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可是在佛门,有法师、居士们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当作空性心,以开悟圣者自称。譬如有法师在她的书上公开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以此来误导众生。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刚才不是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意识心不是变成不生不灭了吗?怎么现在又说意识是生灭的?这就需要加以说明,以免误会大矣!刚才是说,将生灭不已的意识心摄归于不生不灭的空性心,空性心可 | admin 2020-02-18 |
![]() |
佛已经开示: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六根、六尘、六识存在。既然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没有任何一法存在,当然是极寂静没有丛闹的境界;如果空性心的实际理地有任何一法存在,不论是五阴或者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那是愦闹不寂静的境界,不符合佛在四阿含开示的涅槃寂静的道理。因为这样的缘故,声闻透过佛语开示,以及缘觉观察蕴处界之外真实有一个本际存在——也 | admin 2020-02-18 |
![]() |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五阴十八界任何一法存在之极寂静的境界,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 | admin 2020-02-18 |
![]() |
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经文: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菩萨依所亲证的真心,及转依真心无智亦无得的体性来修行,心里不会有种种罣碍。因为没有罣碍的缘故,心里 | admin 2020-02-18 |
![]() |
证悟之后,我见断了,才开始修除我执与我所执著的烦恼,一步步向上地菩萨位前进,永不入无余涅槃,这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如果只是把我所(财、色、名、食、睡、权力、健康、长寿......)的烦恼断了,都不贪著了,也只是外道法中的圣人,如同外教的德蕾沙修女一般,只是断我所烦恼而已,我见烦恼还是没有断,不但证不了初果,尚且不是二乘菩提道中的凡夫,只是一般的无明烦恼外 | admin 2020-02-18 |
![]() |
当意根开始作主之后,却又把阿赖耶识据为己有,而说阿赖耶识的所有功德性都是意根祂自己的功德性,这就是唯识学中所说的意根恒内执阿赖耶识为我。这一句话,还没有破参的人就一定听不懂,只懂得字面上的意思,不懂真正的意思,但是破参的人一听就懂了。其实意根是附属于阿赖耶识的,只是因为阿赖耶识从来都不作主,祂就像西蜀后主阿斗一样,意根就像诸葛亮,八识心王都是意根在 | admin 2020-02-18 |
![]() |
真如无为是依附于阿赖耶识而说有一个真如无为,不能离开阿赖耶识而说有真如无为。虚空无为也是一样,这个真心的体性犹如虚空,非形非色,这就是虚空无为。一般人常常会误会虚空无为,说是因为虚空中没有任何一法,不起作用,所以是无为,这是误会了虚空无为。真正虚空无为所指的是这个阿赖耶识如来藏祂的体性犹如虚空,无形无色。那不动无为又是什么呢?不动无为是在讲禅定中第 | admin 2020-02-18 |
![]() |
同样的,你也可以问他:有没有在遍一切界里面相应?在六根界有没有相应?在六尘界里面有没有相应?在六识界里面有没有相应?如果没有,那就不是真正的开悟了,不是真正地亲证到真如。如果你有道种智以后,就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去勘验对方是不是真正的开悟。你不必自己去勘验,只要告诉他那些道理,让他自己去勘验自己有没有开悟,这样就不会伤了和气。可是另外的五别境心所有法: | admin 2020-02-18 |
![]() |
】(《大乘起信论》卷1)若离妄念这个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如果能够理性的信受一切众生果报,皆是由众生的自心如来藏所出生、所建立、所长养,众生一向都是住于其自心如来藏中,从未离开过,而如来藏真实如如,不对六尘见闻觉知,不在六尘中生起妄想、妄念,不觉知自我;六识心及意根末那识因为无明,才会对五蕴以及六尘境界生起妄想分别,对五蕴生起颠倒想,而误计为真实我与我 | admin 2020-02-18 |
![]() |
也就是说,赖耶缘起就是一切法的缘起,离开阿赖耶识就不可能有一切法的缘起缘灭,所以一切世间法的缘起缘灭,包括一切有情蕴处界的缘起缘灭,都是以阿赖耶识为因,乃至佛法解脱道中所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正理,以及佛菩提道的实相般若与一切种智,都依阿赖耶识而起,这就是赖耶缘起。因为阿赖耶识集藏了八识心王一切种子,也就是一切的功能差别,并且无始劫来恒不断灭地集藏有情 | admin 2020-02-18 |
