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道故。 -----微信公众号《真如与佛性》2016-04-27(原标题:菩萨戒之八种殊胜)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 三摩地

2018-07-23

」九、诵持四弘誓愿(诵三遍,每遍地一拜,最后一遍起立)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十、诵持十无尽戒(诵三遍,每遍地一拜,最后一遍起立)弟子OOO,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故杀。弟子OOO,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偷盗。弟子OOO,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邪淫(出家菩萨言不淫)。弟子OOO,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妄语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有一个,是酒戒:卖酒、酿酒、开设酒厂、酒廊、酒店,都是遮重(悟后不肯善护密意,违背佛在定中或梦中的指示或告诫,也属于遮重)。这个遮重虽然无关心性缺陷与否,但不利于众生,也会对修行产生重大的遮障,所以佛特别指定这个不卖酒戒、不酗酒戒:不可贪杯、烂醉如泥,也不许制酒卖酒,否则是犯了遮戒中的重罪。这个饮酒本身与一个人的 三摩地

2018-07-23

五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受持的五种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经中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觝突畜生,十恶地狱。】(《普曜经》卷四)是在说明众生出生五道的因缘:持守五戒不违犯的,未来生到人道中;除了持五戒外,更加修十善,转生为欲界天人;如再修禅定,则生为色界、无色界天人;如果心性悭贪的堕落为饿鬼;愚痴无明重,常与 三摩地

2018-07-23

【关于戒体,大善知识开示:戒以何为体?以心为体!戒的目的是要戒心。意识与意根会导致我们的业种变化,导致世间和未来世五阴的变化。所以,一切的戒都是以意识、意根为体;因为戒所要戒止、遮止的是意识和意根的行为。意识和意根接受了戒法时有戒体存在了,意识和意根如果严重违犯了戒,那表示说意识和意根是不愿意接受那个戒,因为不愿意接受戒法所以戒体丧失了。意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因缘不具足者先自誓受戒以后,有因缘的话仍应要求受中品戒,那需要请已受戒的菩萨为我们传菩萨戒了。我们要用什么心态来看待受菩萨戒这件事情?有些人在听到了说学佛以后要受菩萨戒,他吓了一跳,想说:如果我受了菩萨戒以后,那岂不是被一条大绳子绑住了,从此我不得自在了嘛。所以他不想再学佛了。对于这样的一个心态,其实他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菩萨戒其实 三摩地

2018-07-23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7大眾受學品〉世尊为我们开示受菩萨戒的十无尽戒,也是摄律仪戒,受此戒者可以超越四魔,也可以超越三界之苦,四魔因此不能干扰,不能遮止我们修道,所以应当受。受菩萨三聚净戒以后,我们从此生或者说已在过去生受都一样,生生世世不会失去这个戒体,一直跟着我们到最后成佛为止。所以说菩萨戒有受戒而无舍戒,不像五戒、八关斋戒,也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一个人不幸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那么他再要回到人间的时候会很长,好不容易回到了人间,因为造作恶业的习气没有改变,所以又不小心造作了恶业,然后又下堕到三恶道去;这样来来回回,待在人间的时间其实很短,待在恶道的时间变成很长,这样来来回回也不晓得要经过多久,才会再接触到佛法。那么受菩萨戒是要避免菩萨下堕到三恶道去,能够生生世世都在人间修学佛法、弘扬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戒它有一个很殊胜的功能,是只要你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不违犯戒律,他可以一直保有菩萨的资格。譬如说一个人当学生,学生他只要遵守校规,考试都及格,那么他一定可以当学生一直到毕业为止。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保有菩萨的资格,然后只要他不犯戒,他一直可以走到成佛,也是菩萨道毕业了。我们可以对菩萨戒作这样一个认知,菩萨戒是菩萨修行的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在一般人的认知里面,是看到别人有苦难,然后自己能够无怨无悔的为对方付出而不求回报,这样的一个有慈悲心的人,通常被称为菩萨。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悲心只是菩萨所具备的条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萨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如果说有慈悲心的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二、是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以持戒为因,必定有未来世的可爱异熟果报;以犯戒为因,必定会有未来世的极不可爱异熟果报;如果深心信受佛法僧,能清净戒法,知道以持戒为根本而清净修行,可以在最后成佛果。深信因果,知道持戒的净因一定会有清净果。第三、如果能理解戒法的精神,知道戒相施设的目的,也知道持戒的结果,有这样的理解,也可以使得戒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如果有人想要布施时,或者在供养三宝时,或者坐禅时、修行种种善法时、读经时、供养父母时,都应该先对自己建立一个要约:‘这一些戒法上的善事,如果我不遵守实行,一定要处罚自己。’处罚自己的事情,诸位从小到现在都做过,往往有人说:我如果没有好好做某件事,处罚自己一顿饭不可以吃。或者处罚打自己几个巴掌,或者说狠狠地骂自己几句话。这个诸位都 三摩地

