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从戒律及生命现象上来说,都是无法否认的。也是众生在无尽的生死流转之中,所常会出现而无法避免的事。菩萨之所以畏因,原因也在这里。虽然这种果报往往很难令人接受,但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就像世尊的世俗家族被消灭时,身为人天至尊的佛陀也是无可奈何一样。我们就只能尊重生命和戒律了。因为在这两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来受生的有情,他自己也是万分不愿意。但是在因缘成熟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善恶标准何在?又如何分辨是非善恶呢?大致来说,社会的规范、国家的律法已为善恶提供了准则,不触犯法律,至少使人在某方面是正确的;佛教也有戒律(守五戒、声闻戒、行十善业,菩萨戒更是着重于心戒),更进一步可对善恶之价值有更深认识。大凡一个行为,若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好的影响,并确保未来是善的结果,就是善;当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好影响,并对未来产生破坏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平实导师着,正智出版社,2013年4月2日初版二刷)由此可知,做生意能不能赚钱真的跟往昔福德有很大的关系!四、该怎么改善自己未来世的福报?总之赚钱这档事情,跟往世累积的福德加上今生很努力赚钱非常有关系!为什么他们能赚那么多钱?因为他们往昔就常布施又广结善缘!我观察到一个点就是他们这一世个性都乐善好施、非常喜欢跟众生结缘!而且有个关键是他们心性上的烦恼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利益众生以后,那世间福很大,佛在《优婆塞戒经》讲过了:你买个包子布施给一条狗,来世还得百倍报;布施给破戒人,来世还得千倍之报;布施给一个外道的离欲者,那可就是百万报。如果是佛法中不破戒的人,你布施了一家持戒很清净的寺庙里的向道师父,来世可得千亿报。那你想想看,这福德真的很大嘛!如果你去布施给初果以上的圣者,那可是无量报。你把这一生实现的那一部分足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摘录自张善思居士著《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原标题:到底有没有因果报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戒、十善的奉行,有时候偏重五戒,有时候单行十善,乃至说两者兼有。那其所感得的果报,只在人天之中,或生在人间享受富贵,或生在欲界天享受胜妙五欲之乐;乃至说此世有禅定的修证,来世就可以生到色界天或是无色界天受用禅定之乐。但是这毕竟还是在三界之中,依然不离开生死轮回。当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也许又会这么想说:啊!太好了,我希望来世都能够这样快乐的生活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事情,而且还主动的不去作伤害众生的事情,那这一世所得的福报,当然足以让其生于安乐。可是,一般人受用福报之后,或许能够随着他的习性再去作布施,或者是不知道要继续再布施修福,那么后一世就不一定再能够生于安乐了。然而,菩萨修学六度习以为性,多数能够在来世继续的乐善好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时候因为说于未来不得而知:到底有没有来世?假如有的话,我来世会生到哪里?可不可以再得到安乐?因为有一大堆的不确定,而心中生起了恐惧!更有的是因为此世造作了恶业,乃至是杀害众生,业境现前的时候,种种的恐怖逼迫,那更是不得安乐啊!只有一分因为人天善业之所摄持,往生的时候,善境现前而无恐惧,也许这可以说是一般人所追求的死于安乐吧!菩萨于当生之时,能够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首先我们引用《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开示:【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优婆塞戒经》卷六这里面开示说,佛还没有出现在人间的时候,当时没有佛戒存在人间,那时还没有三归依戒,也就是三归依与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说真正的佛法,其实是甚深极甚深,乃至只是解脱道的知见,还不是涉及进一步的亲证,都已经是很难了,这就是为什么世尊说法的次第: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解脱道的法是要摆在最后面,而佛菩提道的法呢,那可是要在般若度的时候,才详细宣说的。先来说说苦与乐的定义,一般而言,佛法中的定义,若是说某甲离开某一种境界之后,一直还在想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为我们开示:因为过去生持五戒、行十善,今世得以在人天中受乐。