![]() |
这些话听起来好像前后逻辑不通,但其实一点儿都没错,事实上就是这个样子,法界的真相也是这样;可是这其中的密意你不知道,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开悟找到如来藏,无法知道祂真正运作的原理;但是,真心如来藏就是这么奇怪,这就是祂的清净性;祂有这种清净性:不贪、不厌、不瞋、不爱,所以祂是本来,是自性,也是清净。最后再来说阿赖耶识的涅槃性,何谓涅槃性呢?涅者不来,盘者 | admin 2020-02-18 |
![]() |
中阴身的意识不像这一个有情上一世的意识那么灵光,因为中阴身是一些微细的物质;中阴身的大脑,不如有情上一世的大脑是由粗重而完整的物质所构成,因此藉由中阴身所现起的意识,功能就不如有情上一世的意识,而是纯粹依靠着习气去运作,结果因为无明而导致贪或瞋,就入胎去受生,开始下一世的六道轮回生死了。除了过去世已经开悟的菩萨之外,一般人大部分是起贪而入胎的,他们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说,早上起来你在煮开水;开水还没煮完,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这一通电话很重要,你必须赶快出门去处理。结果因为这件事情太重要了,所以你就忘了你在瓦斯炉上还在煮开水。等到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想起:早上还在煮开水,我瓦斯还没关啊!这时候你就要开始评估了:到底去关瓦斯重要呢,还是我去处理这个事情重要?你如果认为说煮开水重要,必须要赶快关掉,瓦斯要关掉,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说,晚上在睡觉的时候,你家附近有火灾,这时候你在睡觉,但是你为什么会听到那个消防车叮叮咚咚这样开过你家,你因为那个叮叮咚咚的声音而醒过来?但是你想想看,事实上你在睡觉,你的前五识还有意识事实上祂是处于没有现行,也就是说祂并没有起来分别外面,为什么你会突然间听到,知道说有这个声音?是因为意根祂从来都不睡觉,不管你醒着也好,醒着祂也不睡觉;你在睡觉 | admin 2020-02-18 |
![]() |
对于正在探究生命实相、欲求开悟明心的菩萨来说,见分就是见分,没有相分;对已明心的菩萨而言,明心时所找到的第八识如来藏,是离见闻觉知的,从来都不了别六尘;因此对还没有开悟的人而言,应该为他们说如来藏没有见分,说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然而,如来藏真的没有见分吗?如来藏假使真的没有见分,也就是说如来藏如果真的没有了知的功能,那又怎能叫作识呢?又怎能叫作第八识 | admin 2020-02-18 |
![]() |
若是入灭尽定,只是身口意行断灭了,可是不弃舍寿命,也不离开色身的温暖,所以五色根都不毁坏,色身与命根仍然互相摄属,这就是命终与进入灭尽定中的差别不同之相。如何是真识?是说这个真识,使诸阿罗汉入涅槃后,不堕于断灭空;入涅槃后,不堕于断灭空,故说是真识。真识就是入胎识,就是部派佛教的声闻人根据臆测而说的本识、不可说我、有分识、穷生死蕴,一法多名。由于有 | admin 2020-02-18 |
![]() |
在这部经文中,佛陀一再地反问:色是自心如来本识吗?受、想、行、识是自心如来本识吗?色阴中有某一个色法是本识如来吗?受、想、行、识中有某一个受,乃至于某一个识,是自心如来吗?色阴与自心如来有异吗?色阴等于自心如来吗?受、想、行、识与自心如来有异吗?受、想、行、识就是自心如来吗?若想要寻找自心如来,可以离色阴而寻找吗?若想要寻找自心如来,可以离受、想、 | admin 2020-02-18 |
![]() |
一开始我们要简单说明我与无我的基本概念。一般人所说之我,通常是以意识觉知心为主,因为意识觉知心是因缘所生法、是生灭性的,因此称为假我,意识心祂也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也称为无我性的;佛法中的真我就是如来藏心,因为如来藏不生不灭,所以称为真实我,如来藏离见闻觉知,祂又离一切三界有为法之贪厌,也不觉知自我,因为有这样的体性,所以祂也是无我性的。也就是 | admin 2020-02-18 |
![]() |
在《楞严经》,世尊开示了五阴的本质其实都只是妄想,说色阴是起于错认色法实有、器世间真实的坚固妄想;受阴起于能知能见的觉知心,都是与四大相织妄成的虚明妄想;想阴起于如来藏自身虽然对六尘不知不觉,但是如来藏的见分----佛性----能了知觉知心的心想,能与觉知心互相融通的融通妄想;行阴存在的根源是基于对于行阴本质无所了知,没有智慧来觉察出生的因由,这种爱着行阴 | admin 2020-02-18 |
![]() |
(《中阿含经》卷5)这段经文,佛陀开示:从眼识到意识六识,都是根与尘相触的因缘才能出生,都是因缘所生法。因为是声闻菩提能否断我见极重要的知见,所以佛陀是重复强调说【我亦如是说:识因缘故起。我说: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只要生起的缘不具足,识阴所摄的六识就都无法生起了,从眼识到意识都如此,所以不可主张意识是不生灭的心。我们再看,南传《相应部93经》这样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