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在《菩萨优婆塞经》卷一中说: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因为声闻、缘觉、佛菩萨觉悟的内涵各自不同,故菩提有三乘的差别。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是故《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因无为法而有差别。所以说菩提和菩提道不是一个概念,菩提泛指声闻、缘觉、佛菩萨所 三摩地

2018-07-22

乃云:如诸菩萨持大悲,乃至离垢等,如是功德,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弥伽大士。〔四参〕,善财承教,至达里鼻荼国,自在城,参弥伽大士。为说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已。乃云:如诸菩萨普入一切众生种种想海等功德,我今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解脱长者。(梵语达里鼻荼,华言消融。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五参〕,善财承教,渐次,十有二年,至住林城,参解脱长者。为说 三摩地

2018-07-22

这菩萨藏的深邃法义,根本在这说法的现场一开始,就已经不是二乘人所能够了解的,乃至全场听闻,只能够从自己声闻的心态去领受,当会场在演说第一义谛时候,二乘人根本还不知道当时在这法会所谈的实相心在那里,本来整场法会都是在听雷,既然连知道都不知道,就不会有事后来有二乘人去参加这种集结的,这叫做不知为不知,不需要像世间人明明不知道,还要硬着头皮去做自己根本不 三摩地

2018-07-22

首先应断三缚结「我见、疑见、禁取见」,成为初果圣人。次淡薄「贪、瞋、痴」,成为二果圣人。再次断五种下分结剩下的二个:「欲界贪、瞋恚」配合初果时已断三缚结「我见、禁取见、疑见」,成为三果圣人。最后断五种上分结:「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成为四果阿罗汉。二乘人证四果得解脱,舍寿入无余涅盘,但是又害怕灭尽蕴处界全部,入无余涅盘而成断灭空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一般众生来见佛时,佛看他的缘不很成熟,就为他讲如何保住人身,一定要持五;如何往生欲界天?你要修十善业。如果想要进一步生到色界、无色界天,你要修四禅八定;这就是人、天乘。如果讲完了以后,看他心性转变了,犹如白曡易能染色,就用胜妙的色彩把他染上去,那就是为他宣讲解脱道乃至般若、唯识种智。对于五浊恶世的众生,一定要这样次第性的施设,由浅入深来做渐次 三摩地

2018-07-22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 三摩地

2018-07-22

八、食水鬼这种鬼生前卖酒给人时,酒内掺了很多水,用来欺骗愚笨的人,由于卖酒给人犯了律。因此成饿鬼之后,经常渴得不得了。九、希望鬼这种鬼生前买卖时和人诤价钱,用欺骗的手段来获取东西。因此成饿鬼之后,经常饥渴,等别人祭祀祖先时,才有得吃。十、食唾鬼这种鬼生前拿不干净的东西,给出家人吃。因此成饿鬼之后,经常饥渴,经常受到被煮被烧的果报。他们专门吃别人嘴 三摩地

2018-07-22

此菩萨以念力所持故,能于舍寿时断尽有爱住地惑而不断之,不入涅槃,转入二地修波罗蜜。佛子以得念力故,依大乘般若能知三界九地境界——欲界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思欲修证九地境界,遂以念力而与定根相应,依信进念力而修禅定。以修禅定故,渐次修证四禅八定而起定力,能证四无量心境界而得广大福德,能得大神通力而得广大威德,满足三地境界。佛子以 三摩地

2018-07-22

僧徒乃行贞洁定慧凝明。仪范可师济济如也。]玄奘之后的义净(670-695年求学印度)在《南海寄归内法传》记载有:[师子洲并皆上座。而大众斥焉。]结合上述文献,很显然~佛教传入锡兰时应该是以上座部为主,或后来演变为以上座部为主。现在只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了:锡兰佛教的上座部是佛教分化前的根本原始教法?还是分化后的一支——上座部?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 三摩地

2018-07-22

这四果里面,初果所证即是断我见,也就是断身见;断了身见之后疑见跟著断,禁取见也会随著断除,这就是断三缚结而成为初果人。断我见,在佛世很稀松平常;但是到了末法的现在,已经非常困难了!以前有很多人自以为已经证初果、二果、三果,甚至有人自称已证得第四果而成为阿罗汉。我以前也遇到过,有人自称阿罗汉,来找我,要我为他印证;我说:“你连我见都还没有断, 三摩地

2018-07-22

诸天天人以及有智慧的清净梵行者就会辗转传说我犯了清净行的事,那么很快地诸方都会听到我的恶名声了;而当我身坏命终之时,也必定会往生到地狱恶道之中。既然了解有憎嫉恼的人在今世以及后世必定会受到这样的恶报,有智慧的多闻圣在正思惟之后呢,必定就会心得决定地说:‘那么我宁可依于如来藏本来无憎嫉恼的体性,来断除憎嫉恼等等的烦恼心所。’然后就如说而行 三摩地

