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虽然狗是贫穷田,但是因为佛陀是最上的功德田,所以施主的殊胜会让果报更加殊胜,这是大福从心生的道理。如《大智度论》卷32〈序品第1〉中云:菩萨摩诃萨知诸法实相无取无舍、无所破坏,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以大悲心还修福行;福行初门,先行布施。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明利,能分别施福;施物虽同,福德多少随心优劣。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佛即回施狗而问舍利弗:汝以 三摩地

2018-07-23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大富长者他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孩,面貌非常端正,出生没几天能开口讲话,问他的父母说:世尊还住世吗?他的父母回答说:世尊仍然住世。男孩又问:尊者舍利弗、阿难等都还在吗?父母回答说:都在。父母看见儿子出生没多久能开口讲话,认为这孩子不是普通的一般人,觉得奇怪,怎么会这样呢?去请问佛陀。佛说:这孩子是有福德的人,你们大可 三摩地

2018-07-23

一天,长者因病即将往生,临终前嘱咐两个儿子:你们千万不可分居,好比一条丝线无法移动大象,必须聚集众多丝线,才能将大象移动;兄弟和合,像多条丝线聚集,才能产生力量。这样告诫二子之后往生了,长者往生后,兄弟俩遵照父亲的遗嘱,相亲相爱地一起生活,可是弟弟阿利咤结婚后,妻子时常跟阿利咤说:你如同你哥哥的奴才,因为家中的钱财用度、待人接客,都是你哥哥在 三摩地

2018-07-23

有一位年老可怜的老妇人,她是这位大长者家中的奴婢,日夜都奔忙被这长者使唤,没有一刻休息的时间,如果一有做错什么小事要被鞭打,非常的可怜瘦弱、她是衣不蔽体,而且也都没有吃饱来应付她消耗的体力,这样年老困悴,想死也死不得。有一次她拿著瓶子要到河边装水,想著自己年老困顿,生不如死,于是痛哭了起来。这时佛陀的十大弟子,论议第一的大迦旃延尊者刚好来到了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过了数十年清苦的日子,居士累积了九十万数的财产,但是还未满一亿,但却在此时生重病而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有一个才七、八岁的儿子,所以临终前,他告诉妻子:我的儿子还小,将来长大以后,给他现在的财物,让他以此广行治生之道,希望能够成为拥有一亿家产的富翁。这样必定居住在那个一亿里的地方,这样来成全我生存之遗愿啊!当他说完了这个遗愿以后,舍寿死亡了 三摩地

2018-07-23

是说,连一只鸡,牠饮一滴水,啄一粒米,都有过去生的因缘。而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都为了赚钱养家活口,为了准备退休金而努力赚钱。古德云:人人知道有来年,个个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人为了明年、后年、晚年的生活都会努力存钱了,何况是未来世,更应该也要努力准备自己的福报。所以布施像在投资一样,是为了修集未来世的福德;布施也像种田播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施主如果能像前面所说的有智慧的人这样来观察,像佛陀所说的这样来布施,我们可以知道这位施主能够具足修行布施波罗蜜。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讲这一段经义之前,曾经在《优婆塞戒经》卷2当中,讲过四种波罗蜜的差别:第一种是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第二种是有波罗蜜而不是布施,第三种是既有布施也有波罗蜜,第四种则是既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 三摩地

2018-07-23

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着财物。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着,这样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两件事情也能够作到:第一、能明信因果的人,能够从他闻法以及内自思惟。从他闻法是说, 三摩地

2018-07-23

是对财物的贪爱心还很强,在布施的时候,无论是看到贫穷田遭受到灾难而受苦因而生起了慈悲心,或者是对报恩田、功德田生起了欢喜供养心,所以把大笔的钱财布施出去了;但是之后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珍宝、豪宅、轿车等物品的时候呢,心里又想说:唉!我之前布施的那些钱要是留下来的话,今天可以买这些喜爱的东西了呀!或者是想说:那些钱,我可以用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摩地

2018-07-23

妻子看见先生流泪,问:‘到底发生什么事使你泪流满面?’先生回答:‘今天看见许多僧人来到村庄,大众竞相供养,而我们家世贫穷,没有什么可以供养僧人;今世已经够贫穷,又亲逢此殊胜的善缘无法供养,来世会更加贫穷!想到这里,悲伤的流下眼泪。’妻子答复先生说:‘你回到家里再详细找找看,或许可以找到一些财物来供养僧人。’先生听从妻 三摩地

