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当然这个部分说来容易,作起来并不是那麽简单;因为众生刚强浊重,但这不也是我们磨练自己心性将嗔断得更彻底的好机会吗?因为我们是要当上品菩萨,不是下品菩萨呀!如同佛在经典上的教导,请见《优婆塞戒经》卷2〈自利利他品第10〉: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故今特举须菩提之恶习性因缘为借镜,作为菩萨戒子们的警惕,欲求无上正等正觉,当普摄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并远离嗔恚,方堪称慈悲,才能速得广利众生而早日成佛,成佛的过程中才能少受许多无意义的辛苦与迂回。——引用自《正觉电子报》第七十九期 (原标题:须菩提的教训——嗔恚成佛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问:受五戒、菩萨戒者自杀犯不犯戒?若以自杀手段往生净土,是否莲品会下降?而世俗法说者因阳寿未尽故会入枉死城或地狱受苦,是否为凭空捏造?若自杀无罪,那么世人因病苦、贫苦等烦恼而自杀,是否也是他的权利?虽不鼓励自杀,但也不应批评自杀,人只要不想活就可以自杀,无罪故。答:《优婆塞戒经》卷六:若自刑者不得杀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无嗔恚心故,非他自因缘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也就是,第一,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要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们来请问一下说,这位某甲他的愿力为什么可以这样坚定?乃至说,他唸佛的境界为什么可以这样殊胜?为什么?因为他有他基本的世间福,他随他修学的分际,譬如说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乃至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部分的福业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着我们来看看偷盗罪的果报,《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三大阿僧祇劫里面,第一大阿僧祇劫就是从初发心,然后受菩萨戒开始这样行走,然后第二大阿僧祇劫,才是入地,第三大阿僧祇劫有八地、九地,那第十地呢,这时候他就要眉间放光,刚刚从一切菩萨,他就是面门放光,然后要用这样的光明来施作佛事、来照耀诸众生,因为九地祂已经要离开了,所以祂也一起照,然后十地的菩萨,祂就要从眉间来放光。所以没有这样的功德,还想要说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随喜赞叹也有福德,这个道理在《菩萨优婆塞戒经》里早就讲过了。又如看见别人证悟了,讲话不可以酸酸地,要欢喜说:我虽然这一次没有悟,但是你能够悟了,我真的高兴;有你这样的同修鼓励,我迟早也会悟的,我真有福报。应该这样才对!这样修行,自己的性障越来越少,福德越来越增加,这样也是修福德。所以谨言慎行也是修福德,随喜赞叹也是修福德。没有智慧的人看见别人捐钱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信佛到成佛,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信仰佛教的佛受了三归依,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后,通常会自称为佛;如果更努力些,比起一般单纯信仰上的佛,更用心修学佛陀的法教,精进在道业上修持,例如受五戒、八关斋戒,甚至菩萨戒者,就会向别人表示自己是在学佛。学佛二字的意思,当然就是学着怎样成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过程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佛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第229--230页中开示:四摄法是依佛世时天竺的状况来说。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要利益众生,首先是布施: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我们出来弘法,是法施;从来不收人家钱财纳为己有,我们并且出钱赞助来买讲堂,是财施;使人了知无余涅槃中的实相,舍寿面对生死时无所畏惧,就是无畏布施。四摄的第二法是为众生说法时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8《优婆塞戒经》卷1〈集会品第1〉:「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德,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大正藏》册24,页1035,中6-12)(原标题:回向成佛是让福德暴涨无量倍的方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许多的层面上,你也会去注意到:觉得哪些是法律允许的,可是有可能是在戒律边缘的,这个你就要去拣择。我的意思是说,就算这辈子你过得很苦,很糟糕啦!但是你在佛法的持戒,那每一分功德,都像是金砖宝块一样,那东西是在这个世界永不磨灭的,因为祂可以体现你未来世成佛的庄严。我们每一行都可以体现未来世的成佛的庄严,因为如来在经典有说过:在《法华经》说,当你一举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平等施也是大福德与大功德,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4〈杂品第19〉也有说: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麁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3〈受戒品第14〉: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供养,并且要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才是如法的供养东方,具备了受戒的第一个条件。 | admin 2018-07-23 |
![]() |
另外佛陀之所以会施设五戒、十善业,乃至佛门中的七众别戒,或者是菩萨戒,还有轻戒、重戒的各种差别,基本上都是为了先遮止众生,去造作大恶业以及小恶业,再来是能努力去造作善业,乃至最后能完全造作清净无漏业,成就解脱,远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甚至能修学菩萨道,自度度他成就佛道,让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都能得到今世及未来世的长久利益以及安乐。 所以人死 | admin 2018-07-23 |
![]() |
2010年六月底,第一次购得《优婆塞戒经讲记》,当时也是家母生命渐渐走向尽头之时,读到讲记中平实导师所提到的布施,心里总有很多的澎湃与感想,却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整理出心里的思绪,因为太粗心;而在同时,身边却有件事情发生而有所心得。家母是一位不喜吵闹、人声鼎沸环境的人,当最后在医院时,家母总是告劝家人不要找人来探病,她想要安安静静的休息。住家周围的邻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什么是有智慧的布施?怎么样作布施,才能够称为是大施主?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优婆塞戒经》卷五)佛陀的意思是说,菩萨在布施的时候,应该同时以之理来教化众生,这样才能给众生长远的利益。佛陀首先说,布施的智慧共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能舍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就是食、衣、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如果这一度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甭提了!因为六度之间息息相关,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基础;如果布施不能成就,持戒也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布施修足了,有了舍心,就不会想要从众生那里去贪,这样持戒才能持得好,持戒的因缘才能成熟。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世尊在《优婆塞戒经》当中说: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优婆塞戒经》卷三)报恩田是指父母、世间师长,以及佛法的归依师,以及教授师。功德田则是指帮助自己实证二乘以及大乘四种解脱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胜妙佛法果证的诸佛菩萨以及实义菩萨。贫穷田则是指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当中特别提醒说,除了报恩田、功德田以及贫穷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富裕欢乐,持戒的人未来可以生到天上;静虑禅思智慧让心清净的人,未来可以得到涅槃解脱的快乐;而布施也是得到解脱涅槃的资粮,欢喜的缘故得到一心,一心观行五阴无常而得到解脱。就好像一个人要求得树荫,先要种树;而要求得花、果实,也必须先种植;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得到快乐……,这些都是布施的利益。1布施不仅可以让我们未来安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