假如说,十善的部分较不具足的话,就只能生而为人,而不是生而为天人。假如说,五戒的部分又不是具足的话,就有可能生而为人,但常常有疾病而又遭受到等等;乃至于连当人的资格都没有,这就叫作失却人格——失去了再生而为人的资格,而生于三恶道了;想当然就没有生于安乐了。那么,什么是五戒、十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当然菩萨也会是过去世就已经持五戒、行十善,乃至还依布施等六度,不但是积极去作利乐有情的事情,而且还主动的不去作伤害众生的事情,那这一世所得的福报,当然足以让其生于安乐。可是,一般人受用福报之后,或许能够随着他的习性再去作布施,或者是不知道要继续再布施修福,那么后一世就不一定再能够生于安乐了。然而,菩萨修学六度习以为性,多数能够在来世继续的乐善好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行,简单的说,就是为了追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而在三大无量数劫当中所修学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六度以及四摄等法,以及所应该圆满成就的无量功德等等。如果从凡夫地开始,包括在人天乘以及十信位当中所要修学的三福净业、三归五戒、十善业道等善法,努力培植福德资粮。在二乘解脱道当中,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薄贪瞋痴证二果,断五下分结证三果,断五上分结成四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修持戒法,也是有福的喔!不用讲得太复杂,单单说五戒之中的不杀、不盗。某甲过去世持不杀之戒法,今世感得身体健康、寿命长久;过去世持不盗之戒法,今世感得所有的财物能够自在受用,不为他人之所侵夺,这当然也是一种福报。除了自我受用之外,假如这一分的威德是够大的,可以为人化解偷盗乃至伤害的因果的话,那这也有一分他受用的。若就其性质而言,这个部分,与前面所说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受持清净禁戒,…听闻诸佛正法,…行布施,…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本事经》卷4)父母对于子女既然有生养教育的深重恩情,子女应当如何作,才是真实报答父母的深恩呢?佛开示说:为人子女应当善巧方便,劝导、赞美、鼓励父母,将父母引入佛法中,使得父母能够净信佛法僧三宝,受持三归五戒,听闻诸佛正法,行布施,修学三乘菩提 | admin 2018-07-22 |
![]() |
大臣又回去请问父亲,父亲说:‘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爱乐布施、忍辱、精进、持戒,将来他就可以往生天上,长得容貌姝丽、举止端庄远超过于你百千万倍。你要来跟这样的天女比较,就像瞎了眼睛的狝猴那样的丑陋。’就用这样的话来回答天神。” “天神又用一个方直正等的真檀木,前来问说:‘哪一端是头?’以君臣们的智慧,还是没人 | admin 2018-07-22 |
![]() |
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6〈五戒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常 | admin 2018-07-22 |
![]() |
Dutt:AspectsofMaha^ya^naBuddhismanditsRelationtoHi^naya^na)p1466月称菩萨开显了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抉择了第二转无相法轮中最为甚深了义的大中观,故造有很多显密论著:如以百万正理抉择诸法本体空性的论著《中观论注释·显句论》,从共同前行引入无上密法,获得灌顶,受持三昧耶戒,入密后所修的生圆次第以及所得果等圆满抉择和讲述的论著是《密集金刚注释· | admin 2018-07-22 |
![]() |
在杀戒中,杀人及人胎都是最重的杀罪,堕胎时的胎儿虽然还不具足出生为人,但已经有了未来可以成就人身的功德。所以,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唿吁大家,千万不要轻忽胎中的小生命,如果凡事都能三思而行,就不会轻易造作堕胎之业行,当然也就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婴灵报复的恐惧之中了,自然能够顺利的进修成佛之道。(原标题:婴灵作祟之说有根据吗?) | admin 2018-07-22 |
![]() |
饮食的律则,就是要消除最基本的贪欲,所以戒律中有非常繁琐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也因此多次声闻僧团中的异议,都有着饮食观的分歧意见。如第一件破僧事件的提婆达多,因为对佛陀起嫉妒心想要取而代之,要追随他的人出去对出家不久的年少宣说:你们只要跟随我,不要去跟随佛陀;你们只要尽形寿守着五法——就是尽形寿乞食、着粪扫衣、不食盐酥、不吃鱼肉、还有露坐,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