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正如佛在《大乘入楞伽经》卷5的开示:【复次大慧!善不善者,所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藏识、意及意识,并五识身。】佛开示一心有八个识,那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第八识如来藏。其中眼识能分别色尘的青黄赤白,耳识能分别声尘的声音,鼻识能分别香尘的香臭,舌识能分别味尘的酸甜苦辣等,身识能分别触尘的温凉冷热等,意识能够很详细地分别法 | admin 2020-02-19 |
![]() |
于是就让他升为大臣,身为国王的大臣,家中又富有,所以从此之后,他们家就成为王舍城中的一个大姓,常常供养佛陀及圣弟子们,常常作布施的事业,佛陀也为他们说法、心开意解,后来也成就了初果须陀洹。各位说看看,那么受持八关戒斋,到底它的利益是大还是小?是只有未来的利益吗?不止,现世也会得到利益,所以向来佛门当中受持八关戒斋,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欢喜庆幸的事情。阿 | admin 2020-02-19 |
![]() |
但其实还是可以舍掉的,佛就是这么样地慈悲救护众生,开出种种方便让外道信众可以离开恶戒。佛说有四种时节因缘可以舍离这一类的恶戒:第一、得二根的时候。也就是说,如果以现代医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基因突变,本来是个男人突然多了女性的性器官,变成亦男亦女,这时候恶戒就不存在了。不但是恶戒如此,声闻戒也是一样,如果突然间身体变化而得二根,声闻戒就在当时失去了,就不 | admin 2020-02-19 |
![]() |
如果寄托者来取回的时候,主动开口要以其中的部分来抵偿,那就可以接受,但是被寄财物者不可以开口要求抵偿,这才是菩萨应有的律仪;因为寄托财物者可能另有急用,如果把它抵偿了,可能他无法达到目的,使他原本完整的偿债计划不能实现,甚至于可能产生害命的一个结果,也许他是要累积为某人手术救命的费用,免得被人逼债而无法积存下来。也不可以谩,比如说:你根本没有寄托我 | admin 2020-02-19 |
![]() |
因此,菩萨在一开始持戒的时候,便已经有大福德了;这个福德也是在佛菩提道上的一种重要资粮。因此,菩萨如果能够清净持戒,便可以庄严菩提。我们先来看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则名为庄严菩提。】从这里面的开示,我们来逐一探讨:在受戒之后,去修学种种的善法,他获得的果报是会有明显的不同。首先修 | admin 2020-02-19 |
![]() |
世尊又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就会有五种善法围绕着我们。佛陀说:【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 | admin 2020-02-19 |
![]() |
为什么题目会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得解脱,……乃至我 | admin 2020-02-19 |
![]() |
经过一天一夜后到隔天的清晨,受持八关斋戒圆满之后,这四个神王才开始互相交谈,并前往面见摩竭王,于是摩竭王就问说:你们是谁呢?一人回答说:我是天王。一人回答说:我是海龙王。一人说:我是金翅鸟王。另一人说:我是人中国王。四人各自介绍完毕后向摩竭王说明,他们前来摩竭王的后园是为了受持八关斋戒,这时四位神王也才知道,原来彼此都是为了持八关斋戒而来到摩竭王的 | admin 2020-02-19 |
![]() |
】佛在经中为我们开示:八关斋戒的内容就是受持了以下这八个法。第一个就是不杀生、第二个是不偷盗、第三是不淫、第四是不妄语、第五是不饮酒、第六是不过时食,也就是过午不食、第七是不处高广之床,这里的高广之床,是指古时候国王等人他们所坐卧的,用来接见宾客或臣下,以显示他们的尊贵,这类离地很高又很大的床座、第八是远离作倡伎乐香华涂身,这是说受持八关斋戒,当天 | admin 2020-02-19 |
![]() |
那离开了这五种布施,假如说不受五戒的话,是不可能获得这个解脱道初果的须陀洹果。也就是说,想要修学解脱道的根本,第一个就是一定要先持五戒,一定要对众生持这五种无畏施的;乃至于说,如果没有这五种无畏施,也就是说不持这五戒的话,你想要证得佛菩提道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实这五戒为什么说有无量无边的福德,因为它有功德,所以才会有无量无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从七住位开始,就说见到真佛,也就是说见到法身、第八识、如来藏、异熟识,祂是有种种的异名;成佛之时是究竟证知其性用,所以称为得一切种智。而在七住位之前,或听闻、相信有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或者是也开始在寻寻觅觅,然而都没有真正地见到。而从因地,在外门修学对三宝的净信开始,就已经要开始或多或少地熏习,乃至是修学六度之法,所以其实六度万行都是见佛的因;只 | admin 2020-02-19 |
