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极乐世界是佛陀所说的一个净土世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净土世界,净土世界一样有五,非常殊胜、非常妙乐,只是这种五不用刻意追求,佛陀都会将五的世界引现给往生到净土世界的众生来受用。所以,佛陀并不是要大家放弃目前生活上的享受,而是在这个过程中,避免贪着,以至于不合乎世间的法律和道德,甚至不合乎比丘、比丘尼、在家修行人所受的五戒, 三摩地

2018-07-22

佛陀说,这些人会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公然在佛寺里把男女行淫的淫法,说成是成就无上菩提之法。这些人有很强烈的恶见,也会因为这样的业行而受苦。不过,不用理会这些人将来会如何,现在的社会、环境里面,就有这种用淫法作为恶见,认为这样就是解脱自在之法的人,佛门内外都有。在佛法中说这些人是异,他们不是真正修学佛法的人。佛陀时代,许多外道并非没有一点修行;他们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他没有像众生一样,在贪著这种喜乐五之行,他这样应该就是解脱。另外一种人,他认为众生都是不断地熙熙攘攘,没有办法定下来,都是不断地在造作;因此他就找一个空闲的地方,没有人打扰,他就在那里打坐;他认为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甚至说只有界天的这种禅定,认为这样就是涅槃法;而佛陀说不是。即使他能够生到无色界这种四空定的境界,也不是涅槃。因此, 三摩地

2018-07-22

有戒持身的话,对于五的贪婪会比较少。戒本身是可以避免五种种不好的贪婪,而能够顺五,不至于执著太深。也就是说,五只要轻微的受,在这个佛道中继续前进就好;不至于将五很浊重的部分,来困扰自己的身心,导致自己未来非常重的果报。每个阶段对于菩萨戒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所以不用担心受戒以后,要马上持戒,这不是佛制定这个菩萨戒的标准。而每一位菩萨都是要受戒 三摩地

2018-07-22

在莲苞里面的众生,也得要在莲苞里面住很久;因为在那个大大的莲苞里面,一样是在受报,种子还是会现行;只是因为五的外缘不多,已经被包在莲苞里面了,所以现行受报的机会不大。这就是弥陀世尊不可思议的愿力,能够让这一些还没有花开见佛,还在莲苞里面的众生受到保护;特别是当这一位众生如果未来能够熏习佛法、转易了自己的心性之后,他就能够从莲苞里面出来了。但是花开 三摩地

2018-07-22

在《佛说无量寿经》里面,阿弥陀佛发愿:设我得佛,以后如果我能成就佛国的话,十方众生只要有至诚心,相信乐,想要生到我西方净土来;如果这样子,十念没有办法往生我净土的话,我就不取正觉,我就不证佛果。可是,西方净土也有两种人是弥陀世尊不收的,唯除五逆——犯了五逆罪的人,以及毁谤的人,阿弥陀佛不收!在《大宝积经》里面也有一样的记录。阿弥陀佛说: 三摩地

2018-07-22

那什么是无相的三归依戒呢?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尊;归依净,众中尊。那什么是觉,什么是正,什么是净呢?大家想想看,就是归依我们的自心如来藏嘛!我们自已的自心如来藏,从本以来具足三宝,具足佛、法、僧,具足一切善性;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你们各自要归依自心三宝,自己调自己的心性。这就叫作自归依!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42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第三,三宝带来了安乐,如同天人有天德小瓶,他就能够随心所的变现出他所需要的东西,三宝也是一样,能够给与众生世、出世间的快乐。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第四,难得值遇,如同世间吉祥的宝物,是很难得到的,三宝也是一样,业重深厚的人,在百千万亿年当中,都难以值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所谓的宇宙就是三界,也就是界、色界、无色界。界的众生重,以而养性命。例如说界的众生,有食、淫、睡眠等等,所以叫作界。界里面包括了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天。譬如在人间之上,有着四大天王与忉利天,护持着人间的众生;忉利天主叫作释提桓因,也就是民间说的玉皇上帝;忉利天主他的四个方向,各有八位大帝,帮助玉皇上帝处理这些 三摩地

2018-07-22

佛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有这么一段开示:善知识复有四辈:一者鬪斗,止之;二者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佛说了善知识、恶知识的种种特质。这段世间法的意涵,大众读了以后自然可以理解。可是在佛法中的意涵又是什么呢?这里指出,真正的善知识,他不但能够在众生遇到法义上的争论的时候,能够为他们详细解说对与错,止息他 三摩地

