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之前解说的四宏誓愿,常转这个观念;依于这样的一个心行誓愿,能够如法而行,如法行故,受持是戒,而且最重要的心不放逸,就是念念在兹、念念在兹。这样的菩萨,还能够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自己身口意业的轻、重,善知道是善,恶知道是恶,轻善知道是轻善,重善知道是重善;这于自己的当下的造作当中,在摄心为戒的制约之下,马上生起的一个念头是善?是恶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今天来继续讲这菩提法,今天要讲的是:增长菩提种子。增长菩提种子的过程中,菩萨会遇到一些挫折,因此就会开始想:我是不是可以成佛?我这样真的有办法成佛吗?因此就会产生怀疑。那我们来看到说,即使在阿含部的一个经典里面《增壹阿含经》里面有说到,有位长老比丘他年纪很大了,他又很难用一些思惟的方式来接触这些深邃的佛法,因此他对于这二乘禅观都很难入手,可是即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看到在菩萨的这个历程中,这个菩萨道历程,你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法是你难以想象的,而且许许多多的人的心性是你没办法预料的。这为什么呢?因为你一心想要求取清净的法,可是你却发现别人或是你亲近的人,根本对于这清净的法没有兴趣;而且甚至说有的众生跟你有缘的,他们的染着性是超乎你所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发现你会一直被往下拉,并不是说自己所堕落,而说你心志上会 | admin 2020-02-21 |
![]() |
这样的话就会让自己的资生受用,以及威势就会不好,为什么呢?因为佛告诉我们,这个法界完全是相应的。如果你看到别人得到好处,可是你心里面总是摆了一个不随喜的心,心里面偷偷摆起一张臭脸,甚至看到他想要得到好处的时候,想办法去阻挠他、想办法作梗,让他处处都没有办法得到这利益,或是得到利益会予以减损。而自己反而:说这样的话,我是在让他经历一些苦处,让他不要在 | admin 2020-02-21 |
![]() |
这里面讲的是什么样的状况?其实是众生对我们所施加的恶事,前面骂詈挝打恶口恶事等,这个在世间法上,大家都很常能够看到;不过就是说,既然我们讲的是说你要能够行这个菩萨道,要作出世间的忍的话,当然这些世间忍里面很常会碰到的境界,你在出世间忍的时候,也必须要能够甘之如饴。那贪瞋痴指的是众生的贪瞋痴,这个部分倒是要请大家要特别注意,要能够安忍。比方说虽然我们 | admin 2020-02-21 |
![]() |
在面对众生给我们的恶事境界时,应该如何生起忍辱之法,这叫作众生忍,简称为生忍。想要发起生忍,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着手:第一、当恶事加于我们身上时,不以恶事回报。但这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愿意恶人没有恶报,但他们不会自己去动手报复,这算是中等人;如果是上等人,他心里想:不论善恶,我统统用善法来回报他们,这是上等人;而如果是下等人, | admin 2020-02-21 |
![]() |
世间的法律尚且对故意犯罪的人加重刑责处罚,更何况是违犯世出世间的戒律,当然比世间的法律来得严重很多,所以菩萨不会轻易或故意去犯戒。又菩萨不会打骂众生,也不会对众生起瞋或恼害众生。因为菩萨对众生打骂、起瞋,众生会远离菩萨,使得菩萨无法摄受众生。既然无法摄受众生,菩萨无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国净土,使得菩萨成佛会很慢,所以在《妙法莲华经》曾记载着脾气比较大 | admin 2020-02-21 |
![]() |
释迦世尊在弘法四十余年的后期,在宣讲《法华经》的时候,曾经为因缘成熟的弟子们授记未来将会成佛,以及成佛时的名号、时劫、有多少弟子众等种种情形。在当时已经入初地的须菩提,也有被授记,但是他还需要再供养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之后,才能够成佛;这个时间是当时法华会上,被授记的大弟子之中,最迟、最长远的。而其他的大阿罗汉,例如大迦叶尊者,却只要再供养三百万亿诸佛 | admin 2020-02-21 |
![]() |
接下来还有七法能自他利,也就是要把七种慢给消灭掉。所谓七种慢,包括了慢、过慢、慢过慢、我慢、高慢、卑慢和增上慢。我们先来说明慢。慢的意思是说,你确实胜过别人,所以心里面有个比较高下的想法,譬如心中想:我的境界超过他:我比他有钱,我比他年轻,比他漂亮,比他健康,比他有力气。乃至认为比别人有权势、有地位等等。因为确实是胜过别人,所以心中生起了慢心,甚至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在世间行道,不仅可以得到世间法上的福德和快乐,也同时可以获得出世间法上的福德和快乐。佛说:这样兼具世间与出世间的福德和快乐,才是真正的福德和快乐。接着,我们继续从第三辑第85页开始说起,我们来看看经文内容: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 | admin 2020-02-21 |
![]() |
