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是时,如来即听作沙门,受具足。有一异比丘白世尊言:「云何为此岸?云何为彼岸?云何为中没?云何在岸上?云何不为人所捉?云何不为非人所捉?云何不为水所回转?云何不?」佛告比丘曰:「此岸者,身也。彼岸者,身灭耶。中没者,欲爱耶。在岸上者,五欲也。为人所捉者,如有族姓子,发此誓愿:『持此功德福佑,作大国王、若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如有比丘,有此誓愿:『 三摩地

2018-07-23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经》语译: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就先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己。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违背这样的自我要求,这个人就具备微妙智慧的因缘了,未来一定会证得微妙的智慧。这种心 三摩地

2018-07-23

〗讲解怎么样修精进行?前面修过布施、持以及修忍,接下来就得要修精进度,才能进入十住位中的第四住位。精进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布施、持、无生忍这三度,都得要精进修行了,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随缘而修了。修精进行,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要修学各种的善法行,无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种善行与善法,而且还要永远心不懈退呀!如果心懈怠了、退失了,那就不叫精进。换句话说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作。第一恶来不报: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有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作。第一恶来不报: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有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为了要清净行为了要让自己行能够修学清净一定要修学忍辱,修学忍辱的内容有三种:第一个是耐怨害忍。也就是说,对于他人的损害恼乱,都能够堪忍,而不生起嗔心,反而生起慈悯心要去饶益他。例如不信受如来藏的人,他们对平实导师不理智的谩骂以及毁谤,平实导师都能够不起嗔心,反而想要饶益他,广作种种法义的申论写作成书,让不理智生起谩骂毁谤的人,能够藉由书籍的 三摩地

2018-07-23

世间忍,要依相和相似般若的智慧去应对,都属于忍受众生羞辱的事相;出世间忍,则是二乘的无生忍,能忍于无我、忍于离念灵知心虚妄而愿意灭掉自己;世、出世间忍,则是大乘的无生忍和无生法忍,能忍于万法摄归如来藏所以万法本来不生,这才是世、出世间忍,依于此忍,就不会再有入涅槃贪。可是我们想要再补充一个忍,因为这个忍越到末法时越重要,叫做悲忍。由于起悲心而生起 三摩地

2018-07-23

接下来佛又接着开示说:心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槃果持精进,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优婆塞经》卷2)实义菩萨的第十三个条件是,心不放逸常修忍辱。这是说:心要常常住于法上,不放逸。住于法上而不放逸,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一般人修的苦行,是一天到晚出坡,然后晚上不倒单,坐在那边打瞌睡,辛苦自己,说这样是苦 三摩地

2018-07-23

《优婆塞经》卷7佛开示说:【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瞋恚。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优婆塞经》卷7)意思是说:想要发起生忍,有五件事要作。第一恶来不报:菩萨不会有报复的想法,如果众生对菩萨有恶事,菩萨也不会以恶事回报。譬如,如果有人用恶口骂过来,菩萨也不会用恶口 三摩地

2018-07-23

能忍信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瞋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呰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罗蜜,有非忍辱非波罗蜜。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 三摩地

2018-07-23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叫六度,就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即布施、持、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经过布施除贪,持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一.世间人最重的就是面子!可是佛教却让人忍辱,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世间人重面子——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可是佛教恰恰相反,《四十二章经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持而不犯瞋、慢、愚痴,并且修种种善净业,自然就.会有别报:在共业之中有别报而不受痛苦。这是我们讲经的目的所在,也希望大家在经上的闻熏可以得利,使未来无量世的菩萨道顺利成功。(原标题:佛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这个甚深句义,我们有义务要让它浅显化;因为我们如果有能力而不去做,那我们就违背了菩萨心地法,而且也违背了悲忍、慈忍,所以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藉此来广利未来进入正觉学法的佛四众。就好像佛在《大般涅槃经》说:甚深微妙的佛法,佛以浅显的字句去加以说明,让它变浅而使众生容易了解。《大般涅槃经》就是这样说啊!就比如刚才跟诸位念诵的惭愧悔责(编案:已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md 三摩地

2018-07-23

面对这样的危险,这个穷人,就是这位修行的菩萨,他是没有丝毫的恐惧,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忆念着三宝的功德,能够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严守律不敢有所违犯;每天早晚三次,都能够诚心地忏悔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的过失,能够自责其心、永不复作。因为有慈心的关系,又自己能够愿意发大愿,他发的这个大愿,就是希望十方所有的众生身心都能够解脱自在,没有烦恼恐怖,不会像我现 三摩地

2018-07-23

天下有这个道理吗?有这样子的佛吗?十方诸佛没有一位是因为亏负众生而成佛的啊!所以讲堂一贯的教导,就是必须先将自己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中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该尽的义务先把它作好,再来谈如何地修行,如何地为佛法作事;这其实就是依循着世尊所教授的,了施论、论、生天之论之后,才有可能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在菩萨中也有许多的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 三摩地

2018-07-23

学佛人常彼此相互砥励,学习要如何清净行。常有人本来乐于学佛,但是一知道有许多律要守,就打退堂鼓了;也有人能安下来念佛,但是不敢受,认为受了就会被绑着,没有就不会得罪。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我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佛法当中学佛人都有规定,不可以杀生;所以在律当中它要的,杀主要的对象是禁止杀人。因为人是修行的道器,杀人就等同于说去剥夺别人修行的机会,断了别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杀人在律里面是重。如果只是杀畜生,因为畜生看不懂佛经,听不懂人所说的话,牠无法修行;所以如果你是杀了畜生,你也受了,那你只是犯了轻而已。在菩萨的当中,犯——犯 三摩地

2018-07-23

有人问说:「盲目受了菩萨后却不能受持,学蕅益大师在佛前退,先持五,等以后境界提升时再受菩萨。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如不如法?我们暂且不说。先来看看佛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里面的开示:「故知菩萨,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若有人欲来受者,菩萨法师先为解说读诵,使其人心开意解,生乐着心,然后为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假设有的人因为惹了对方生气,对方生气了是瞋,那假设记一辈子记到棺材里那就是「恨」,那通常都是女人比较会记恨!男生都大而化之!所以以前我凶过那两位证悟菩萨,他们根本一下就忘记了!(当然我也很快地跟他们忏悔!)那假设我们不小心凶了别人或伤害了别人,就要赶紧忏悔!那对方也应该要接受我们的忏悔,如果一直生气都不接受别人的忏悔,就变成菩萨十重中的故瞋!《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