![]() |
真正开悟了以后,应当勇猛地断除对色、声、香、味、触五欲之贪爱与希求,以及对五阴自我之贪爱与执著,始能降伏我执习气烦恼而薄贪瞋痴,成为二果人及九住、十住菩萨。如何能趣向成佛之道修学呢?若能持守清戒不违犯,并且精进无放逸力地向学正道,才能趣向成圣弟子。而向学正道又须持守清戒,须靠不违犯戒才能前行。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戒又叫作导引的基础,戒法又名平地,戒是 | admin 2020-02-19 |
![]() |
】(本缘部《生经》卷四)本缘部是四阿含中承认为佛所说的正法,而本缘部的《生经》中已如此开示,由此可知行施与持戒的重要性了!假使能真实修集舍心,布施众生而不断绝,贪心自然渐渐除灭;如是之人,方能侍师而不怀恶心、而不欲其师亡。若能舍离名闻、利养、眷属、权利之贪,心地自然清净;若虽有贪而能持戒不犯,自然愿意客观的听闻或阅读真善知识的说法或著述,不再盲目的 | admin 2020-02-19 |
![]() |
以下我们就这则故事内容,开始为大家说明。这一则故事是在述说:大乘菩萨童女迦叶度化了外道弊宿,这样的一个过程。时间发生在佛陀入涅槃还没有很久的年代,当时迦萨罗国波斯匿王,他把斯波酰村封给了婆罗门弊宿。那有一次大乘菩萨童女迦叶跟五百比丘游行弘化到了这个村庄,村人们很早以前就听说大乘童女迦叶广学多闻、辩才无碍,所以大家就一起要前去请法;弊宿外道这个 | admin 2020-02-19 |
![]() |
佛说这个小沙弥偷盗了僧团中的两块黑糖饼,偷偷的夹在自己的腋下,就因为这个罪业,他后来生到地狱中,已经在地狱中受了无量的罪报了,离开了地狱后,现在是承受着剩余的罪报,就像你刚才看到的那个样子。最后佛告诫大众:诸比丘啊!如同大目犍连所见,真实不虚,你们应该好好的受持这个道理。那为什么偷盗现前僧物的罪业会如此的重呢?主要是因为那些财物是属于十方三宝的财物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寻觅世间一切的学问法门,都无法解开对生命的疑惑,无法解脱生死,想要成就无量的善法却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值遇佛法之后,总算能够亲证生命实相,亲见无我空性,一切善法才能够得以实行亲证。受持三归依之后,并发起四宏誓愿,这是发世俗菩提心,因为初步的理解到,在佛门之中的菩萨修行,心中时时刻刻常生大乘善信,虽然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而诸佛是已成之佛,勇猛的发菩提 | admin 2020-02-19 |
![]() |
“菩萨如果要供养三宝应该注意哪些事?”佛开示如下:“善男子,如来就是一切法藏。”只有如来才能将最究竟、最了义、最胜妙的法告诉大众,一切天、人、阿罗汉、辟支佛都做不到;而菩萨都要随从如来的教导,所以没有人可以与佛相提并论。因此,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如来灭身以后的舍利,也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如来的塔庙。由佛的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不可能离开清净法身如来藏,而说有报身或是应化身的。 佛世尊既然有正遍知的法号,对于世间以及出世间的万法,当然都能够正确而又普遍的了知,所以才又称为“法王”。因此,“法王”这个称号是不能乱用的。例如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二) 就连七佛之师的文 | admin 2020-02-19 |
![]() |
所谓的“法宝”,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世尊开示说,法宝有三个层次: 第一法宝,指的仍是一切众生都有、与佛无差无别、自性本来清净、无生无灭的如来藏,又称为是摩诃般若解脱法身。 第二法宝,则是所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戒定慧诸妙功德。因为修学这些法,就可以证得第一法宝清净法身,所以才被称为第二法宝。 第三法宝才是指诸佛菩萨所开 | admin 2020-02-19 |
![]() |
世尊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有开示说,僧宝也有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第一义僧,指的还是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如来藏祂无形无色,不可睹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也无能烧害,不可思议,唯证乃知;祂才是一切众生最好的福田,祂从来无受无取,具有无量诸功德法,常不变易,所以名为第一义僧。 第二种僧宝,指的是已经实际证果的圣僧,包括所谓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