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另外修集福德就是在五度上用功,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智慧是指般若智慧。般若的基础是前五度,如果前五度修不好只修般若那会徒劳无功,般若智慧会生不起来,变成只是知识,而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如果布施后执着果报,那就只有福德,没有解脱的「功德」受用,没有布施到彼岸(没有布施波罗蜜)。另外福德的涵盖面很广,所谓净业三福都是属于福德。除了布施、护持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一天这四位神王同时起了一个念,想要受持八关斋戒,于是他们遍寻观察,哪里有清净的处所可以受持八关斋戒呢?他们同时发现唯独有摩竭王的后园是没有种种喧闹的寂静处所,于是这四个神王都到摩竭王的后园中,各自坐于树下,慈心奉斋,行于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的六思念。经过一天一夜后到隔天的清晨,受持八关斋戒之后,这四个神王才开始互相交谈,并前往面见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酒的过失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佛教会禁止喝酒呢?其实酒在文人士子、在这个社会里面,有时候品酒文化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高尚的文化,但是为什么佛教要禁止喝酒呢?道理是在这个地方:因为酒的本身它是没有罪恶,但是酒它能引生罪恶;也就是说因为喝酒引生的过失、引生的罪恶很多(后面我们会慢慢地说明),所以在佛教里面,佛教的五戒就已经戒喝酒了。佛教五戒里面就是:不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说:如果我们能够摄守这一个绮语戒,我们讲话能够不随随便便、不会前后颠倒,这样子好好地守护它,并且把守护绮语的这样的一个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来诸佛的授记,绝对能够功不唐捐。祝福大家口业清净!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66集如何守护口业?>何正珍老师 (原标题:很容易被忽视的十种绮语口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佛说:如果我们能够摄守这一个绮语戒,我们讲话能够不随随便便、不会前后颠倒,这样子好好地守护它,并且把守护绮语的这样的一个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来诸佛的授记,绝对能够功不唐捐。再来讲我们要守护的口业,就是指两舌。两舌,就是在两者之间搬弄是非。搬弄是非,把这边的话传给那边,那边的话传给这边,让两者之间产生嫌隙,产生了嫌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戒是一切善法梯隥,亦是一切善法根本。……是诸善根之导首,……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戒是生死险道资粮。】(《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一)一般来说,五戒十善也是通于外道的世间善法。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种戒法。以因果律来说,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大妄语这四种业,是一定会下地狱长劫受苦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么佛法当中学佛人都有规定,不可以杀生;所以在戒律当中它要戒的,杀戒主要的对象是禁止杀人。因为人是修行的道器,杀人就等同于说去剥夺别人修行的机会,断了别人的法身慧命;所以杀人在戒律里面是重戒。如果只是杀畜生,因为畜生看不懂佛经,听不懂人所说的话,牠无法修行;所以如果你是杀了畜生,你也受了戒,那你只是犯了轻戒而已。在菩萨戒的当中,犯戒——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僧团刚开始建立的时候,众人问佛:应制何戒?佛就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七佛的通偈。另外《四分律》卷9有提到:最初未制戒,痴狂、心乱、痛恼所缠。也就是说,僧团刚建立的时候,是没有制戒的。在《毘尼心》卷1里面也有记载:【如来成道十二年中,为诸利根略制戒律。十二年后终至涅槃,为诸钝根多行毁犯,随缺补过广制戒律,譬如纳衣有孔方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什么说:“持戒是修定的资粮?”因为弥勒菩萨祂开示:“持戒有十种功德。”哪十种功德呢?弥勒菩萨说:“应知有十种功德胜利,何等为十?谓诸所有具戒士夫补特伽罗,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欢故生喜,由心喜故,身得轻安,身轻安故便受胜乐,乐故心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实知见故便能起厌,能起厌故,便得离染,由离染故,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戒到底有哪几种?我们分别以在家众及出家众来介绍。在家众受戒的种类有:三归五戒,也有八关斋戒(或者称为八关戒斋)以及菩萨戒。出家众就分为:沙弥跟沙弥尼戒,还有式叉摩尼戒,还有比丘尼戒跟比丘戒以及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在家众跟出家众都可以受戒的。那三归五戒呢?一般学佛概都很清楚,三归当然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五戒就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跟戒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注)由此可知,我们应该要持守不邪淫戒,也要劝导众生受持此戒,如此未来世我们才会有幸福的婚姻,的眷属。注:莲花色比丘尼的故事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49〈从非亲尼受食学处第1〉(《大正藏》册23,页897,上22)------《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第三章第三节第六目<邪淫的恶报>张善思居士 (原标题:邪淫的恶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今天佛典故事要讲的是一个持戒的故事,贫穷的人因为守戒,然后修善,能够免除灾难,得到福报的故事。我们这个故事,就来跟大家说明一下:从前有一位菩萨,因为家境贫穷的关系,生活困苦就接受商人的雇用,乘船只出海作贸易,想要采集更多有利润的货物。那出海之后,这个船只就在海中突然就静止不动,没办法继续航行;因为无风的话就没办法动,这个时候船上的大小商家都很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菩萨戒有八种殊胜,何等为八?一极道胜。受菩萨戒。如大鹏鸟。一举趐高飞。能至十万九千余里。此菩萨戒趣道疾故。发心越六趣。二乘径趣无上菩提故。二发心胜。一念发大悲智之心。超过二乘境界。如昔有二沙弥。发菩提心。阿罗汉返生恭敬。担衣幞。让路而行等。三福田胜。假使供养满阎浮提内阿罗汉。不如一大鹏鸟。此鸟先来。受菩萨戒故。四功德胜。受菩萨戒。喻如日光。无所不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大众依序站立(礼佛三拜)二、发露忏悔所犯重戒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是否有故犯菩萨十重戒,杀人、偷盗、邪淫、大妄语、酤(gū)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故嗔、谤三宝者?"(三度询问,若犯者,令其当众发露及忏悔)主法菩萨法师询问大众:"今此大众,若有覆藏之过失,或者知悉他人有覆藏之过失,乃至故犯菩萨十重戒,未发露忏悔,而仍参与诵戒者,应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梵网经菩萨戒本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个酒的过失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佛教会禁止喝酒呢?其实酒在文人士子、在这个社会里面,有时候品酒文化看起来好像是一个高尚的文化,但是为什么佛教要禁止喝酒呢?道理是在这个地方:因为酒的本身它是没有罪恶,但是酒它能引生罪恶;也就是说因为喝酒引生的过失、引生的罪恶很多(后面我们会慢慢地说明),所以在佛教里面,佛教的五戒就已经戒喝酒了。佛教五戒里面就是:不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应该遵守佛戒而不违犯。因为修学佛法而不遵守佛戒,学法无益。为什么?因为戒乃是入道的基础,要成就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最基本的就是要持戒;如果没有持戒而不犯,未来终不可能获得人身,乃至于三乘菩提之任何一个菩提有所实证。以此缘故,佛在《杂宝藏经》卷9曾开示,一个不持戒而堕入鬼道的真实故事。在佛世,有一鬼子母非常凶残,经常杀害世人的儿子来吃,当时的人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谛听。佛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时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得差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什么叫作五戒的五施与五善呢?因为受持五戒,就是行五种广大的布施;受持五戒能够得到五种善的心行。我们先说五施,佛陀是这样的开示的,佛陀说:【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优婆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复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为优婆塞。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