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修定之法可分为动中修和静中修,所获得的定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让心定止于一处的能力,但由于定力获得的方式不同,也有了动中定力和静中定力的区别。在坐中所修的静中定,容易入门,也容易获得一些定境。但是,静中修得的定力,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不容易提起来。静中能够制心一处不散乱,到了动中却做不到,这样无法参禅,因为参禅要在动中参,在静中参禅很难开悟。 三摩地

2018-07-23

禅是禅那的简称,又译作静虑,从字面上理解,是在静中思虑的意思。这种思虑与定相应,它与人在散乱状态中随缘逐境去打妄想、做判断推理不同,所以也译作思维修,是一种修行,不是散乱的思维妄想。定,又译作三昧、三摩地、三摩提,指的是单纯的心定止于一境的状态。禅与定是有区别的,如果在定中同时有思维审虑的能力和作用在,叫作禅;如果在定中没有思维审虑的作用,心止 三摩地

2018-07-23

舍摩他----止----是說他使自心決定不移而能安止于所缘的一个境界,譬如安住于一个信念、一个观念,或一个境界而不动搖,这是止。但是一般所說的止,含义比較狹隘,是专讲打坐修定,缘于一境,心不散乱,这是一般所說的舍摩他。毘婆舍那---观(叫做观察)。观察是分別、了知、了別;不论是有語言文字相的了別,或是离語言文字相的了知,都是毘婆舍那---观。止与观二法,在 三摩地

2018-07-23

是心的决定性,这定包括两部分:其一是觉知心对于法决定不疑——心得决定,其二是觉知心降伏烦恼而能制心一处,住于一境之中而不动摇,这也叫作止;止,又名奢摩他。三摩提的另外一部分是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是作观——观行;这是要去观察诸法的本质,证实诸法的虚妄,或是证得诸法依如来藏心而不生不灭,确实已经心得决定而不疑惑了,这是依于观行 三摩地

2018-07-23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从佛法三藏教、通教来讲,菩萨依四念处观证得初禅,是贤位的菩萨,明心见性后得到大乘无生智称之为圣位的菩萨。但是在别教来讲这些修证全部都只在贤位而已,不算是圣人,修得初禅还只是在二住位而已。我们前面说过明心是进入第七住——位不退。但是有的时候修行上会有退失。譬如说今天事情多,心有点烦燥,不打坐啦,不看经啦,休闲一下,看看电视,贪求五欲境界, 三摩地

2018-07-23

而证得初禅的条件之一是需要除性障,性障也是一般所说的五盖,亦即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悔(掉举恶作)盖、疑盖。此中最主要的贪欲盖指的是欲界众生对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的贪爱,尤其是对男女欲的细滑触的贪着,这是初禅发起的最大障碍,因为不能离贪欲盖故、性障未除故。因此,人间的修行禅定者若对男女淫欲仍有贪着,还执着于男女间的淫欲之乐,则初禅便绝对 三摩地

2018-07-23

并且,这类人往往自认为掌握了很多佛法知识,易升起大慢心,而对佛法做种种自以为是的意识情解,生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和说法来,排斥真善知识的真悟见解,这是狂慧,不是如实的智慧。同时,由于他自认多闻,慢心很重,便难于反观和修除自己的种种贪嗔痴习气,不但修行难于进步,性障甚至会进一步加重,而且容易未悟言悟、未证言证,错讲佛法甚至谤法,自致大妄语业。因此, 三摩地

2018-07-23

类似的花果树种子如果不落地,则不可能有开花结果的一天;像一个人从来不曾听闻佛法,不知出离、不知出要,是不可能趣向解脱、涅槃道路的。因此信根之四预流支,首先要亲近善士听闻佛法,对佛法如理思惟后,产生了信心与出离的欲念,成了对佛、法、僧、戒四不坏净,依四圣谛与八正道,法随法行的完成解脱涅槃之道。如偈云:信地为根基四谛慧日照八道甘露水时时勤浇灌身心法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要能救护各种根器及层次的众生,必须要以无量的智慧安立众生于各种善净法中,因此必须要求佛智,以便能够配合大悲心来救护一切众生;而在这当中,菩萨仍然要配合正知见深入了知。因为我们从无始劫以来,轮转于五趣之中,因此生生世世互为父母眷属亲友,一切众生都曾经是我最亲近的人,我当然必须要让他们离开痛苦;而我们之所以能够有智慧而行菩萨道,都是因为一切众 三摩地