接着,还有六法能够自利、利他,这六个法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一般来说,佛子们对于应该要念佛、念法、念僧,心中都能信受不疑;但是对于为什么还要念施、念戒、念天,则是心中有疑无法信受。各位菩萨!我们既然是在修布施行,当然得要时时刻刻都想到布施,也应该随时随地布施:譬如心中生起了妄想,就应该把妄想给布施掉;心中生起了贪,就应该把贪给布 | admin 2020-02-21 |
![]() |
一方面因为知道自己所行不如法,而内心产生羞耻心;另一方面是因为知道自己的行为错误,无法面对他人、对不起他人而产生愧疚。因此有了惭愧,就会产生止息恶行的作用,以及让自己的善法力量逐渐展现出来。譬如在《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8中的开示:云何惭愧?所谓常愧于他,亦惭自身,住于一切不善法中故常惭愧。住惭愧已,远离一切无惭无愧。除灭不善,思惟善事 | admin 2020-02-21 |
![]() |
昏沉是指意识心时时处于昏昧阴暗的状态,不同于睡眠,昏沉可以称之为愚痴的状态,对于诸法都无法堪任明了,是五十一心所法中二十随烦恼之一。又沉的意思,不能够和昏拆开来解释,说是睡眠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五十一心所法中之睡眠,也不是指睡得非常深沉而无梦之境界;无梦之睡眠是意识已经断灭了,这个时候只有意根对于法尘起作用,和其余前五识及意识等六个识相应的一切法都不 | admin 2020-02-21 |
![]() |
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复有三种: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或复修习随念佛等。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当知初明,治三种暗:一者夜暗,二者云暗,三者障暗,谓窟宅等。法明能治三种黑暗:由不如实知诸法故,于去来今多生疑惑;于 | admin 2020-02-21 |
![]() |
那为什么说修习念佛法门,不论是持名念佛或是无相念佛,除了能对治昏沉外,也能对治掉举和散乱这两个大随烦恼呢?在上一集节目中,我们已经引《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的定义说: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瑜伽师地论》卷11)弥勒菩萨同时也说掉举是:于亲属等,所有寻思;于曾所经戏笑等念,及于彼 | admin 2020-02-21 |
![]() |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的这段论文,所要说的是要以觉寤瑜伽,或者称为悎寤瑜伽,来修除我们的五盖性障:觉寤瑜伽者,谓如说言: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净修心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至夜后分速疾觉寤经行、宴坐,从顺障法净修其心。(~《瑜伽 | admin 2020-02-21 |
![]() |
佛法中说有五种能覆盖修行人清净善心,使善心不得开发的烦恼,称为五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中解释说: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此中,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 | admin 2020-02-21 |
![]() |
当然啦!感谢的话仍是要说,总不能上完课,酷酷的,拍拍就走人;但另一方面,我想,老师最欣慰的应该是希望学生们这两年半上课下来,法上的突破和成长吧!遂把我这段期间的心得整理写下,希望能不枉费您教我们这两年半的辛苦。总觉得我的因缘很奇怪,大概福德也不够,明心见性对我来说虽不是很难,但是悟后起修的阶段却是备尝辛酸,不论是法上的重整和补强,或是一些事相上的拿 | admin 2020-02-21 |
![]() |
如同今天在的某些法师一样,继续主张缘生法的意识心是常住法,以免堕入断见中而被讥评,但这样却已公然违背了佛的圣教。能理解到如来涅槃后,不是空无、断灭,才有可能真的断除我见与我执,才能得到阿含道的解脱实证,才能确定而无所疑。所证的解脱果,虽然是要灭除五阴自我等一切我,不论是多么微细的五阴中的任何一种自我,都必须灭除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但是灭除一切我法以后 | admin 2020-02-21 |
![]() |
然后,我们也给大家举说另外有三苦的说法,对于大家的修行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就是苦苦、坏苦跟行苦。上次有简单地提过,苦苦就是世间人、大家都以为的苦,都认知到、都同意是苦的那个部分,就叫作苦苦;比方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这些都是苦苦。那接下来,就是说坏苦呢,就是目前你已经或者说你正在参与这个境界,然后你并不觉得目前这个境界是苦,可是你 | admin 2020-02-21 |