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想要利乐一切众生,就必须具足不同根性众生的摄受能力,所以菩萨必须修证二乘菩提的解脱道,才能利乐求出生死的自了汉;也必须修证大乘菩提的成佛之道,才能利乐菩萨根性的有情,所以大乘佛法的内涵是极为广泛的。因此大乘佛法必然就包括了二乘菩提,也包括了法界实相的修证,以及实相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修证。正因为有一切种子的修证,所以大乘佛法的修行,可以使人成就究竟的 | admin 2020-02-20 |
![]() |
《华严经》乃是具足宣说如来藏之因地与果地,兼摄三乘解脱果,显示藏识法界之无尽缘起,以及菩萨五十二阶位之修证,宣示果地究竟成佛之佛菩提果圆满功德,三身应化,四土圆成;所以说《华严经》具足显示了成佛之道,是佛教中一切行者所应当知解及修证者。第二时是阿含时。世尊于二十一日宣说华严之后,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从这时候开始,以十二年的时间,说三藏教四阿含诸经。所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如果主张意识是常住法、是一切法的根源,显然是未断我见,还落在五阴里,连解脱道都尚未入道,遑论成佛之道。接着我们来探讨什么是观想?观想是说,将眼睛闭起来集中注意力,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影像;也就是说,观想只是脑海里的假想,只是内相分。观想纯粹是想象,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法。例如把眼睛闭起来,观想中了头彩一千万元,许多钞票从天而降、飘落到身上,满心欢喜 | admin 2020-02-20 |
![]() |
也就是说,二乘法其实是从佛法中方便分析而出,用来度化畏惧生死的人,使他们能够现生实证无余涅槃,并且能够不畏生死,回小向大,修学大乘成佛之道;所以说,二乘法本来就是佛菩提的局部内涵,不是究竟法。譬如《法华经》中说:唯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因此,第一义悉檀唯有在大乘法中才有,二乘法中则无。近年来有些法师居士,崇尚二乘法,服膺应成派的中观思想,排斥大乘唯识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其实所谓的宗教,就是在指佛法真正的一个体系,也就是成佛之道;所以其实宗教两个字,已经概括了成佛之道所有的一切义理,全部都含摄于宗教两个字。因为宗就是佛心,佛所开示的所有的一切教说,全部都是以这个心宗为主;以这个心宗,所以才会有佛出世于人间,而开示了这么多的经教,才会有这些经教流传于人间,让众生依止的这些经教修学往成佛之道迈进,这个就是宗教的真 | admin 2020-02-20 |
![]() |
那你如果能够依止着这样子的佛心佛宗往前走的话,就能够到达佛所说的修学佛法的道路,所以这个就叫作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须以心为宗,所以这边才会说宗以明趣,也就是说以这个宗明白你的趣向。趣不明则失其所归,这个就是我们刚刚所举的例子,你如果你趣向不明确的话,就会失其你所要依止、所要归止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这个方向所指的是颠倒的一个方向,不但不明白,而 | admin 2020-02-20 |
![]() |
就是说,佛所开示给我们成佛之道,佛所开示给我们解脱诸法的教说,是记录在什么地方呢?记录在三藏十二部经里面,那三藏十二部经里面所说的就是宗教。这个宗教是以什么为主呢?宗其实就是在指心,教就是在指佛所说的教说。所以,佛语心为宗,也就是说佛所说的这些教理、佛所说的教示,就是以心为宗。什么叫作以心为宗呢?也就是说,必须要依止着这个心为宗谛。依止着这个心,哪 | admin 2020-02-20 |
![]() |
《楞严经》可以说是在三乘佛法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经典,因为《楞严经》当中不但详细演绎了真心与佛性的体性,也解说五阴区宇的内涵,并且细说了五阴习气种子断尽时的境界相,以及五十种魔扰与邪见的内容,并且把宇宙的起源以及成佛之道的次第作了完整的说明。我们可以说:除了《楞严经》之外,找不到其他的经典能够把成佛之道的内涵说得如此完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楞严经》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深信三世因果、六道轮迴的真实性,因此而自然愿意放弃投机、短视、追求物欲满足的人生观,开始进入初住位修学六波罗蜜,而追求成佛之道的福德以及智慧。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117集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正元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而这成佛的正理就是佛菩提道,也就是大乘佛法的义理,也是修学唯一佛乘的正法;这当中包含了实相般若智慧,及如来藏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这就是佛世尊在第二转法轮及第三转法轮所教授的成佛之道。所以,成佛之道,必须具足解脱道与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并不是单修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解脱道,就可以说为成佛之道。自古以来,有许多人误会佛法,总以为只要不停地打坐, | admin 2020-02-20 |
![]() |
