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也就是说,这一个善知识是否具足了七圣财?具足了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舍财、慧财,具足这七个圣财,这样来与这些善知识广结善缘;而不是重于表相的大名声、大道场,依这个表相来决定是善净或染恶。所以,佛选择善知识,要依善知识开示的内容,这个善知识开示的内容是符合圣教、符合正理的。对于这个善知识的缘,是依据这个缘本身的实质内容,它是符合三量的道理: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看佛陀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就有这样类似的道理,我们看佛怎么说:佛子!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这段圣教怎么说呢?这段圣教就是说,对于初机的学佛人,因为他对于佛法僧三宝的信心还不够,对于自己用功努力的信力还不足,因此,他必须要时时的鼓励,才能让他继续的进步。如同小孩子有了一点进步,因为父母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样透过如法、如理、如戒的忏悔行,来成就七种圣财当中的惭财与愧财的增广。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七种圣财的增广,然后再配合回向,透过佛陀开示七种最上供养的正理,是可以将此回向的功德来增益这个忏悔、惭愧的功德。因为透过回向力的功德,能够感得无量清净的果德;因为透过回向这个最上供养,来增益这个功德,这是精进道业的最佳实践。因此,回向也可以增益忏悔的这一分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事忏上来说,如果是上根重戒的过失,那他必须要在佛前对众忏悔,也就是要对三人以上的四人,来发露忏悔自己的恶行,这样来灭除自己的戒罪;如果所犯的过失乃是中根戒罪的过失,那这位菩萨应该要在佛前面对一人行对首忏;如果犯的是下根小戒的过失,那他只需要在佛前自责其心而忏悔。所以,如法实行这些发露忏悔以后,而如实的遵守后不复作的悔法,也就是可以永不复犯同样的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在菩萨道五十二位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己还没有达到二地满心以前,都会因为烦恼习气没有断除,乃至因为自己不小心犯过失,因此会毁犯许多小小戒;这对于还在因地也就是二地未满心的菩萨来说,乃是在所难免的情形;但是一个正修佛道的菩萨,关键在于他是能够于事后如法忏悔,如法的补救自己的过失。这样不停的实践这些善净法,而在无量无数劫的菩萨道当中,就这样透过不停的学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在当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那是因为他知道了玄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够等到玄奘大师来,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玄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后来的病痛也不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年,玄奘大师到印度去取经的时候,当时候在那烂陀寺最著名的一个高僧,就是所谓的戒贤大师。据传,戒贤大师在当时的时候其实已经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来就想要舍寿的;那是因为他知道了玄奘大师要到西天来取经,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够等到玄奘大师来,再把所有的法宝交付给玄奘大师;这个过程的的确确也作到了,而且戒贤大师经过这样的一个事件之后,他后来的病痛也不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给大家一个最根本的判断标准,就是要用戒律来看;值得跟着他学习佛教教义的善知识,必然是持戒清净的,必然是持戒清净的,他个人不能够违犯了佛教的这些戒律。当然观众们可能有时候会听到说,有一些人会说,狮子跳跃的地方,兔子不可以跟着跳。这个言下之意就是说,上师们所做的任何的光怪陆离的事情,们都不应该用一般世俗的眼光去看,因为修行证量还没有到那边。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选择出家的这条路径的话,也就是大家常会看到的一般的出家人,要把须发剃尽,然后要换上修行的法服,然后要住在寺庙里面;并且要严持所有的、一切的声闻的戒律,这个就是所谓的出家的写照。各位观众请想想看,因为我们谈到了出家,既然出家的话,当然这里面所谓的一般世间男女之间的感情、亲子之间的感情,乃至于说社会上、在职场上面打拼的这些种种的积极进取,一旦我们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比方说在《杂阿含经》里面,佛陀就曾经称赞过大迦叶尊者,说他少欲知足,头陀第一;或者,佛陀也曾经称赞过尊者舍利弗,说他持戒多闻,少欲知足。所以,少欲知足的这件事情,的确在某种的程度上来讲,也是对于行者修行得力、降伏性障的一个称赞之词。可是在佛教里面,谈的这些关于解脱方面的道理,其实它的层次是远远超过所谓的少欲知足的层次。