2018-07-22

对于香尘,《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云何呵香?人谓著香少罪,染爱于香,开结使门;虽复百岁持,能一时坏之。一般人常会以为贪著香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香尘的贪著对于修道的伤害是很严重的,龙树菩萨于论中也举了一个故事来说明贪著香尘的过患。过去,有一个阿罗汉经常到龙宫为龙王说法并接受供养。有一次,阿罗汉受供后回到住处,将他的钵交给沙弥徒弟去清洗;由于 三摩地

2018-07-22

在亲证生命实相的道路上,不是一蹴可及的,需要自我一点一滴在布施、持、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等六度万行实践,在、定、慧三无漏学上勤加练习与累积。想要亲证无始劫以来自性清淨、不生不灭、出生万法及储存每世所造业行的真心—如来藏,需要将五阴十八界之功能知见了解透彻,且藉由观行勤加练习,当菩萨种性者定慧福德具足时,即会与如来藏一念相应而明心开悟。学 三摩地

2018-07-22

当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梁武帝他本身受这个菩萨,所以他要制定:不管你是大乘小乘的出家众,你都应该要吃素。后来这个风气,就变成出家人所一致奉行的,吃素是菩萨所规范的。但一般人的情况,就到了北朝有一位齐文宣帝,他信奉佛法,因此他就制定了,不只是一个月吃六天的素,他要他国人在一年有三个月,就是正月、(正月就是元月),然后还有五月、还有九月,这样三个月 三摩地

2018-07-22

也是声闻人听闻世尊的开示,用四圣谛、四念处观、八正道等法来观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虚妄,因此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禁取见,成为声闻初果的须陀洹;乃至断了五上分结;也就是断了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慢、痴,成为四果的阿罗汉,于舍寿时愿意灭尽自己的蕴处界、愿意自我消失而入无余涅槃,处于无余涅槃本际极寂静的境界中,永远不再三界出现。由此可知 三摩地

2018-07-22

此时一切人间吊丧或追悼仪式全没用,唯一应当做的事就是为亡者念诵佛经令其明白所因为何,所至何处,上焉往生西天净土,持五十善者升入天界,中品至少保住来世能够脱生人身,作奸犯科者堕三恶道.一失人身再想回来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如愿,所以中国传统丧葬文化历来有七日度亡的习俗,常言说;生有所养,死有所归,是人一生的大造化,善导大师说:世之大事,莫过生死,一息不来,乃属后生,一念 三摩地

2018-07-22

修学佛法后,他认识到淫欲是最大的贪(贪着淫欲过程中的乐受),是修行中的极大障碍,所以很少与妻,很少想行淫的事,在不影响家庭和睦的情况下已淫五年了。应该说这位师兄在淫欲方面算是清心寡欲了吧,但有时在梦中却会出现邪淫的念头和行为(虽然基本上能警惕和终止)。特别是即使在清楚时,脑中有时也会突然蹦出自己根本不愿出现的淫欲、邪淫念头,有时恶念、不善之念也同 三摩地

2018-07-22

诸智有几种?几众生性?-----《楞伽经》疏:智慧总有二类: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外道亦言得离生死,永恒不灭,而实未解出世间智。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皆名世间智;及与外道所言涅槃及其衍论,悉名世间智。藏密四大派古今诸祖所言涅槃心,悉堕五现涅槃之中,佛于《楞严经》中说为外道;不论其定境及神通境如何高强微妙,悉名世间智,不 三摩地

2018-07-22

面对这样的危险,这个穷人,就是这位修行的菩萨,他是没有丝毫的恐惧,他只是一心一意地忆念着三宝的功德,能够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严守律不敢有所违犯;每天早晚三次,都能够诚心地忏悔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的过失,能够自责其心、永不复作。因为有慈心的关系,又自己能够愿意发大愿,他发的这个大愿,就是希望十方所有的众生身心都能够解脱自在,没有烦恼恐怖,不会像我现 三摩地

2018-07-22

但善恶标准何在?又如何分辨是非善恶呢?大致来说,社会的规范、国家的律法已为善恶提供了准则,不触犯法律,至少使人在某方面是正确的;佛教也有律(守五、声闻、行十善业,菩萨更是着重于心),更进一步可对善恶之价值有更深认识。大凡一个行为,若是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好的影响,并确保未来是善的结果,就是善;当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好影响,并对未来产生破坏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