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这一段,佛陀说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告诉我们说,因为布施这个福一定存在,因为具足身口意行,这个身口意行,已经熏习在自心如来中,同时也有作意,这个作意也储存在自心如来中,所以这个福已经成就。可是要怎么样来受用这个福呢?因为个人的愿,因为这个愿去受用这个福,所以发了愿怎么来得这个福,它的影响非常的大。因为布施发种种善恶等愿,为什么说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说无贪的心,它叫作施,为什么呢?为什么无贪的心叫作施呢?布施本身它就是业,我们知道,你要行布施,你一定要先起一个善念,生起了悲悯心的善念,同时想要得到,让众生得到利益的善法欲。这样的一个善念,以及生起的善法欲,都是属于什么呢?属于意业,属于意的业,有造作的叫作业。根据这样的意业,就会去说出的这些言语,怎样去为对方?怎样去作可以利益对方?所说出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刚刚我们前面都解说过,世间的财物它不是坚固不坏的;世间的财物,它不能带到未来世去;世间的财物只有是属于一期生死受报中受用,它没有办法坚固不坏而带到未来世去,它只是系属于这一世的五阴身,当这一世的五阴身毁坏了,那么它的受用关系就断绝了。所以他能够观察,财物这样的无常,能够观察,众生好像自己的唯一的儿子,这样来亲爱护念。菩萨能够有这样的一个观众生作一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什么是菩萨的放逸烦恼呢?就是不去观察生死烦恼中的不能解脱的因素在哪里,然后自己所长养的烦恼而不能去除;同时也去观察众生所受的苦,自己应该要怎么样去拔除众生的苦,让众生得到喜乐,甚至于让众生能得到法财,而得到解脱。菩萨在乐于进行布施的时候,过程就已经远离一切放逸了,到最后虽然要以身分,身分意思就是说身体的器官来布施给乞求者。那么他当在割除自己身上的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一段佛陀继续这样开示:有智慧的人布施的时候,看见有人来乞求,心里非常欢喜,为什么呢?祂说:就好像家里失火了,财物就要被火烧掉了,可是能够从失火的住宅里面,把财物救出来一样那么欢喜。为何要这样譬喻呢?因为在三界中生死,所受用的财物,它是随着一期生死而消耗殆尽;这个三界的生死就好像火宅一样,这些财物随着生死而消耗殆尽,就没有办法再继续受用。可是为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佛陀说有智慧的人进行布施,他是为了自己与他人的利益的;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是有哪些呢?下面就告诉我们了。有智慧的人他能够知道,这一切的财物宝物都是无常,都不是坚固不坏的,都不能带到未来世去,随着一世的果报的受用,在生死中就消耗殆尽了,所以他对这个财物,不会因为这个无常的东西而生起悭吝想,因为菩萨所依止的不是无常的法,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三宝所教导的法,都是要最后成就佛菩提道的法,在佛菩提道的修证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实证自心如来。因为有自心如来,所以才能成就三世因果,才能成就一切法;可是自心如来本身,祂是不观察自我,不观察自我存在的,在这种真如无我的情况之下,却仍然在这个三界中,一世一世地出生有情的五蕴身心,而去成就一切有情的果报,还是让法生生不息地运行;可是自心如来是永远不求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品施主他就是有智慧的布施者,有智慧的人布施行善,一向是拿自己如法所得的财物来布施。为了破除悭吝的烦恼,他将所喜爱的财物布施出去,有智慧的来通过布施,让受施者得到利益;同时也破除了自己的悭贪,不再被悭与贪所系缚,而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关于这个部分,我们要来为大家略说一下:菩萨是如何在思惟着这些事情,他布施的时候,应该怎么样来让自己得到解脱的功德受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就问他们说:“你们是因为什么缘故而堕入地狱受苦呢?”罪人回答:“我从前在人间时,空尽家产来救济贫穷,拯救拔济众生的苦厄,所以如今枉受重罪堕于太山地狱中。”菩萨又问他:“仁慈惠施的人遭获这样的殃报,那么接受布施的人也下堕地狱了吗?”天帝释回答:“接受惠施的人,命终之后都升天了。”菩萨回应他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者他就是施主,施主可略分为三品人,佛陀这样告诉我们这三品人的内容是什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陀说:【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着悭悋,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瞋碍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悋。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致物而用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就不会去想:没有东西可以布施,心里感到惭愧。