因为少欲知足可以让我们减少目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19)》<第三目植物是无情生,吃植物没有杀生>张善思居士(原标题:吃肉杀生,吃植物杀生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天我们要讲的问题是—切肉、烧菜以及犯戒。这个是有一位当事者他问到,他要替家人来切肉、烧菜,问这样是不是有犯戒。我们可以想象这个人应当是一个学佛人,所以他因为自己本身可能也有持守一些戒律,可能是五戒或是菩萨戒,所以他就要担心是不是会有这样的问题。那我们这里回答是:即使你做了许许多多的业行,为自身或是为他人,本身都会有业果的,只是说这业果到底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修行过程中,初学佛的人常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譬如可以买乐透来赌博吗?诸如等等着实让初学佛人困扰不少,因为他们对赌博的认识,本来就不是很清楚,对佛法根本的道理也不懂,更不用说对佛的戒律能够深入了知而不犯戒。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来探讨:学佛人可以赌博吗?......首先谈的是:什么是赌博?赌博,就是拿有价值的东西。譬如现金、支票等去作赌注,去赌输赢的一种游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修行过程中,初学佛的人常常会碰到一些问题,譬如可以占卜算命吗?着实让初学佛人困扰不少,因为他们对占卜算命的认识,本来就不是很清楚,对佛法根本的道理也不懂,更不用说对佛的戒律能够深入了知而不犯戒。今天刚好借着这个机会来探讨:学佛人可以占卜、算命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探讨的是:什么是占卜?什么是算命?为什么人们喜欢占卜算命?再来探讨学佛人可不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在生前能够守五戒,行十善业等,将来就可以往生到人间或欲界天。接下来,我们从饮食与寿命这两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中有与饿鬼道,是有明显的差异。在《瑜伽师地论》卷4中开示:又饿鬼趣略有三种:一者、由外障碍饮食;二者、由内障碍饮食;三者、饮食无有障碍。云何由外障碍饮食?谓彼有情由习上品悭故,生鬼趣中,常与饥渴相应,饥渴慞惶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余有情,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陀在为众生开示的时候,都会依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等这个人能够信受了、心地柔软了,就会开始为他开示出离的法要,就是:欲为大患、不净、染污,是最上的烦恼,是妨碍著三界的出离,所以要离开欲界爱的烦恼。佛就这样依著这一个众生修学的心性发展,而次第来为他说。那什么是欲呢?欲,就是我们的眼睛在面对色尘的时候,这时候产生了眼识,耳根在触声尘的时候,产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引用正觉同修会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读诵的解释:读是了解经中的义理;诵是读不懂,而把它作为早晚课诵的内容。所以读诵包括了解经中的义理与课诵。即使是课诵,一般人在诵经的过程当中,也多少会同时思惟其中的法义,因此除了诵之外,也有读的成分在里面,而不只是把诵念出来而已。所以无论读或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了解经中的义理。有人会提出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如同有人会说阿坻耶语,也就是上古时代的梵语。这个阿坻耶语呢,是上古时代人所说的话,现在今日已经没有人使用这种语言了。但是因为世间的人代代相传,次第相续的传下来了,所以还是有少数人会讲这种阿坻耶语。有智慧的人可以说:现在的人说阿坻耶语,这是阿坻耶语,也可以说这不是阿坻耶语。因为就现世而言,已经没有人使用阿坻耶语了,这种语言只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说,佛经里面《优婆塞戒经》卷七里面就这样讲:【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七)在这一段话当中讲的就是说:如果有人他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然后他也知道说造了善恶业就会得到果报,也就是种善得善果、造恶得恶果;但是,他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心中的五种秽染就是,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所谓的疑佛:就是心中对如来不信任,然后他也不会记着佛陀的教示,佛陀对他的开示,他无法记在心中。疑法就是:佛陀所说的法他不会忆持,他心中抱着对佛陀的怀疑,所以对佛陀所说的法,也会怀疑不信解,因为对佛怀疑不信解,对法怀疑不信解,所以他就不会很积极地、很热心地在法上修学。第三种疑就是对圣众疑,这样也不能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