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有时候你不愿意碰到的人他每天会出现,你又躲闪不掉,你不论是如何压抑自己的情绪,可是你看到他,心里面就产生厌恶、或是沮丧、或是失望。这些焦躁等等的心情,这些失落的心情会不断的产生,会让我们处在不喜欢的境界相里面,这就是怨憎会苦。你愈不想要遇到的人,愈不想要遇到的事物,愈想要躲避的境界,愈会出现,所以这种苦是免不了的。五阴,就是这个身心的觉受,是不断在 | 三摩地 2018-07-20 |
![]() |
7、问、还是做功夫重要,忆佛可以欢喜地忆,也可以悲切地忆,或定定的呆呆的没有情绪色彩的忆念,这对功夫的提高有无影响呢?答:无论欢喜、悲切,或定定呆呆的,都是与意识心相应的法尘境界,都是有相的境界。修持无相忆佛的人,不要着在这些相上面去忆佛。忆佛的功夫越单纯越好,也应该是在正念分明的状态下忆佛──无相念佛──功夫才容易增长。8、正觉同修会诸位师兄好: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正式拜愿时,维那沉稳缓慢悲柔的嗓音一起腔,又引发了我的情绪,莫名的悲从中来,眼泪夺眶而出,咽喉鼻道梗塞,全身抽搐,忍住尽量不哭出声;等到大殿里灯光全暗,又听到监香老师要我们大声哭出来,把末那识的染污种子显发、转化,才开始不顾一切地放声大哭。顿时哭泣声此起彼落的,护三菩萨不时一一递上面纸,让我们拭泪、擤鼻,又收走污秽的面纸。记得在登坛受三坛大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禅三前勉强请了三天假,一方面纾缓工作压力,一方面调整紧张的情绪,好放松心情参禅。十二月八日适逢张老师南下授课,鼓起勇气登记小参,告之近况,蒙老师关照,安慰著说:“既然这样,没关系;剩下来的几天,每天一次在自家佛堂里诚心的佛前供果,禅三时老师也会在场。”当时听了,宽心不少。事后想想:老师说这些话,应该有她的用意,但当时体会不出。禅三报到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自己内心的压力,在白天则用工作及做义工来让自己忘却,可是到了晚上睡觉后(以前是倒头即睡著,少梦),种子现行而常常让自己因未破参而压抑的悲伤情绪影响,难过而哭醒;又怕吵到同修而再次压抑情绪下来。再加上婆婆往生示现(虽了知是必然过程,但仍未曾现观),经上课时与陆老师小参报告上述二件事的状况,老师要我用这二件事来做观行,因它是让我难以跳脱的重要问题之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一人出门在外,有时碰到棘手的事,也只能忍住心中澎湃的情绪;为修习了义,任何事都不遑多想。佛法浩若烟海,如今刚起步,家人问起,何时返乡?我想:此日遥遥无定期呀!解三回来,忆及禅三中的种种,感恩再感恩;导师智慧深利,说法朴实不浮夸;证量高,能说、能写又能教;跟著参禅,一确立知见,妄心的体性、真心的体性分清楚,不开悟也难。若在其他道场,知见总是在常见与断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导师令众生无畏的神态,稍稍平息了我忐忑不安的情绪,但不知怎地,把知见陈述得零零落落,几致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我心里想著:“阿弥陀佛!还好旁边那位监香老师是陆老师;如果换成我们张老师的话,肯定自己会被张老师一掌劈死!”导师慈悲的为整理了许多知见,让得以贯通明白,并让明晨再来报告。晚上斋堂用斋的时候,导师无有厌烦的在为我们说法,我目不转睛的听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剩下的一家三口,为了避免谈论家姊时又触动情绪,相聚时就一起大声的唱诵阿弥陀佛佛号,专注摄心念佛,并将功德回向家姊俐廷师姊,愿她能往生极乐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对一家人而言,俐廷师姊始终不曾离去,妈妈总是说:“看到俐廷的照片,就是一个阿弥陀佛的净念;须谨记生死的无常,随时提醒自己勇猛精进。”想到她虽受病苦,却勇敢承担,深信因缘果报,未曾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灵源禅师于是便放下急躁的情绪,静心用功参究。一日,他发现与自己邻案的那位僧人正在读《曹洞广录》,于是他便跟着偷偷地观看,至“药山采薪归,有僧问:‘甚么处来?’山曰:‘讨(伐)柴来。’僧指腰下刀曰:‘鸣剥剥,是个甚么?’山拔刀作斫势。”--这一公案时,本才禅师忽然大悟。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掴了邻僧一掌,然后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乱心全入静心中”,是要我们不要在闹情绪的时候决定事情,不要囿限于自己的成见,要用自己的本心,那个光明的心镜照出一个本来面目。》(台视文化公司《禅诗偈语》页54~55)平实云:星云法师其实根本就不懂佛法,基本佛法都误解了,如何能说禅、讲禅?竟也写作禅书,出版《迷悟之间、禅诗偈语》等书,为世人讲禅。然而书写得越多,禅讲得越多,便越败露自己悟错之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胡无情绪耶。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吾师今归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宝林寺焉。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纳之客拥塞于门。四部之宾围绕其座。时宣秘偈或举契经。一切普熏咸闻象藏。一时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径途尽归圆极。所以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矣。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思布露而奉迎。欲归依而适愿 | 三摩地 2018-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