2018-07-23

又譬如布施给出家人,也是应该要做的事,因为在家人本来应该供养出家人,因为供养时可以获得很多福德。然而在末法时代,供养时要注意这位出家人是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因为佛在经中曾开示:出家的僧人可分为四种:胜义僧、世俗僧、哑羊僧以及无惭愧僧。所谓的胜义僧,是指佛、菩萨、独觉、初果到四果等七种;这七种出家僧人不一定要现出家相,只要是三乘菩提见道的人,都是胜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三施是菩萨应该去做的,而且还要努力去做;这是因为六度万行的第一度是布施,如果不去布施,想要成布施的功德来庄严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事!既然连布施都不肯做,更遑论能够成持戒等五度,乃至未来能够明心见性了。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的定义是什么?所谓的布施,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施与他人,让他人可以受益。这样的布施可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所谓的财施,是拿自己的钱财、拿自己的物品—譬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等—给他人使用,使得他人得以活命或者度过难关等等。所谓的法施,是说法让他人可以听闻,可以依之而建立正知见,不仅可以成人天善法,而且未来还可以实证三乘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如果在家菩萨们,能不论家中所有的好坏财物,只要众生需要,他都能够乐于布施出去,而且常常以欢喜心来布施,毫无吝惜、执著之心,布施之后也从来不后悔,这样叫作一切施。一切施的福德最大,这是因为他能够舍弃一切的贪爱,同时又具有功德,不只是大福德而已。而不思议施则更不容易,是要能够把自己的内财—也是身上的各种器官&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些人听了佛陀有关布施的开示以后,明了了由于有如来藏异熟性的缘故,所以今生所造的善业,在来世会得到百千万倍不等的果报;但是却认为,来世命终之后,今生所造善业的果报,会完全失坏了,要再靠来生努力去造作善业,来积累后世的福德。但是这种见解其实是不正确的。世尊为我们开示说:【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施于他,施已命终 三摩地

2018-07-23

可能有些人也和末学一样,有过类似的学佛经历,那是学佛以后,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佛教,心心念念挂记着自己的师父,挂记着寺院里的各种事务,而却完全忽略不顾家人的感受。从末学自身的经历来看,之所以会采取那样的做法,是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自己也愿意效仿古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护持佛教 三摩地

2018-07-23

是我们要以至诚心来布施,如果心不甘情不愿的,那果报无法殊胜;若能以至诚心布施,那果报会很大。第二、要亲手施。布施不要透过别人;透过别人布施,那将来这个福报的实现也要经由他人之手,无法随意自在地使用;譬如有的人很有钱,可是没办法随意使用,必须经过第三者例如父母或另一半同意,他才可以使用。这是过去世没有自手施的缘故。因此我们如果是大老板或高位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关于「实证」的部分,也是个人的观行内容、体验内容,我们为了保护大众未来实证的功德,也是不可以写书或上网流传的。3.另外是有些佛法的内容或是事相的内容,是要选择根器或场合,以免外道或是盗法者,乃至未悟的人诽谤三宝或嫌弃,这些内容我们也不应该流传,以免害众生造恶业。4.我们不可任意而无简择地,将禅净班、进阶班、论义班,乃至增上班以及周二讲经的课程内 三摩地

2018-07-23

是对财物的贪爱心还很强,在布施的时候,无论是看到贫穷田遭受到灾难而受苦因而生起了慈悲心,或者是对报恩田、功德田生起了欢喜供养心,所以把大笔的钱财布施出去了;但是之后看到了一些自己喜欢的珍宝、豪宅、轿车等物品的时候呢,心里又想说:唉!我之前布施的那些钱要是留下来的话,今天可以买这些喜爱的东西了呀!或者是想说:那些钱,我可以用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三摩地

2018-07-23

正是因为不管我们在三界六道中的哪一道,我们每一位众生的本心如来藏,时时刻刻都不曾远离我们的身心,而我们的起心动念、身口意行当中所造作的善恶业种,都会毫无遗漏的储存在我们的如来藏藏识当中;由于如来藏所具有的异熟体性,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会实现;纵使经过了百千劫那么久远的时间,我们过去世所造的一切业种,在还没有实现之前也都是不会销亡的;将来在因缘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