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因为我们在系念、在思惟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庄严、功德,这些都属于系念思惟念佛法门,这不叫妄想。我们引述玄装三藏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来说明。鸠摩罗什大师也曾翻译这部经,叫作《佛说阿弥陀经》。其实是同一部经,但是唐三藏所翻译的经典有个特色,他翻译经典时特别注重“信”与“达&rdqu 三摩地

2018-07-20

第二目念报身佛所谓念报身佛:佛的报身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每一随形好放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有八万四千种好,这种佛的身量非常广大,不是凡夫众生的心量可以测知;譬如,观想念佛的第八观---想象观,和第九观---偏一切色想: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庄严、无量无边;又譬如蚂蚁无法测知人的身量多大,我们体内的细菌无法知道人身的广大。同样的,对人而言,佛的 三摩地

2018-07-20

这时应当去体会自性弥陀,知道报身庄严入于心中并不是真实的佛,而起个疑念,开始了体究念佛的过程。我们知道佛的实际没有形像、身根、相貌、处所、方向,佛的本际即是真心、真如,念佛如能不以相念佛,就应尽量不以相念佛。若欲藉观想念佛法门修定,则另当别论。跟据《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卷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 三摩地

2018-07-20

在《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下有一段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譬如:有的人到道场去,赞助一百万,赞助一千万,然后心中常常记住这件事情;就希望每次去时,法师都要奉茶。不但要奉茶还要奉好茶。去了就希望法师请他坐,不但请坐,还要请上坐。这就是执著布施的福德,心中就取相分别,执著于这种人我 三摩地

2018-07-20

而这个体究的过程叫作“不暇方便、自得心开”,这种境界就叫作“香光庄严”。佛子因为这个缘故,就由空转入有。果地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如是空;佛性在一切相显现,一切相是有。然后继续去观察,发觉原来空能生一切的有,而这个有也终不离真如的空,所以他就住于空与有这两边,却又不被空与有两边所束缚,而能离于空与有的两边,自在的运作空与有的各种功 三摩地

2018-07-20

若得观想念佛三昧成就,便见阿弥陀佛报身庄严相好,具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乃至极乐世界之依报庄严。三、念法身佛: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忆佛念佛”无相念佛。若得无相念佛成功,因“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者,但发至诚心、深心、迥向发愿心,必可得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也。若未见性,但能善解方等经典之义趣,而于第一义,心不 三摩地

2018-07-20

若到此地位,随意得生诸佛三种净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若入佛位,自住常寂光净土,是唯心净土,真正的、究竟的净土,非如前三种净土是诸佛化现的化土。是故,禅定是方法,净土是结果。明乎此,即无需为禅与净土而互相争执。三宝在此世界修学禅定,是难行道,也是速成道。往生极乐世界是易行道,若具此无相念佛工夫者,欲往生极乐净土,一生即可成办;若以 三摩地

2018-07-20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由以上可知,大势至菩萨从过去恒河沙数劫以来,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之故,而一直以此法门修持至今,已是最后身菩萨,即将成佛了,仍以此法门自修及度众生,摄归净土。此念佛圆通章之不长,但自 三摩地

2018-07-20

行者修习此一念佛圆通法门而初步成功--即事一心的无相念佛,于将来舍弃报身时,欲往生极乐世界之实报庄严土或方便有余土,随意感应,必得往生(注一);唯除眷恋世间、不舍眷属财物事业,或未与诸佛别愿相应(注八)。若能具备善根福德资粮及方便善巧者,深入修习至理一心及更深境界,则欲往生诸佛净土亦可得生。若不欲生诸佛净土,亦可自住唯心净土。得事一心者--即无相念佛修 三摩地

2018-07-20

佛的报身则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乃是示现予居住在方便有余土及实报庄严土的声闻众及贤圣菩萨众等亲近修学的法相。法性身无形无相,一切众生不能得见,是故需要应化身和报身、方便度众。若论实际、法性身才是佛的真实身,离于一切“身、身施设、言语、文句、声音、形像、符号”,无可表示,唯一空性。无名可名,施设“佛”、“法身”、 三摩地