2018-07-23

另外,我们也要深观眷属跟环境的因缘,也是说要注意到我们的眷属的感受,及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的因缘。比如说,我们很精进的学佛,但是我们的同修或者是我们的长辈,因此而起了很大的烦恼,甚至于有更大的反应,例如以离婚、相逼等等,这时候我们还是要放慢脚步,不然的话,一定会造成对方更排斥佛法,不仅在这一世,即使到下一世,我们要度他们也会很困难。何况这些眷属,也是我们要广结善 三摩地

2018-07-23

初学的菩萨,也是修学十信位的菩萨们,这些菩萨们虽然修行信心满足一劫乃至一万劫,但是由于过去世以来有很多的重罪,以及许多的恶业来障碍他的缘故;这是第一种初学菩萨。第二种初学菩萨则是为魔邪所恼,是被为鬼神或天魔所扰乱,或者有邪道修行者来扰乱他的佛道修行。第三种初学菩萨的障碍,是被世间法上的种种俗务所缠缚住了,所以无法精进的修习佛菩提。第四种则是被种种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一节的题目是:精进与如来藏的关系,很多人可能初看这一题目,可能学得很不可理解,什么是如来藏?精进与如来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定要谈到如来藏?难道不谈如来藏不能够精进吗?亲证如来藏之后所行之精进为什么是大精进?如是等等之疑惑,我们将在这一节中有涉及到,现在先放下这些疑惑,先来简单回顾前面的内容。通过前面章节的解说,我们已经知道精进是十一善法善心所 三摩地

2018-07-23

在上一节中,说到阿罗汉与菩萨的重大的差异:阿罗汉所断的是一念无明,若是利根精进者,一生便可取证阿罗汉者而解脱生死,菩萨则不同,菩萨要在三大阿僧胝劫中努力摄受众生、护持正法,在度他的过程中而成,如此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双断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而成佛果。无论是修行的时劫,还是摄受众生、住持正法,阿罗汉皆无法与菩萨相比拟,菩萨三大无量数劫精勤地以正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时候,世尊看见了这种情景,在江边的一棵树下坐了下来,和诸大比丘及弟子们说:「你们全都看见这棵大木材在江心中间被江水激打得亦沉亦浮吗?」诸丘及们禀白说:「是的,全都看见了。」世尊又说:「假设这棵大木材不靠在这一边的堤岸,也不靠在对面的堤岸,又不在江心中间沉没,也不被水流冲到岸上,不被人们捞起来,也不被非人(注一)捞起来,又没有被江水激打在原地回 三摩地

2018-07-23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语译: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先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己。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违背这样的自我要求,这个人具备微妙智慧的因缘了,未来一定会证得微妙的智慧。这种心 三摩地

2018-07-23

〗讲解怎么样修精进行?前面修过布施、持戒以及修忍,接下来得要修精进度,才能进入十住位中的第四住位。精进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布施、持戒、无生忍这三度,都得要精进修行了,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随缘而修了。修精进行,是佛法上所讲的:要修学各种的善法行,无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种善行与善法,而且还要永远心不懈退呀!如果心懈怠了、退失了,那不叫精进。换句话说 三摩地

2018-07-23

当我们的心念除了自身的烦恼之外,其他的念头全部放在上面的时候,每一刹那我们都生活在三宝的加持之中!--这种状态久而久之,自身的烦恼心念会被放在上面的心念所转依,我们会渐渐清净、清明,身体和心念都会发生变化。这是超劫精进的诀窍!此外无他!这是无始无明转依一念无明的道理。当我们的心念更多的关注自身的无始无明时,证明我们在佛菩提道上已经在持续进步了 三摩地

2018-07-23

世界上有人很盲目啊,他说,不会啊,有的鬼神他知道说他以前以前怎么样怎么样;而我们在这里直接将这个说清楚,即使这只鬼知道,这还是以现在新的意识,来探索了知这个旧的意识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还是不同的意识啊!算是能知道以前怎么样怎么样的一切,那还是叫作是「故事」,那叫「过去」,那叫「传说」,那叫「假像」,那叫「生死」,那些故往的事情根本无济于事!那我 三摩地

2018-07-23

这只猕猴住在深山里,有一天它爬到树上采取野果,远远地看见有人坠落山谷底,好几天都在那里悲痛哀号乞求:救命啊!猕猴听到那个人的哀号声,难过地流下眼泪,心里想:我立下誓愿要成佛道,不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众生吗?今天如果不把这个人救出来,他肯定会穷尽力气而死掉!我应该想办法下去谷底把他背上来。于是猕猴进入了山谷底,背着那个人,然后抓住崖壁上的杂草慢慢地往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