所以这是中品施主的心态。中品施主他常常是会受到佛菩萨的怜悯的,因为中品施主他想当菩萨,他也相信业果,可是对于布施的果报的原理,知见上不太具足,所以在布施的过程里面,会夹杂一些过失以及烦恼,所以佛与菩萨遇见了中品施主,都会怜悯他们,然后给予教导开示。就好像波斯匿王的例子一样,佛陀也怜悯波斯匿王,他能够发心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就会这么怀疑:布施于塔像,这包括佛塔、菩萨塔、阿罗汉塔等等,乃至是贤圣的图像之前,由于没有人现前领受,所以得不到后世的福德,而有寿命、色力、安乐、辩才上的受用。但是世尊在这里开示说:这样子的怀疑是不正确的,因为布施时是信心具足的缘故,还是能感得前面所说至心施等五种的果报。就好像说,比丘在修集慈无量心的时候,因为都是用观想的,实际上没有众生领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往昔若有种种差别不同的布施,今世就在正报与依报上,分别感得差别不同的受用。若是往昔以香来布施给众生,今世所得的果报是善名远播;若是所布施的食物,使人在味觉上有着胜妙的感受,那么未来世就感得众生都乐意亲近这个人,或者只是听闻这个人的名字而已,也会生起敬爱之心;若是所施之物,使人在触觉上有胜妙的感受,未来就感得在所受用的衣服、睡卧床具等等而有殊胜的触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以见得我们今世所受用的财物,有一分或者是多分为王所有?譬如说:自古以来百姓都要向王纳粮或者是缴税,这一点肯定是大家都知道的,也是一般人所无法避免的;这个王,从小聚落的聚落主到一个区域的小王,乃至是到皇帝;而到了现代的时代,代表王的实质单位,就要改名叫作政府了。只是现在不纳粮都改叫作缴税,有缴所得税、房屋税、地价税、牌照税等等;乃至说最少的过路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法的第一种既然叫作法施,当然指的是布施法,世间法的布施部分,包括人天善法,这是使人可以再生而为人、天的法,还有一种是可以使人得以营生的种种世间的工艺技巧等等;进一步说,布施与人可以使其亲证解脱道、佛菩提道的种种的知见与义理,这个就是真正的佛法布施了。但不管是世间法或者是佛法的布施,必须要有一个原则,就是说,所说的法是要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世间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无畏施就是施与众生无畏,例如不侵犯众生、不杀害众生,不让众生对我们产生畏惧之心;无畏施能得未来世健康长寿果报,而且众生乐于亲近,因为能够布施无畏给众生的人,心必定是慈悲不起瞋的,等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故能施无畏。《优婆塞戒经》卷2〈自他庄严品第11〉: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本节主要从放生的观点来谈无畏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在这段中说——财施名为下施,法施名为上施,也就是法施远远殊胜于财施的意思。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开示:《金刚经》大家都会背,如果有人以一个四句偈为人解说,另外一个人是以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珠宝来布施,结果是用四句偈做法布施的人,福德远胜过无量财宝布施的人。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说,遍布一个银河系所有星球的珍宝来布施。谁能准备那么多的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众生遭遇困难或恐怖之事,我们帮助、救护他们远离恐怖困苦,就是无畏施,在下一节我们会详细说明。 (原标题:三施︰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有说:佛在一念之间,就可以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心所想。而且佛功德无远弗届,不断地来摄受一切的有情众生。因此佛又说:这样的供养雕像,当作是佛真正的在面前,这样就是供养三宝、供养诸佛;这样功德,跟来到我面前亲身供养功德都是一模一样、无有差别。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如果家里面可以摆放一尊、安置一尊佛像,这样来诚心供养,功德就跟罽夷罗夫妇是一样的。他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一天,他看到他去帮佣的那一户人家长者,到寺院去供养三宝的时候,他心里面不禁有了一些感触;后来回到家以后休息,他就开始感叹!这时候情绪一上来,就不禁落下泪来,刚好他太太的手就放在那里,一滴泪水就滴到了这手臂上,因此就把他太太惊醒了,结果太太就问他说:到底夫君你是发生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你这么难过呢?怎么好端端地就哭了起来呢?结果他就说:因为今天我看到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