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我们讲,因为怕得罪我们!怕我们听了会生气!但这样我们永远也不能改正自己的过失了!菩萨道中如果有很多善友,如古人说:友直、友谅、友多闻。假设有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观行中若发现有违背般若正见之心态现行,立即以般若正见加以对治,使其消融不起,此即是道共戒。是的,她一直都在!------微信公众号《快乐学佛》2017-05-05存然 (原标题:是的,她一直都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在这世间,要更进一步地自身来持菩萨的戒行,然后对于整个团体要潜移默化;有时候即使这个团体是一个道场,也有可能会有是非,菩萨在这过程中,应当不用特别来辩驳一些事情。所谓公理自在人心,并不是可以靠自己强辩而得来,而是应该靠这一世自己的行为来端正自身,端正自身就能显露真正的庄严。菩萨的庄严,一是透过布施,二是透过持戒,如是直至般若修慧具足。透过布施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无欲则刚嘛!还有另一个极品朋友总结自己的前半生:我靠斋戒、等待、思考活到今天的。这些朋友的世界里没有委曲求全这件事,活得刚烈而有血性。却慢慢觉得有些望而生畏,想来爱他们的人也真是不容易,除非他们不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跟任何人都没关系,既然没有离开人间,那在他们的身边一定有很多因为爱他们包容他们而比一般人更委曲求全的亲人朋友吧。如同突然绕到了地球的另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优婆塞戒经?禅波罗密品》)[今译]善男子,如果能看到怨家一丝一毫的善处,不追究他的恶处,这人就已学会了慈悲。如果怨家,假如有病苦,能前去问候,探望,治疗其病患,供给他所需之物,应当知道这个人能很好地修行慈悲。▲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金刚经》)[今译]菩萨对于所作的福德,不应该贪恋执着,因为福德也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说菩萨不接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另一方面来看,菩萨道的内涵中必具六度波罗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的菩萨行,所以真正的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不能偏废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与福德有直接关系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而后三度尽管与福德也有关系,但却是以福德作为基础。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可是你如果有往世的善根,那你今天就不应该怀疑佛、不应该怀疑法、不应该怀疑僧、不应该怀疑戒,你一定会去找善知识,你一定看这世间上有谁真实证悟的,他所证悟的法是不是符合实相,然后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经典作依据。你一定会去,如果是今天你一定会添购一台计算机,将计算机把《大藏经》放在里面,或电子佛典放在里面,好好的阅读,然后遇到佛所说的:不能简择处,你一定会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五戒十善属于人天乘。在《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陀不仅讲授了十种善法,而且强调一切善恶业都是唯心所造,“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这就为宣讲般若智慧做了铺垫。经中还提到了四摄法、六度等等,这也是在为讲授菩提心做准备。在讲述果报时,佛又反复强调:“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he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且,不恶口也是十善业道之一,持五戒、修十善之人,因为心性良善,能与欲界天的境界相应,因此舍报后得以往生欲界天享乐。反过来,常起恶口之人,心性恶劣,与三恶道境界相应,舍报后便会下堕受苦。如果已经造作了恶口的业,就要想办法赶快化解、忏悔,最好能当面化解,这样才可以让恶业减轻,甚至消灭,乃至可以转为善缘呢!此外,对一般人都不应该恶口了,更何况对自己父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法中修持戒律的目的,是在约制行人的身口意,使得他们能够防非止过,达到解脱的境界;乃至于进一步教导学人,进一步去广利有情、成就佛道。菩萨依于修学佛法的内涵或进程不同,那又会有在家分戒、出家分戒,然后合摄为什么?三聚净戒。可是,其实戒律应当是一切佛教大小宗派或是道场里面都应该奉行的,没有不持净戒而能证解脱果或者是佛菩提果的。所以,不论菩萨是戒慧直往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持五戒的人有大福德【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说言:可断命处,乃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你受因果的支配,受你自己习气种子的奴役,被无始以来的身见、我见所掌控,要不怎么会有身不由己、不由自主这些成语呢?想起老爸的一个老友关老,为人正直,受人尊重,可就是多年的烟瘾改不掉,结果得了肺癌,手术前医生警告他说要么彻底戒烟要么最多活一年,他做了最大努力可就是没有成功,果然没多久就去世了,可见意识无法做主,因为他已经意识到继续吸烟的必然结果,也下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今生能感召「相貌庄严报」,关键在于过去生的我们种下的善行,而这些善行也需符合「果报成定数」的必要条件才行,在《优婆塞戒经》卷7〈24业品〉提到:「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以白话来说,就是要充分「练习」善行,将善行成为一种「惯性」,才能成就善果。那我们从几则中来思考有哪些善行能成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很温柔的看着他说:是啊,你还好,你可把我害惨了,告诉你,杀生是佛的第一大戒,杀一条命是要偿还一条命的,为了不让你去受这个报应,我替你做了,我来偿还。答应我,不要再第二次让我做这样的事好不好。老公看着我,点了点头说:好。从那以后老公就没再要求过买活物吃了,也许对一个不信佛的人来说他不一定相信因果,也许他是出于对我的尊重,尊重我于信仰的投入,这个结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三界有为之法,如人乘之五戒及天乘之十善法,以及二乘蕴处界缘起性空之法,虽都是三藏十二部所摄,但都只是大乘菩萨法之支分。人、天善法,是教导众生持五戒、行十善业,譬如慈济之布施、行善,未来世可得人天善报,然此皆为欲界轮回生死之法,并非究竟,故非第一义法;二乘相空之法,乃是从究竟佛法中析出之方便说,以度畏惧生死速求解脱之人,令其此生或近世得证解脱,得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至发愿受持三归五戒,受持菩萨戒,人生要甘愿啊!一条路就是继续轮回,一条路就是成就佛果,要甘愿啊!愿如实有能力时,愿到十方世界,随缘化现,乃至地狱、饿鬼、畜生之中,于《大般涅盘经》经中卷三十一,佛陀说:「菩萨摩诃萨,无地狱业,为众生故,发大誓愿,生地狱中;善男子!往昔众生寿百年时,恒沙众生受地狱报,我见是已,即发大愿,受地狱身;菩萨尔时,实无是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学佛之人应对酒戒之轻与重罪的认识唐密持明菩萨著一.前言:未法常有修学佛法者,对酒戒之认识甚少,又被外道不如法之言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误导,或被嗜酒之藏密所误导,认为以酒供佛菩萨是甘露,认为只要以无分别心去喝酒,即不犯戒,并批评那些显宗严持酒戒之人,是小乘小根器,如是外道藏密,大肆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正是佛于《法灭尽经》预记说:【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此娑婆五浊之世,佛所施设的次第乃是如《长阿含经》卷20中所说:「次第说法,除其恶见,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敷演开示清净梵行。」因此,佛对一般众生都是先除其「恶见」,待「其心清净,柔软欢喜,无有阴盖,易可开化」以后,才为说解脱道的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到后面有因缘时才说大乘法。但是对于大乘种性的久学菩萨者,佛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从天界转生人间的众生1、若有众生持五戒修十善,能得生天上受胜妙乐,当从天上退没而生于人世间时,长相端严,具正信正见,貌好殊妙,其人聪慧,乐好清净。2、喜穿着华鬘,熏香涂身、常爱鲜洁,,好择贤良的人为友。3、常乐于音声歌舞赞叹。4、常乐高楼,不居在下(爱住在高楼处,不愿住低下楼)。5、为人作首含笑(常含笑着)不瞋,有行有德(生气的有道理,是有德性的),讲话是吐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节选《优婆塞戒经讲记》 (原标题: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