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意识心起来的时候,就是有了这意识心的所有法,五别境法,五遍行法,的法先不说,就有这十种法可以随着意识心而运作,哪里是无念无法呢?哪里没有意识心的参与呢?这十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念,胜解,,定,慧,都是意识心的心所法,都不是真心,这如何能够能藉由这些念无念的运作相貌中,去强立一个叫作念头中间的无念,而更希望这无念的时间扩大,只要有感觉无念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佛说:由于这个缘故,我在十二部经中说定和慧是不相同的,因此止——定——是第五度,毘婆舍那的观是智慧,所以属于第六度,因此一定有六波罗蜜,不应该把持和忍辱混为一度,不应该把禅定和般若混为一度,所以一定有六波罗蜜。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释迦如来最初先讲布施波罗蜜。 (原标题:对无分别智的误解) 三摩地

2018-07-22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劝人们:正确的道路往往是扑朔迷离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面临选择时要慎重考虑,不要选错道!鬼道代表的是歧途,歧途开始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但越走你就会发现它越邪恶,妖魔鬼怪群魔乱舞肆意而为。而天道和人道刚开始感觉不好走,给人很迷茫的感觉,但越走你就会发现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越加显示了你选择的明智性!1、地狱道在一般的民间传统的认知 三摩地

2018-07-22

谁都知道「不杀生」是佛教基本禁,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弱小的动物施救放生都来不及,怎么可能再加以残杀呢?佛教是主张轮回学说的,凡是没有得到「觉悟」的众生,都要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止。因此;除了今世之外,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过去世,换句话说在过去世中,我们曾经有过千千万万的父母、兄弟姊妹、邻居、朋友、师长,但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觉悟,没有智能了解这 三摩地

2018-07-22

这观行于蕴处界中,是不管七识心,不论是真心,都是要「好好地」「认真地」观行,如果以为开悟后,就慢慢来没关系,或是以为这样已经就是了,祖师的公案也大都了解,许多处也发起智慧,应该何必特别观行真心的功德,如是之思惟,现在「我」已经可以知道这是大错特错,所以后来虽然说了一些应该要观行,也特别在这里更说,不如是深刻观行者,其佛菩提道会很漫长,一劫就是一劫, 三摩地

2018-07-22

在这样的世界学佛其实很辛苦,若有道侣共修乃是一种福报,毕竟有缘遇到,是可以互相加持,在这个五浊恶世能够遇到菩萨实在不容易,又能遇到更不容易,能够受持上品极不容易。人与人相处有的时候都是因缘,我们来这个世界就是要收集种种的缘,但是缘有「善、恶、染、净」,到底我们遇到的缘是哪一种呢?而缘又有分「顺心缘、逆心缘」,这两个比较好抉择,但是问题来了,「顺心 三摩地

2018-07-22

由于人们贪嗔痴慢、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为太多太深,所以不得不用五十善来作对治。而且佛不但劝人为善,更教人为善而要不住着于善,要有大公无私的无我精神,方能达到觉悟的目的。这却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了。三、不是消极逃世学佛是消极逃世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人的身体既是物质,当然还得以物质来维持生活。因此学佛的人要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看看那些打从出生就生在非洲的一些人,生下来就是要面对饥饿、面对战争,哪来的光明面?哪来的快乐面?从上面我们看到,能不能一生之中,都一直有或者是常常有爱人相伴、事业顺利、饶有财富、康泰安宁等种种的快乐,完全取决于每个人各自福报的多寡,而凡事必有因,这些福报的因是什么,佛为我们开示:因为过去生持五、行十善,今世得以在人天中受乐。五就是杀、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菩提修证四禅八定的目的,只是藉禅定的实证来利益众生,那是慧直往菩萨悟后的事,也只是作为利乐众生及修证无生法忍现观的工具而已,不同于外道以追求四禅八定的境界作为最终目的。打坐修证禅定,真能出得了三界生死吗?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欢禅定境界,认为打坐境界很殊胜,误认为打坐所得的世间境界高于般若慧学的修证。也有人是以定为禅,把禅定的修证当作是禅宗般若禅的 三摩地

2018-07-22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在《优婆塞经》卷6〈五品第22〉中说: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佛陀在经典中说如果有人有很多财物,应该要先供养父母,然后再供养师长、和上、年高德劭的长者、已实证的修行人,还有供给远行或远来之人以及生病的人,并且言语要柔软,而且 三摩地

2018-07-22

假使本身的行好,又具备四摄法来摄取众生,而且说话柔软不粗鄙,就可以称为法财长者了。那要如何运用这个爱语?爱语的内容又是如何呢?我们从中来解说。《优婆塞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也就是说,实义菩萨以法布施,使得众得到利益与安乐,并且要随时教导与教诫。四摄法中的爱 三摩地

2018-07-22

天下有这个道理吗?有这样子的佛吗?十方诸佛没有一位是因为亏负众生而成佛的啊!所以讲堂一贯的教导,就是必须先将自己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中该扮演的角色扮演好,该尽的义务先把它作好,再来谈如何地修行,如何地为佛法作事;这其实就是依循着世尊所教授的,了施论、论、生天之论之后,才有可能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在菩萨中也有许多的条,是规定菩萨不得不去摄受众 三摩地

2018-07-22

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 三摩地

2018-07-22

三福净业呢,第一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受持三归,具足众,不犯威仪;第三则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是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也是诸菩萨清净自己将来佛国净土的无漏修因,所以称为净业。三福净业也是把孝养父母列为首要。从这些的举例都可以证明:佛教绝对是强调孝顺父母的。修学佛法的佛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 三摩地

2018-07-22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经讲记》第四辑第124─125页中解释:如果能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或者生病时以汤药供养父母,乃至有能力的人以财宝供养,并且要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才是如法的供养东方,具备了受的第一个条件。佛门中常常有这样的在家:克扣父母的供养而去外面布施,这是假名布施,后面佛会说到。真修布施的人,应当克扣自己的享受来布施,对父母 三摩地

2018-07-22

《杂阿含经》卷四十七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 三摩地

2018-07-22

那这个发愿,要真的发自内心,不是随口说说的!这些天子要降生人间学佛,都马是仔细评估过爸妈的状况!将来我可以出家修行吗?父母亲有归依三宝吗?而这三则是五衰现前天子要投生的范例,但假使是一些「发愿」而来,也就是非天福享尽的天子或净土小菩萨要来受生呢?用膝盖推理便知,他们一定会再三、再三考虑,考虑爸妈的心性?考虑爸妈家族的状况?是否有啥重大障碍?因为既然 三摩地

2018-07-22

佛就回答阿难说:是的,姨母于我有大恩德,但是我对她也多有恩德;因为我的缘故,她才能够得到对于三宝的信心,能行三归依、持守五,能观行诸法的苦谛、苦集谛、苦灭谛以及苦灭道谛的四圣谛法,得以建立并且长养对于佛法的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像这样子的恩德,即使有人用自己的身体来供养,舍身的功德也无法及得上。这里的意涵就值得我们注意了,意思是说:能够引导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世尊为我们开示《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优婆塞经》等等。另外,《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世尊为了报答母亲因为生祂而往生的恩德,亲自到忉利天宫来为母亲以及诸大众开示地藏菩萨过去世孝亲的因缘,以及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地藏经》又常被称为佛门的孝经。除了孝养父母、敬事师长之外,世尊也在诸经中教导我们要和顺妻子、忠信怀义、敦修礼让、谦敬于人。这些道理和我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