2018-07-23

应该知道,五戒中的杀戒,原则上是不应该杀一切众生,如《大宝积经》八十二卷《随伽长者会》,说到五戒文中说:不杀一切诸众生等。这是说在家菩萨爱了五戒,修习慈心不应该杀一切众生,但并不是凡杀了一个众生都是犯了杀的根本罪不可忏悔。《优婆塞五戒相经》说: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教语他人言:捉 三摩地

2018-07-23

问、自从受了本会的菩萨戒以后,末学一直有一些困扰:第一、每二个月要诵一次菩萨戒,末学在第一次诵戒时却忘了,成为违犯小戒;从此以后,常常为了恐怕忘记诵戒,心里很惶恐,不知该怎么办?第二、有人说:「菩萨戒应该每半个月诵一次,但我们二个月才诵一次,不如法。」学生因此觉得很惶恐,不知道我们这样是否真的不如法?是否违犯戒律了?末学是否应该考虑舍戒?第三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戒的意旨在于摄心,声闻戒则主要在于戒止身口之恶业,即使心动了,只要身口不做,不算犯戒。而菩萨戒祇要有犯戒之念即为犯戒,所以要受持以前,须先将戒条了解清楚。一旦持戒后须坚持到底。持戒而犯,不愿意舍戒者,最多不过下地狱受苦,受苦之后不久究竟解脱,亦比凡人众生好得太多。如果已见道者,可以在佛像前自誓受戒,不但今生受持,也尽未来际受持。总之持戒的目 三摩地

2018-07-23

今生已经明心见性获得了大乘心地戒,也获得了道共戒。并且因为已明心见性是菩萨僧的缘故,所以自誓受戒时不诵戒相、不取相戒;唯除菩萨律仪十重无尽戒。我们在此简单地拟出一则自誓受戒的方法,供已经见性的人自行增删使用:这自誓受戒的法不需要拣择时间、日期,但我们建议以白月,也是农历初一到十五的六斋日——初八、十四、十五三天最好。自誓受戒前应当先 三摩地

2018-07-23

墓园主人们问他说:「这是你尽心尽力地帮助大家所得到的宝物,为什么要把宝物归还给我们呢?」这位修道之士(即菩萨)说:「我看守的这些墓园是你们大家的土地,那些亡者是安葬在你们的土地上,所以从整体上严格的说来,这些财宝应该是属于你们所有的,因此应该归还你们。」墓园主人们都赞叹说:「您清净的德行真是太伟大了,自古以来的贤德之人又有哪个能胜过您呢!」于是便 三摩地

2018-07-23

」《大寶積經》卷104「云何名律?云何名波羅提木叉義?」佛言:「波羅提木叉者,名為知足,成威儀無所受畜;亦名淨命。………波羅提木叉者,離身口意不善邪業,律者入戒威儀、深經善義,遮受一切不淨之物及不淨因緣,亦遮四重、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悔過法眾多學法、七滅諍等。」《大般涅槃經》卷4「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 三摩地

2018-07-23

復有作無烟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穽殺、觸殺、毘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無烟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烟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