所以来正觉学正法的第一步,就是先学无相念佛,有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就这样安稳地往成佛之道迈进。接着说修除性障。什么是性障呢?就是五盖----贪欲、瞋恚、掉悔、睡眠以及疑盖。贪欲盖是说对五欲----财色名食睡的贪爱;瞋恚盖是说脾气很大,动不动就发怒骂人;掉悔盖,掉是说心高举、散乱,喜欢攀缘,悔是说后悔、悔恨,其实悔反而多了一个障碍,所谓悔箭入心, | admin 2020-02-19 |
![]() |
因为成佛之道是一切有情迟早都要走的路,这一世不走,下一世也得要走,晚走不如早走好!所以菩萨们应该要及早舍弃世间乐,赶快来修证真实的出世间乐。假使有人心里想说:修学声闻解脱道,什么快乐都得舍弃,活着实在是没有意思。我希望有世间乐、也有出世间乐,那该怎么办呢?那就请您来修菩萨道吧!当个菩萨就可以具足这两种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声闻人只能日中一食:早上 | admin 2020-02-19 |
![]() |
真实的佛法不是讲神通,不是讲一天到晚指点迷津,也不是讲感应,其实它是很平实的,就是要让我们解脱于烦恼,并且将来让我们开悟明心用的〔编案:也函盖了菩萨五十二位阶的成佛之道的修行〕。如果您能够信受这一点,也就可以说您有趋向于菩萨的忍陀罗尼了。 ------------------------------1《瑜伽师地论》卷45〈菩提分品第17〉:云何菩萨妙陀罗尼?当知如是妙陀罗尼,略 | admin 2020-02-19 |
![]() |
就是说我们学佛到底应该要怎么做?而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行我们的成佛之道?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议题!在探讨这个议题之前,我们先引一段佛在经典的圣教开示来告诉我们,我们学佛应该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去做我们应该行的菩萨道,而完成了成佛之道,完成了整个佛对我们开示,甚至吻合了法界实相的事实,而成就究竟的佛果,我们来念一下这个经文—&md | admin 2020-02-19 |
![]() |
’也就是说,自己往昔无量劫以前所培植的种种福德,不是在求生死有为的福业,而是求证三乘菩提;因为二乘菩提可以让人断除分段生死解脱于三界,佛菩提乃是成佛之道,可以摄受无量无边众生,然后以此度众的功德,回向于无上正等正觉,未来穷尽三大无量数劫后,可以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如果能够这样作,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这样作,而是求生死有为福业,于漫漫生死长 | admin 2020-02-19 |
![]() |
所以庄严佛土非常重要,必须既庄严自己的佛土,也要庄严所度众生的佛土,这是成佛之道所必须的。然而成佛的目的,还是为了救度众生,否则历经三大阿僧祇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千辛万苦的修行,结果成佛了却不度众生,那对众生有什么利益!明白了成佛与度众生间的关系之后,也就能了解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二十余年来,不畏辛劳、不计毁誉、不惧生死努力弘扬释迦世尊正法的原因,正 | admin 2020-02-19 |
![]() |
今天自己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出家成佛,而成佛时的三十二大人相是佛佛相同的,那为什么要去执著现在谁的福德多,谁的福德少呢!因此四神王就生起了这种对于成佛之道的正知见,知道了应该追求成佛之道的智慧,并离开对于福德的执著这样的辨析能力。在这竿影见佛法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受持八关斋戒应该发起正愿的重要性,如果不懂得发起正愿而受持了八关斋戒,那就有 | admin 2020-02-19 |
![]() |
我们为什么要修十善业道呢?那是因为菩萨在漫长的修道成佛当中,必须要有许多善缘的帮助,才能减少修道过程中的障碍,也才能使得我们的成佛之道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每一位菩萨都应该要勤修十善业道,以迅速的增长和累积自己的福德资粮,以作为进修佛道的基础。......什么叫做十善业道呢?所谓十善业道,就是十恶业道的相反。首先说身有三道,身的三道就是杀生、偷盗、邪淫( | admin 2020-02-19 |
![]() |
今天自己受持八关斋戒的目的就是将来能够出家成佛,而成佛时的三十二大人相是佛佛相同的,那为什么要去执着现在谁的福德多,谁的福德少呢!因此四神王就生起了这种对于成佛之道的正知见,知道了应该追求成佛之道的智慧,并离开对于福德的执着这样的辨析能力。在这竿影见佛法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受持八关斋戒应该发起正愿的重要性,如果不懂得发起正愿而受持了八关斋戒,那就有 | admin 2020-02-19 |
![]() |
】对于受持八关斋戒的人,佛说应该他要发起这样的誓愿:我今天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回向不要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中,也不要出生到无法听闻佛法的八难之处,也不要出生到佛法的边境,也不要出生到罗刹国等凶弊之处;更不要追随奉事教导错误佛法知见的恶知识,出生我们的父母他们能够专注而闻熏到正确的佛法,不要熏习到种种不正的佛法知见;希望我将来能够出生在听 | admin 2020-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