2018-07-22

再者,他要能够这样从口念心听、心念心听,一直这样一路走下去,他一定会面临到相对的忍辱和精进的过程;因为他要忍耐着减少五的贪着,要精进的持续念佛,在念佛的境界上才能够有所转进。这样说来,他已经有初分的定力。假如他进一步去读诵大乘、深信因果,当然前提是他没有被假名善知识的那一种西方极乐世界是太阳神崇拜的邪说所转,他能够更坚定自己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力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不管所示现的身相是什么,只要被虚妄的五——色声香味触,或者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所遮障而不自知,那就仍旧是在家的状况。所以,是自己取三界的种种法来束缚自己,而不是三界法束缚自己。再加上没有真正的善知识可以作为依止,如果说这个人已经可以修得人天善法不堕恶道,那就已经算可贵了。然而,即使说一直都在人天往返,其实也出不了生死之苦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不管所示现的身相是什么,只要被虚妄的五——色声香味触,或者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所遮障而不自知,那就仍旧是在家的状况。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8集学佛者如何课诵?>正钧老师(原标题:什么是在家和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禅定的缘故,破散乱心,不但能够得到更深细的观慧,又能够得到离开五的功德;并进一步能够为众生说离开五的法,也能够帮众生离开五的过患。依照前面五度的福德,加上长时间的熏修般若的正见,般若的正知正见熏修以后,那么亲证实相的因缘当然就会很快成熟。可是一定有人会觉得,这个过程这么久又这么辛苦,所以在你真正发心想要亲证般若之前,应当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说看到真正的学佛人,他要持种种的戒律,乃至要多分少分地远离五,他就会觉得说,这个不是一般人要过的日子。因为他所要求的是要什么?要及时行乐啊!可是如同前面所说的,厌世与出世要看每一个人受学的佛法,乃至于说他往世根器的差别而来作讨论;所以,讨论这个问题就要往前推到说,每一个人受学佛法的环境,受学佛法的动机,乃至于说他过去的种种善根福德的差别。先来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造作了种种业,感生了种种界,那当然很多部分是共业众生所感;这样状况下产生了三界,也就是界、色界、无色界。色界以上是天的状态,受用禅定所感生的种种快乐的境界;而界有界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界天一样是五乐多,而人间是苦乐参半。假如众生不证禅定,当然是没有办法生到色界天以上;可是对大部分的有情而言,多是好乐畏苦,他能够修福行善生到界天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好像说,众生因为善业所感,得生天上,受用种种的胜妙五。菩萨也是一样这个样子,菩萨也会作这样示现,他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为了要利乐众生的缘故,也发愿受生成为天王身等等。但是这个并非是什么业力所致,他是为了要利乐有情,在观察时节因缘成熟的时候,所以会有所谓的示现一切凡愚童蒙众生持戒威仪,为教化成熟犯戒众生故。因为常持禁戒,一向正求如来境界,所以怎么 三摩地

2018-07-22

当他初步的确定的时候,说这个时候断了我见,乃至进一步观察深细的我跟我所的执著以后,把、色、无色界爱断除以后,这个时候说他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已经实证了什么?解脱果,可以出离三界。可是,他在这里对生命的实相,却仍然无所证。缘觉乘者先顺逆观察、思惟十因缘法,确定有一个万法所依的识;然后知道诸法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道理,再依照十二因缘来 三摩地

2018-07-22

例如,界人间的有情,他必须有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及第七识末那识入胎,执持受精卵,藉着母血所供给的地、水、火、风四大,渐渐地变现五色根;随着五色根的渐渐,末那识能够触法尘,就能生起了意识。那意识要依末那识触法尘而后才能现起,以末那识为意识生起以及运作的所依根,因此第七识末那识也称为意根。因为意根不是独独祂本身就能够自己存在的心,必须要依着第八识阿赖耶识 三摩地

2018-07-22

它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常会因为无明所罩,不知慎修身口意行,因而造作了种种未来世不可爱的异熟果报;当临命终时,这恶报的业风吹起,落入中阴阶段,依着原有的贪执着,就会对未来世的父母生起颠倒想,结果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入胎,犹如睡着了一样;那等到醒来的时候,哇哇落地,已经堕在畜生道中,纵使说它曾经有愿想要求生诸佛净土,还是难以成办。因此释迦牟尼佛开示,如果能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