2018-07-20

以此辈人或见第一义(见自性空法性空)、或解第一义而不惧、或发成佛之心,所得果位在初地以上,并皆分证法身故,名实报庄严,此是上辈生想。非可谓极乐世界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各具九品往生也。注二、无生忍:分证解脱乃至究竟解脱皆是无生忍。注三、无学:有修有证谓之有学,或称学人。究竟解脱者于解脱道已经亲证并究竟了知,已无可学谓之无学。注四、念佛 三摩地

2018-07-20

而这个体究的过程叫作“不暇方便、自得心开”,这种境界就叫作“香光庄严”。佛子因为这个缘故,就由空转入有。果地无相念佛明白真如,真如是空;佛性在一切相显现,一切相是有。然后继续去观察,发觉原来空能生一切的有,而这个有也终不离真如的空,所以他就住于空与有这两边,却又不被空与有两边所束缚,而能离于空与有的两边,自在的运作空与有的各种功 admin

2018-07-20

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 admin

2018-07-20

那么信有极乐净土,要怎样才能往生呢?还要相信极乐世界真的是殊胜、清净、庄严。真的很容易就可以往生。因为弥陀的愿太大了,太慈悲了。相信这一点以外还要相信什么呢?3、信弥陀世尊寿命没有限量如果不相信祂寿命无量的人会说:「唉!我还要活三十年吧,三十年后我死了,弥陀世尊也不住世了,我还去做什么呢?」就不发愿往生了。所以必须相信弥陀世尊的寿命是无量的,叫做无 三摩地

2018-07-20

接下来我们就要相信确实是有极乐世界的存在,而且我们也要相信极乐世界的世界它是非常的庄严。就像说我们这个世界,因为并不是非常的殊胜,所以有人就很难想像净土五经里面所说的这些境界到底是不是真的。譬如说有人看到净土五经里面说:西方极乐世界常常三时会降下天花,然后遍满大地而且非常柔软,而且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自然这些天花又会消散掉,都不需要人工人力去打扫它 三摩地

2018-07-20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第十一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CBETA,T24,no.1488,p.1044,b26-29)。分别解释如下:非偷盗物。你所布施的财物,不是偷来的,不是抢劫得来的。若是偷了人家的钱财来救济贫穷,就是施物不净。身为菩萨,布施时应 三摩地

2018-07-20

接下来释迦族呢,就为净饭王的遗体穿上了各种庄严的衣饰,放入了国王才能够使用的大棺材当中,世尊与弟弟难陀抬着棺材的前端,而阿难与罗睺罗抬着棺材的后端,难陀此时就向佛说:佛啊!我想到过去父亲养育我的恩德,所以我一定要抬着父亲的棺材,然而您是三界的至尊,可以不用抬棺吧!世尊回答说:不!为了未来世不孝顺父母、不懂得报答父母的众生,所以现在我要亲自来抬此棺。 三摩地

2018-07-20

〗讲记:菩萨如果具足福庄严和慧庄严,在一切布施时都不会产生忧悔,当他看见种种恶事时也能堪忍,不会因为众生恶劣而后悔以前所做的种种布施。菩萨根本不计较众生会不会对他有所回报,因为在利乐众生时,菩萨自己的道业就成长了,所以他从来不计较众生有无回报。菩萨不作此想:我帮你开悟,你得要恭敬我、回报我。也没有起过一个念头:我帮你断了三缚结,证得声闻初果了,这是 三摩地

2018-07-20

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终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或致无常。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 admin

2018-07-20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第十一中做了明确说明,佛说: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净(CBETA,T24,no.1488,p.1044,b26-29)。分别解释如下:非偷盗物。你所布施的财物,不是偷来的,不是抢劫得来的。若是偷了人家的钱财来救济贫穷,就是施物不净。身为菩萨,布施时应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