疑这个布施的果报呢?我们来看《优婆塞戒经》这一段:【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